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皈依的開示(阿知仁波切)

  關于皈依的開示

  阿知仁波切

  皈依是一切法的基礎,八萬四千個法門的基礎是皈依。但是什麼叫皈依呢?皈依兩個字的含義是依靠和依賴的意思。我們依靠誰呢?依靠叁寶,依賴叁寶的決心叫皈依。

  還有就是一個人心相續中皈依的決心是一切法的基礎,如果這樣講的話,這就是不是就很難說了。爲什麼難說呢?他心相續中的決心是世間法皈依還是出世間法皈依?皈依呢,有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從出世間皈依角度來說也有大乘的皈依、小乘的皈依,還有呢就是密宗的皈依,有叁種。世間皈依呢也是有很多很多種,爲了健康而皈依叁寶,爲了發財而皈依叁寶,爲了一切順利而皈依叁寶。以上這些情況說明人們的目的或發心不同,他們心相續中的皈依也隨之不同。還有就是爲了得到來生人天的福報,來生不墮惡趣而皈依叁寶,這種也是世間的皈依,而不是出世間的皈依。

  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皈依叁寶是出世間的皈依。什麼叫出離心呢?出離心是自己心相續中脫離輪回的決心,這叫出離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皈依叁寶是出世間的皈依,如果從小乘的基礎上講,出世間的皈依是指什麼呢?就是自己一個人想解脫,如果解脫了的話我就不管衆生,我自己離苦得樂,以這麼個發心而皈依叁寶,這是小乘的皈依,因爲是爲了自己所以就是小乘的皈依。還有呐,大乘的皈依是爲了衆生而皈依叁寶,這是大乘的皈依。還有呢什麼叫密宗的皈依,剛才說的大乘的基礎上有了密宗的境界的狀態中而皈依叁寶,這是密宗的皈依。有這麼多不同的發心,皈依呢就有好幾種。

  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皈依的對象是叁寶。就是除了叁寶以外沒有其他皈依的對象。不管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所皈依的對象都是叁寶。這是皈依的對象。

  還有呢就是也可以說是皈依的條件是什麼呢?皈依的條件是信心。信心分的話又分叁種,即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叁種信心。什麼叫清淨信呢?自己也說不出來這個道理,自己也說不來這個原因,反正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看到什麼佛像、僧人、活佛呀就心裏非常歡喜,就感到內心非常清淨,也是非常尊敬的一種念頭,這叫清淨信。什麼原因呢?因往昔種的善根成熟,所以就有這麼一些念頭,這是清淨信。還有一個是剛才說的欲樂信,就是爲了自己也好,爲了衆生也好反正是離苦得樂得想法,離苦得樂的這個念頭,這是欲樂信。這兩種信性好是好,但是呢,很容易退轉。怎麼會容易退轉呢?假如,以這個茶杯爲例,我跟你們說:“這裏面有茶水,這杯茶水呢非常幹淨,能喝。”如果我跟你們這樣說,也許你們相信了我的話,剛開始會非常相信—噢,肯定這茶杯裏有茶水,這杯茶水呢很幹淨能喝,有這麼一種信任。但是呢,有很多人過來說:“你們不要相信阿知活佛,這茶杯裏沒有茶水。”或者“這杯茶水是不幹淨的,不能喝的。”如果這樣跟你們說的時候呢,你們心裏就懷疑起來:咦,到底是這裏面有沒有茶水?或者有的話能不能喝?如果能,是不是幹淨?如果有這麼個想法生起,剛才所說的清淨信和欲樂信就退轉了。沒有那麼大的決心了,這個決心不強烈了,這個時候呢,這個決心就已經退轉了。信心呢就退轉了,用這麼個比喻來說的話就是這樣。還有呢,什麼叫勝解信呢?打個比方來說,我跟你們說,這個茶杯裏有茶水,是幹淨能喝,我跟你們這樣說了之後,然後又揭開這個杯蓋來給你們看。你們親眼看到了這裏面確實有茶水,這杯茶水呢非常幹淨,能喝。你們大家都看到了,然後就把這個杯蓋蓋上。再就很多人過來說:“噢,你們不要相信阿知活佛,阿知活佛騙你們的,這裏面沒有茶水。”或者不幹淨,不能喝,這樣說的話,你們心是不會退轉的。爲什麼不會退轉呢?一個是相信我,我跟你們說了這裏面有茶水,這杯茶水是幹淨的能喝,我向你們傳達了一種需要相信我的想法,然後加上自己親眼看到了這裏面確實有茶水,能喝,是幹淨的,現在你們都清楚了。這與剛才所講的那種決心不一樣,是不會退轉的,這個叫勝解信。什麼叫勝解信呢?一個是自己看書然後呢就去聽聞佛法,聽堪布講課也好、上師講課也好,總之凡是現在科學的那種光盤呀、電視呀、電腦呀裏面聽到了佛說的道理,然後呢自己思考—噢,佛說的確實有道理,你們自己的心已經真正進入佛門了,佛說的道理自己明白了。今後再有很多人說,佛教就是迷信的你不要相信這些,這樣說的話你們誰也聽不進去。因爲,一方面是聽聞佛法了,佛說的道理我自己也思考了—佛說的確實有道理,如果是這麼想,剛才的信心就不會退轉了。很多人說這個是迷信,是什麼什麼,你的這個信心是不會退轉的,還有呢就是他的話你聽不進去,這就是勝解信。深深的了解了佛法,這叫勝解信。還有呢就是剛才的清淨信和欲樂信,如果我跟你們說,佛說的就是佛法,但是呢,你們僅是相信我,佛就是這樣說的,但是呢,自己沒有思考,還沒有融入到自己的心,還沒有融入到佛法。這樣在不了解佛法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問,佛教是什麼?迷信吧。這樣說的話,咦?究竟是迷信的?還是佛說的確實有道理,或者沒有道理?這類想法就會出現。信心呢就分這麼叁種,這是皈依的基礎,也可以叫條件。皈依是這樣的。

  還有呢就是皈依的期限,我們從今天開始已經皈依了叁寶了,這個皈依什麼時候結束呢?肯定會總有一天皈依會結束,肯定會有的,這是什麼時候呢?是這一生中皈依叁寶,還是今天皈依叁寶明天就結束了?都不是,既不是明天就結束,也不是這一生中結束。那麼是否會永遠不結束呢?會結束的,什麼時候結束呢?從今天開始了,我們什麼時候成佛,成了佛果,皈依就結束了。我們從今天開始乃至成佛之前皈依叁寶。成佛之後就不用皈依了,就不用依靠了,自己已經成了佛,再依靠誰呢?不用依靠了。現在呢我們沒有辦法,這個生死輪回的痛苦啊自己解決不了,成了佛,已經自己什麼都可以解決,什麼都可以明白,這樣的話,皈依就結束了。這是皈依的期限。

  還有呢,要知道的事情呢,就是我們人人都會成佛的。人人都會成佛的話,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一切衆生心相續中的佛性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性這兩個佛性有沒有差別呢?這是沒有差別,是一模一樣的。成佛的,已經成了佛,他心相續中的佛性,和我們沒有成佛,這兩者心相續中的佛性沒有差別。但是呢,一個是成了佛,一個是沒有成佛。這是怎麼個解釋呢?我打個比方來說,這一杯水裏,裝的是非常幹淨的水,沒有任何汙染的水,另一個茶杯裏裝的是非常不幹淨的水,這兩杯水呢,這杯幹淨的水也是水,那杯不幹淨的水也是水,就水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差別,兩杯都是水。但一杯是幹淨的水,另一杯是不幹淨的水,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就不一樣了。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了佛,他如同是幹淨的水一樣,我們呢沒有成佛,心裏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所以我們就如同是不幹淨的水一樣。從水的角度來講的話兩者是一樣,從幹淨和不幹淨的角度來講的話兩者是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就如同這杯水,一定要通過某些方法來把這個不幹淨消除,不幹淨全部消除了,就是幹淨的水,也就成了佛,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呢,我們皈依的目的呢就是爲了解脫,這是出世間的皈依,如果爲了今生的世間一切順利而皈依叁寶,剛才我說過了,這些是世間的皈依。還有呢就是各種各樣的,今天在同一個時間內,我就給你們一起皈依了,關于你們心相續中得到的皈依,因爲你們心相續中的皈依決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你們得到的皈依也是不同的。爲什麼不同呢?你們大家根器不同,所以得到的皈依不同:有些是爲了解脫而皈依,有些是爲了世間,大家或是爲世間八法一切順利而皈依叁寶的,這些都有,這是不同的。還有呢,有些人是這麼想,藏傳佛教非常厲害,藏傳佛教是皈依四寶的,四寶比叁寶好,爲什麼呢?多一個寶,有人曾經跟我這麼說。你們認爲是不是這樣的?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南傳佛教也好,皈依的對象不是四寶,是叁寶。但是呢,我們念的時候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天傳的是四皈依,再就皈依的對象是叁寶,但我們念的是四寶,這怎麼解釋呢?你們皈依上師,我是叁寶的一個代表。怎麼個叁寶的代表?我是一個清靜的比丘,所以說我是叁寶的代表,我說的話是佛法,這是法寶的代表,我心相續中一種開悟也好一種證悟也好,這是佛的代表,所以我是叁寶的代表而已,我不是叁寶。你們尊敬我、恭敬我這是代表是什麼呢?代表尊敬叁寶。爲什麼呢?我們國家的國旗不是國家吧?是國家的代表,我們尊敬這個國旗,是爲了尊敬國家。同樣的恭敬叁寶的代表,代表恭敬叁寶。

  還有一些人這麼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叁寶放在後面上師放在前面,這是爲什麼呢?這是由恩德方面來說的,所以上師放在前面。恩德來說,是上師比佛恩德大,爲什麼上師比佛恩德大呢?我們沒有辦法見到佛,這不怪佛,這是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所以就見不到佛,見不到佛的話自然也問不了佛法。那麼這個佛法呢,是誰傳給你的?傳承也好,灌頂也好,這個佛法是誰給你們傳的?這是上師傳的,所以就恩德來說上師比佛恩德要大,所以就上師放在前面,叁寶放在後面。原因就是這個。

  還有呢,就是我問一些人:“你皈依了沒有?”有些人就說我皈依了,皈依了很久,皈依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了。我問他們你們皈依的對象是什麼?我皈依的對象是剛才說的四寶,或有人說叁寶,還有人說我皈依的對象是兩寶。我說怎麼會是兩寶呢?他說無論我的修行也好,學習佛法的水平也好,現在的出家人不如我,所以我不皈依僧寶,我呢皈依佛寶和法寶就可以了。如果僧人都不如我的話我爲什要皈依他們呢?有人是跟我這麼說的。這是他自己搞錯了,我問他們什麼叫僧寶?他說什麼什麼經書上說了,四個出家人以上…

《關于皈依的開示(阿知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