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P4

  ..续本文上一页--耽于虚妄或迷信,往往茫无主见,人云亦云。

  灭尽定--依正知正见而修养,不为外扰困惑,屹立于冷静与清净的境界。

  无想报--己不为过,亦不犯他,属于洁身自守或明哲保身之流。

  名身--执着语言文字的名相名词。

  句身--执着格言名句的记录资料。

  文身--名与句为依皈,分别各种文字的变化作用。

  生--发生,依因与缘的和合。

  住--存在,有经常与暂短的不同。

  老--变异,于时空中的变化而差异。

  无常--死灭,有休止与消失的分别。

  流转--循环,从因到果,果复成因。

  定异--种性与现象,因果分明;如桃不结李,如接枝果不同。

  相应--种性不变,因果一如;如辣、甜、酸等,相应于原种子因。

  势速--环境随时空的趋势和速度,分别轮转和变迁的不同。

  次第--循因逐果,四季分明;本末先后,顺序渐进。

  方--方向,东西南北等,包括上下。

  数--度以尺寸,量以斗升,衡以斤两,以至个十百千万等。

  时--年月日时分秒,过去,现在,未来,以至世纪等。

  和合--众缘聚积,如物理和化学变化。

  不和合--众缘抗衡,如光、色、影等。

  无为法:

  无为,是离于因缘的直接关系,藉事理的间接而表示其法义;也就是说,无为是从有为而来,例如心、心所有、色法等,都是有所造作的行为,包括心不相应行法,仍以因缘的直接关系而造作者;因此,无为法是面对有为的突破,藉认识而了解之后,于中发现出来的道理。以下提出六种情况来做说明:

  虚空无为--藉虚空而说诸法相,以言非色之理;如虚空中的风、云、雨等。藉道理中的谛义而说法相,以言非心之理;如烦恼转变成菩提,明亮驱除黑暗等。

  择灭无为--择是选择,灭是寂静;以智慧之作,破迷惑而得觉悟,从染着而显清净;如有漏之相入达无漏之境。

  非择灭无为--事与理的世界,原本不叫人们生起分别,所谓因缘自然,但具真义,本无缺失;唯缘聚缘散,事理发生问题,非是择力所能为者;亦即所谓眼耳不见不闻,色亦不动于心。

  不动无为--于自我之喜,于着法之乐,由觉知而观照,以至舍念清净,入达不为喜乐所动之境;可以说,是入道的流程,修行的提升,证得的境界。

  想受灭无为--属于五蕴皆空的般若之行,于意念清净,于情识寂静;也就是定境中的三摩地,增上至「灭」尽的境界,一切想与受,悉不起动的地步。

  真如无为--从虚妄的究竟,认取诸法的实性;所谓无假即真,不缺则如;无妄而不颠到,尽显真常的如实之性。

  百数现象,道说虽明,毕竟不是唯识论说法相的全貌;以人类的心念,所生起的问题,于此仅作概说;提供研究心理的学者,深入互相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其中不可忽略了问题的因缘法则,以及本有的自然之性。同时,也不妨参考一下佛法中唯识学系的,所关系的六经十一论典籍;当可于心理认识上,获得最为圆具的助益。

  所谓六经,即是:

  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摩经。

  所谓十一论,即是:

  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分别瑜伽论,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摩杂集论,大乘庄严经论。

  (注:参阅佛教大藏经。)

  

  九、唯识于心理的识辨

  唯识于了别的根本理论,说「根」与「尘」的关系,很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说到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则有不同的反应与见解。以第七末那识而言,可以肯定为自我意识,却归功于「神」的主宰;第八阿赖耶识,则认定记忆是脑细胞的作用。

  然而,神是什么?脑细胞新陈代谢时,新旧细胞如何交代?这些,于科学的时代能力中,是无法证实其可靠性的;当然,其令人接受的可信度,更是微乎其微!

  这里,兹将二者于唯识的理论上,作一番「识」的辨解;供诸心理学者,作为「自我意识」的能力认知。

  1、末那识:

  依思量来自根尘相应,相应之余而有情识作用,无论是感性或理性的作用,均以:

  过去已有的基因,于缘境和合而成果。

  现在发生的行为,于感应交道而成因。

  末那的梵意为「我意」,是我执和法执的根本;唯识论中曾作如是的阐释,谓:

  「是识名为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是名异于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第六意识是思想或意念的工具,仰赖第七我意识的执着,从而发动情感的变化,乃属于依主释义;所以说,第七我意识,依外缘的导引,属于持业释义。

  第六与第七同为「意」识,前者摄色归心,后者摄心归色,分别有主动和被动的不同;何以说第七我意识,是我执与法执的根本?基于「心」依集起,「我」为造作的实际状况,一切「主宰」的能力,完全发动于「执着」所至。以「执着」的能所关系,无论是我执或法执,均为「我」的造作现象;造作的力源,如果没有「外缘」的导引,「内业」的激发,其「我」必无「能所」的效用,毫无疑问的,是处在「寂静」的状态中。

  那么,外缘的导引和内业的激发,这种功能又是如何生起作用的?

  所谓外缘:

  第六识依根尘接触,相应而生了别,回归至第七识确定作用;以第七识收到这种外来的讯号,心然地有「生疏」或「熟习」两种现象的发生。

  生疏的--于第八识中无此经验,也就是以前没有造作过;第七识随即主使第六识,再次运用「根能」和「尘所」,命其能所相应,完成造作之功;即所谓现行熏种子。

  熟习的--于第八识中有此经验,也就是以前曾经造作过;第七识随即告诉第六识,这种根能尘所是什么,同时确定分别作用,反应其造作的结果;即所谓种子生现行。

  所谓内业:

  从生疏与熟习的差相中,有别经验与未经验的不同;以已经验来说,便是内业的存在现象。所谓:

  造作成业,作用的结果。

  唯识学中的业,就是造作所成;任何的言语动作,都是发自感性或理性;造作就是行为,任何感性或理性的行为,生起作用之后,必定产生一种结果;凡所有的结果,佛法中命之为「业」,唯识学属佛法学系中的一部份,这种「业」的认定,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种子是发动的业因,现行是造作的业果;二者既定作用,尽皆藏入第八阿赖耶识中,形成有情众生的内业。

  就这样,外缘的导引,内业的激发,起动我意识的运作,构成我为主宰的造作力源;包括了我的自主,法的效用,举凡一切执着和污染等现象。

  2、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语,译义为「藏」,含藏一切因事或理的造作所形成的种子,颇具知识与经验的蕴藏之功;众生于事物或道理经历之后,为何不会殁失,总能有处追索和寻思;可谓名符其实的「记忆」资料库。

  不过阿赖耶的语意甚广,兹分别条述于后,俾资探研之便:

  室--就像是巢,是宅,基于识中收藏的种子,为人的外在和内在的组织协调而起;或者说,为人的情感,相应于身外缘尘,因而生起变化,产生作用。

  心--以积聚和集起,组织知识,累积经验,构成业的种子;从无始以来,不断造作,才有心动而生诸法。

  所知依--依第七末那识造作时,分别染与净各类业因,知诸法(知识与经验的)而依止者。

  种子--造作之事物或理谛,完成效用的结果;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种子,尽都藏入其中。

  异熟--藉外缘的机遇,引发善或不善的报应;包括生、老、病、死等许多无奈的,未向死亡或毁灭的道路。

  无垢--本具菩萨因或佛因,乘愿再来人世;虽住五浊恶世,看似承受垢染,其实本性清净,毫无所染。

  现行--六道轮回,生生不息,无非是感业所应;也就是依种子业因,受现行感报。

  

  十、唯识于心理的因缘

  人的心理,生变化,起作用,总归离不开因缘法则;所谓为什么?怎会这样?不无原因,必有道理。譬如:

  眼缘于色,生起见能;心理有能缘之功,尘境是所缘之德,功与德应,识变蕴持;乃是心向于尘,构成攀缘的决定因素。

  不过,缘是藉义,所具不同,兹以例条分述,俾供参考:

  1、因缘:

  万物的生起,皆从因缘和合;亲而强有力的是因,疏而弱助的是缘。譬如种子是因,土壤,阳光,空气,水肥等是缘;人或大自然是媒介,如是稻梁麦果等发生。又如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我意识为主宰;如是,识心分别,而有欲等情感发生。

  2、所缘缘:

  唯识论中说: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也就是说,心理于尘境发生关系之时,心理的活动是能缘,尘境是所缘;心理攀附缘境,所发动作用的功能,是为心理的所缘之缘;因此,所缘之缘,又叫做缘缘,属所生的缘虑之境。

  3、等无间缘:

  心所缘虑,相续不断,是为次第之缘;所谓前念生,后念不起,前念灭,后念随起。唯识论说:八现识起,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心所相续,灭于前念之心法,避而导,引发后念之作用;也就是心心所法,次第间,相续不息。

  4、增上缘:颇具转分别而成智慧的境界,唯识论说:六根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基于心理反应于尘境,已具所缘之作用,进而转识成智,发挥理性高于感性的妙用;如是进取,增上力强,障碍随之化解。

  四缘之法,于心理活动的层次而言:因缘是入流,所缘是变化,等无间缘是提升;及至增上缘,即能化作用为力量,完成心理价值的最大效益。

  但是,因缘法则,于境上的…

《唯识心理学(白云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