..续本文上一页明。唯识学叫做无始无明。
从上所述,可以发现「能与所」的关系,于「能」是功能,是造作之功;于「所」是力用,是造作之德。举凡能与所相应行,必定形成功与德的结果;或许,可以列出一个这样的法则。谓:
因是果之能,有体有用,不是有始。
果是因之所,有相有境,不是结束。
七、唯识于心理的组合
心,于唯识学上是一种缘虑作用的主体,或者说是发起一切事理的根源;而这种根源生起作用的「能所」关系,正是缘虑活动的情形。诸如:
眼能见色,所见何色,于色所起的分别。
耳能闻声,所闻何声,于声所起的分别。
鼻能嗅香,所嗅何香,于香所起的分别。
舌能辨味,所辨何味,于味所起的分别。
身能触感,所触何感,于感所起的分别。
意能运思,所思何义,于义所起的分别。
分别,是认知所得;于前五者是根尘,后者是法尘;认知有其主宰,于「心」的组合中,叫做我意识,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差别。我意识主宰的能力,来自种子与现行;种子的蕴藏之所为阿赖耶识,也就是能藏无量,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各类种子;现行的形成,就现前行为以后的结果。
心的组合,聚于一身;前五者,依根尘相应而有,六识导引而入,及至我意识而生染着;种子生现行,源自阿赖耶识中所藏之种子,现行熏种子,缘自前六识造作而成。因此:
1眼--了别色尘。
2耳--了别声尘。
3鼻--了别香尘(臭等气氛)。
4舌--了别味尘(酸甜苦辣等)。
5身--了别触尘(粗细冷暖等)。
6意--了别法尘。
7末那识--我意识(主宰)。
8阿赖耶识--能藏与所藏之处(种子)。
了别,唯识学叫做「识」,并具认知的能与所;于能而言,属于造作之现行,于所而言,属于已成之种子;前之能,是做什么?后之所,是凭什么?但此说之能与所,各具因缘,分别因果。例如:
知识:
能知不一定知彻,教育的不同。
所知不一定相同,修养的不同。
经验:
能知,是现行的造作。
所知,是种子的发动。
不过,心识分别,在八识的组合下,依能知与所知的条件而言,各别具有不同的因缘法则,产生不同的因果关系;兹将情况分述于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能知:
依于五根与五尘的交往,得第六识的相应,由根尘转变为法尘,确定第七识的认知因;当第七识认知以后,随即转识成智,也就是于能知的条件之下,完成现行果,归入第八识能藏之室;这是能知的,属于现行的造作因缘,形成现行熏种子的因果关系。
所知:
当第七识认知之时,必然有熟习和陌生的两种现象;陌生的,从能知的现行而造作新熏种子;熟习的,则发起于过去造作的旧有种子;这是所知的,来自第八识所藏的现行因缘,展现种子生现行的因果关系。
心的意识活动,便是缘起于这种情况之下,亦即是心的组合,发动能知与所知的原因;同时,这种发动的内涵中,可以确定能知的现在和所知的过去;如此类推,可以发现有能知的现在,形成为所知的过去,当然,也可以因现行与种子的因缘法则,形成未来的能知与所知的因果关系。
因此,心识的能所,于相应或不相应,或者说熟习与陌生的现象之下,可以肯定各别具有不同的因缘法则,能够发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以至无数量的三世因果关系;进而,心的组合,于意识活动的道理,也就更为明朗化了。
八、唯识于心理的现象
心理现象,无论是感性或理性的,在唯识学上,例举了五大类,共计一百之数;百数之中,前面于组合一节里,已经举出来于「心」之法,说了八个,余下尚有四大类,九十二个数目。且分述之:
心所有法:
随心而起,与心相应,其间有六部份,共计五十一种,系属于心,影响所及,不能自在,是为心所有之法:
1、普遍所有的:
作意--随心意识于环境所发动的行为,是一种引心趣境的作用;如我喜欢,讨厌等。
触--随根与尘所感,有境有识,是心与境的反应;如冷暖,粗细等。
受--是心的顺逆分别,于现前生起接受或抗拒的反应;如爱恨,美丑等。
想--受之前的取舍作用,从相上所生之境;如肯定,否定等。
思--造作之时的修养,表现于境相上的善恶分别;如是非,对错等。
2、个别所有的:
欲--于境遇中所生起的欲念,包括理想和愿望;如得失,成败等。
胜解--于境遇中所有的知解,包括事物和道理;如知识,经验等。
念--于事理中的知识经验,意念中所存在的强弱力量;如敏捷,迟钝等。
定--住心一事或一理时,所表现的不乱反应;如冷静,冲动等。
慧--于境遇中所生起的分别,而后所作的选择;如智商差异等。
3、善而饶益的:
信--于事理具有实际的认识,因而生起的虔敬心;如信仰,信心等。
惭--于境遇中有所感悟,言行发生逾越常情的反应;如歉疚,遗憾等。
愧--于言行犯错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如羞愧,汗颜等。
无贪--于功名利禄中的追逐或闻养,处以淡泊的态度;如不明争,不暗斗等。
无瞋--以修养而行仁慈或悲悯,尽可能随顺人或事的态度;如不愤慨,不怨尤等。
无痴--于人与事的现实中,不为迷所惑;如理解,适度等。
精进--择善固执,奋发坚持,经久而不变易;如勤劳,进取等。
轻安--举凡起心动念与言语行为中,经常保持轻快和安祥;如舒畅,自在等。
不放逸--不迷恋声色,于生活中不好逸恶劳;如放纵不羁,耽于享乐之恶习。
行舍--不吝啬悭私,乐于济助他人;如施舍,济难等。
不害--悲天悯人,利己利人,以忠恕与宽容而处世;如不损人,也不危害自己。
4、烦身恼心的:
贪--由于强烈的欲望,贪求种种爱乐;如名闻利养,情爱仇恨等。
瞋--于人事的境遇中,以任性暴燥而行为;如瞋火,怒气等。
痴--不明事理,但凭感觉,以自我意识表现于言行;如愚昧,痴迷等。
慢--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一切异于常人而生优越感;如怠忽,气势凌人等。
疑--畏葸不信,犹豫不决,常怀迷惑之情;如模棱两可,没有判断力等。
不正见--又叫做恶见,包含了执着,否定,排斥,拒绝,污染等现象;如色身之欲,极端思想,违反常情,叛逆规范,自以为是,损他不一定利己等。
5、随逐任性的:
忿--不如己意,心生愤恼,气极而怒。
恨--忿极怀恶,变成仇怨,伤害生起。
覆--犯恶惊惧,隐匿不泄,唯恐有损。
恼--事过境迁,心犹执着,气恼报复。
嫉--不甘自弱,不耐他荣,妒忌称雄。
悭--财物如命,事人奇苛,畏于惠施。
诳--自命通家,不着边际,矫纵成性。
谄--随处攀缘,附和附会,炎势为首。
害--心不悲悯,意无怜惜,毁扰破坏。
憍--自我渲染,动辄跋扈,狐独成性。
无惭--羞恶无忌,忽略个己之短拙。
无愧--不肯检点,任性胡为而暴劣。
掉举--心神失调,经常漫不在乎。
昏沉--意念不清,身心常感疲惫。
不信--尽反其道,常住狐疑心态。
懈怠--好逸恶劳,志气消沉不振。
放逸--耽于自乐,随顺环境堕落。
失念--意境零乱,经常漫无头绪。
散乱--繁杂不羁,不能收敛情识。
不正知--凭借直觉,谬讹错会。
6、无意造作的:
悔--懊恼恶作,意念不安。
眠--贪着梦寐,刻意逃避。
寻--未经审察,粗心大意。
伺--过度谨慎,茫然思虑。
色法:
相应于色尘,识心所生分别;总括了浮尘、净色、法尘等,凡能变易的有碍物质之属,共计两类十一项:
1、五根:
眼--视神经。
耳--听神经。
鼻--嗅神经。
舌--味神经。
身--感触神经。
2、六尘:
色--一切色与相的物质。
声--举凡声响音韵等。
香--香臭等气氛。
味--咸淡酸甜苦辣等。
触--粗细软硬冷热寒炙等。
法--依于根与尘相应而生起的作用。
(注:意为思想之动,具法尘摄取影相之能,于色尘中是所生境,不是法处之心境;也就是说,意为浮根,不具主观或客观的自我意识,原属于二分法,或者说是媒介。)
心不相应行法:
是法行于心、心所有、色法三者之外,颇具「一合相」的分位假立之说;例如一幅山水画,画中有山、有水、有石、有桥、有树木等,但各部所标立的胜景,并非来自同一地方;很可能有泰山的峰,长江的水,黄山的石,西湖的桥,点苍的树木。这种各部分位而假立的山水画,相互间原本毫不相干,只是画者将各处所搜的美景,表现于同一张画纸上;依分位而言是实有,于假立而说非实有,这便叫做不相应行,表现于言语动作之时所有的现象,共计有二十四种,分述于后:
得--因环境所需,应缘变化而发生的作用;有善有恶,善恶难辨等不尽相同的行为。
命根--随个人的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关系先天或后天的健康条件;因而确定生命存在于世的长短,论断每一个人的寿命现象。
众同分--众是类聚,同是相同,分是差别;依于人、禽、兽等诸类有情众生,各别皆有相同与差异之处;譬如语言、知识、情感、行为等。
异生性--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本性,相同的众生,不一定相同的本性;关系着遗传的基因,以及后天环境的改造。
无想定…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