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心理學(白雲禅師)▪P4

  ..續本文上一頁--耽于虛妄或迷信,往往茫無主見,人雲亦雲。

  滅盡定--依正知正見而修養,不爲外擾困惑,屹立于冷靜與清淨的境界。

  無想報--己不爲過,亦不犯他,屬于潔身自守或明哲保身之流。

  名身--執著語言文字的名相名詞。

  句身--執著格言名句的記錄資料。

  文身--名與句爲依皈,分別各種文字的變化作用。

  生--發生,依因與緣的和合。

  住--存在,有經常與暫短的不同。

  老--變異,于時空中的變化而差異。

  無常--死滅,有休止與消失的分別。

  流轉--循環,從因到果,果複成因。

  定異--種性與現象,因果分明;如桃不結李,如接枝果不同。

  相應--種性不變,因果一如;如辣、甜、酸等,相應于原種子因。

  勢速--環境隨時空的趨勢和速度,分別輪轉和變遷的不同。

  次第--循因逐果,四季分明;本末先後,順序漸進。

  方--方向,東西南北等,包括上下。

  數--度以尺寸,量以鬥升,衡以斤兩,以至個十百千萬等。

  時--年月日時分秒,過去,現在,未來,以至世紀等。

  和合--衆緣聚積,如物理和化學變化。

  不和合--衆緣抗衡,如光、色、影等。

  無爲法:

  無爲,是離于因緣的直接關系,藉事理的間接而表示其法義;也就是說,無爲是從有爲而來,例如心、心所有、色法等,都是有所造作的行爲,包括心不相應行法,仍以因緣的直接關系而造作者;因此,無爲法是面對有爲的突破,藉認識而了解之後,于中發現出來的道理。以下提出六種情況來做說明:

  虛空無爲--藉虛空而說諸法相,以言非色之理;如虛空中的風、雲、雨等。藉道理中的谛義而說法相,以言非心之理;如煩惱轉變成菩提,明亮驅除黑暗等。

  擇滅無爲--擇是選擇,滅是寂靜;以智慧之作,破迷惑而得覺悟,從染著而顯清淨;如有漏之相入達無漏之境。

  非擇滅無爲--事與理的世界,原本不叫人們生起分別,所謂因緣自然,但具真義,本無缺失;唯緣聚緣散,事理發生問題,非是擇力所能爲者;亦即所謂眼耳不見不聞,色亦不動于心。

  不動無爲--于自我之喜,于著法之樂,由覺知而觀照,以至舍念清淨,入達不爲喜樂所動之境;可以說,是入道的流程,修行的提升,證得的境界。

  想受滅無爲--屬于五蘊皆空的般若之行,于意念清淨,于情識寂靜;也就是定境中的叁摩地,增上至「滅」盡的境界,一切想與受,悉不起動的地步。

  真如無爲--從虛妄的究竟,認取諸法的實性;所謂無假即真,不缺則如;無妄而不顛到,盡顯真常的如實之性。

  百數現象,道說雖明,畢竟不是唯識論說法相的全貌;以人類的心念,所生起的問題,于此僅作概說;提供研究心理的學者,深入互相間所存在的因果關系,其中不可忽略了問題的因緣法則,以及本有的自然之性。同時,也不妨參考一下佛法中唯識學系的,所關系的六經十一論典籍;當可于心理認識上,獲得最爲圓具的助益。

  所謂六經,即是:

  華嚴經,密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摩經。

  所謂十一論,即是:

  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分別瑜伽論,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頌,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摩雜集論,大乘莊嚴經論。

  (注:參閱佛教大藏經。)

  

  九、唯識于心理的識辨

  唯識于了別的根本理論,說「根」與「塵」的關系,很容易爲人所接受;但是,說到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則有不同的反應與見解。以第七末那識而言,可以肯定爲自我意識,卻歸功于「神」的主宰;第八阿賴耶識,則認定記憶是腦細胞的作用。

  然而,神是什麼?腦細胞新陳代謝時,新舊細胞如何交代?這些,于科學的時代能力中,是無法證實其可靠性的;當然,其令人接受的可信度,更是微乎其微!

  這裏,茲將二者于唯識的理論上,作一番「識」的辨解;供諸心理學者,作爲「自我意識」的能力認知。

  1、末那識:

  依思量來自根塵相應,相應之余而有情識作用,無論是感性或理性的作用,均以:

  過去已有的基因,于緣境和合而成果。

  現在發生的行爲,于感應交道而成因。

  末那的梵意爲「我意」,是我執和法執的根本;唯識論中曾作如是的闡釋,謂:

  「是識名爲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是名異于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第六意識是思想或意念的工具,仰賴第七我意識的執著,從而發動情感的變化,乃屬于依主釋義;所以說,第七我意識,依外緣的導引,屬于持業釋義。

  第六與第七同爲「意」識,前者攝色歸心,後者攝心歸色,分別有主動和被動的不同;何以說第七我意識,是我執與法執的根本?基于「心」依集起,「我」爲造作的實際狀況,一切「主宰」的能力,完全發動于「執著」所至。以「執著」的能所關系,無論是我執或法執,均爲「我」的造作現象;造作的力源,如果沒有「外緣」的導引,「內業」的激發,其「我」必無「能所」的效用,毫無疑問的,是處在「寂靜」的狀態中。

  那麼,外緣的導引和內業的激發,這種功能又是如何生起作用的?

  所謂外緣:

  第六識依根塵接觸,相應而生了別,回歸至第七識確定作用;以第七識收到這種外來的訊號,心然地有「生疏」或「熟習」兩種現象的發生。

  生疏的--于第八識中無此經驗,也就是以前沒有造作過;第七識隨即主使第六識,再次運用「根能」和「塵所」,命其能所相應,完成造作之功;即所謂現行熏種子。

  熟習的--于第八識中有此經驗,也就是以前曾經造作過;第七識隨即告訴第六識,這種根能塵所是什麼,同時確定分別作用,反應其造作的結果;即所謂種子生現行。

  所謂內業:

  從生疏與熟習的差相中,有別經驗與未經驗的不同;以已經驗來說,便是內業的存在現象。所謂:

  造作成業,作用的結果。

  唯識學中的業,就是造作所成;任何的言語動作,都是發自感性或理性;造作就是行爲,任何感性或理性的行爲,生起作用之後,必定産生一種結果;凡所有的結果,佛法中命之爲「業」,唯識學屬佛法學系中的一部份,這種「業」的認定,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種子是發動的業因,現行是造作的業果;二者既定作用,盡皆藏入第八阿賴耶識中,形成有情衆生的內業。

  就這樣,外緣的導引,內業的激發,起動我意識的運作,構成我爲主宰的造作力源;包括了我的自主,法的效用,舉凡一切執著和汙染等現象。

  2、阿賴耶識:

  阿賴耶爲梵語,譯義爲「藏」,含藏一切因事或理的造作所形成的種子,頗具知識與經驗的蘊藏之功;衆生于事物或道理經曆之後,爲何不會殁失,總能有處追索和尋思;可謂名符其實的「記憶」資料庫。

  不過阿賴耶的語意甚廣,茲分別條述于後,俾資探研之便:

  室--就像是巢,是宅,基于識中收藏的種子,爲人的外在和內在的組織協調而起;或者說,爲人的情感,相應于身外緣塵,因而生起變化,産生作用。

  心--以積聚和集起,組織知識,累積經驗,構成業的種子;從無始以來,不斷造作,才有心動而生諸法。

  所知依--依第七末那識造作時,分別染與淨各類業因,知諸法(知識與經驗的)而依止者。

  種子--造作之事物或理谛,完成效用的結果;包括善的,惡的,無記的種子,盡都藏入其中。

  異熟--藉外緣的機遇,引發善或不善的報應;包括生、老、病、死等許多無奈的,未向死亡或毀滅的道路。

  無垢--本具菩薩因或佛因,乘願再來人世;雖住五濁惡世,看似承受垢染,其實本性清淨,毫無所染。

  現行--六道輪回,生生不息,無非是感業所應;也就是依種子業因,受現行感報。

  

  十、唯識于心理的因緣

  人的心理,生變化,起作用,總歸離不開因緣法則;所謂爲什麼?怎會這樣?不無原因,必有道理。譬如:

  眼緣于色,生起見能;心理有能緣之功,塵境是所緣之德,功與德應,識變蘊持;乃是心向于塵,構成攀緣的決定因素。

  不過,緣是藉義,所具不同,茲以例條分述,俾供參考:

  1、因緣:

  萬物的生起,皆從因緣和合;親而強有力的是因,疏而弱助的是緣。譬如種子是因,土壤,陽光,空氣,水肥等是緣;人或大自然是媒介,如是稻梁麥果等發生。又如六根爲因,六塵爲緣,我意識爲主宰;如是,識心分別,而有欲等情感發生。

  2、所緣緣:

  唯識論中說: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也就是說,心理于塵境發生關系之時,心理的活動是能緣,塵境是所緣;心理攀附緣境,所發動作用的功能,是爲心理的所緣之緣;因此,所緣之緣,又叫做緣緣,屬所生的緣慮之境。

  3、等無間緣:

  心所緣慮,相續不斷,是爲次第之緣;所謂前念生,後念不起,前念滅,後念隨起。唯識論說:八現識起,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心所相續,滅于前念之心法,避而導,引發後念之作用;也就是心心所法,次第間,相續不息。

  4、增上緣:頗具轉分別而成智慧的境界,唯識論說:六根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基于心理反應于塵境,已具所緣之作用,進而轉識成智,發揮理性高于感性的妙用;如是進取,增上力強,障礙隨之化解。

  四緣之法,于心理活動的層次而言:因緣是入流,所緣是變化,等無間緣是提升;及至增上緣,即能化作用爲力量,完成心理價值的最大效益。

  但是,因緣法則,于境上的…

《唯識心理學(白雲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