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P16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那麽煩惱,那麽憂愁,也不會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坐也覺得不好,站也覺得不對,到處都覺得不好。你要是明白佛法,就覺得"Everything is O.K.,No Problem."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裏。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非不非。是不是」: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所以說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裏」:就在這境界上,你還是不能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個是非,你若差一點點,就背道而馳,與道就不相應。一開始差一點,等到歸根究底的時候,就距離千裏那麽遠,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是則龍女頓成佛」:女人本來不能成佛的,女人是五漏之身,有這五漏,是不容易修的,可是龍女用她的寶珠獻給佛後,即刻就成佛,這就是對的。她能以舍她不能舍的,龍最舍不得的就是寶珠,她能以寶珠來供養佛。所以人做布施,要做真正的布施。甚麽叫真正的布施?就是我們不能舍的,而把它舍了,就是真正布施。不能舍就不舍,等你能舍才肯舍,這不是真正布施,悭貪還在裏面存在。龍女以她視若生命的寶珠獻給佛,所以感應道交,即刻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你若做得不對,因果大錯。從前有位善星比丘,因爲錯因果,所以生陷地獄,就在活著時陷入地獄。所以才說差一點,差到最後就錯了。當初善星比丘也布施,但他沒有舍他不能舍的,因爲不舍,以後雖然做比丘,罪業還是來找他,所以活著墮地獄。活著怎麽墮地獄?你看看現在世上常常有人怪病纏身,不好也不死,那些生了癌症、愛死病等奇奇怪怪的病,就等於在地獄裏一樣。你若不相信地獄,看看活人受罪就知道,那就好像在地獄裏一樣,等到了地獄受罪後才知道,那後悔就來不及了。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吾早年來積學問」:這是永嘉大師說,我在早先也走了一些冤枉路,不知道怎麽用功,對向上一法也不了解。在我很年輕時,就研究天臺等經教,要充實自己的學問,讀書來學習文字般若。

  「亦曾討疏尋經論」:那時候也學教典,討論佛典的注疏,也分科判教,分五科十八教來下功夫,尋經論,經律論都研究過。在這時候學教,教有很多名詞,教相術語,這種學問研究了很久很久。

  「分別名相不知休」:我來分別種種名相,甚麽五時八教,分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甚麽經教是在華嚴時說的?甚麽經教是在阿含時說的?甚麽經教是在方等時說的?甚麽經教是在般若時說的?甚麽經教是在法華涅槃時說的?我學習這些名相,不知休止,沒有止境地研究,執著到學無止境上面,所以天天都在埋頭學習經教,這教相名詞,猶如大海的沙那麽多。你甚麽時候能把大海裏的沙數得清楚?沒有辦法能把海裏的沙算清楚,學習經教名詞也是一樣。經教名詞也像海裏的沙一樣那麽多,所以你盡在這裏用功夫,就好像—

  「入海算沙徒自困」:好像到大海裏,想把海裏的沙算出個數目,那甚麽時候也算不出來的。

  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卻被如來苦诃責」:那是因爲在海裏算沙這種工作,也可以說是愚癡到極點,對自性的向上一法沒有一點關系,所以佛陀責怪、诃斥這種人。怎樣诃斥?怎樣責怪呢?說他—

  「數他珍寶有何益」:這好比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你盡給人家數錢,在銀行裏天天給人數錢,數來數去都是旁人的,不是自己的。又像在飯館裏當跑堂,一天到晚說甚麽菜好吃,只是說食,說食品的名詞,替人數錢,有甚麽益處?佛就這樣诃斥,現在自己才覺悟知道。

  「從來蹭蹬覺虛行」:從出家修行,不知修行向上一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說食數寶,入海算沙,在這上面鑽研,所以蹭蹬,把光陰空過了;虛行,沒有價值地把生命都過去了,寶貴時間都過去了。

  「多年枉作風塵客」:從出家修道以來,我很冤枉地在風塵裏,仆仆風塵,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這真是太可惜、太可憐了。風塵,就是忙忙碌碌,沒有做出有用的事情。

  我們學佛的人聽到這裏,都應回光返照,永嘉大師研究經教特別專心,特別用功,也不到外面交際、連絡、拉攏社會關系,也不攀緣,就在那兒專心一致研究經教,最後都覺得光陰空過了,他所說的話都是肺腑之言,金玉良言。

  我們研究佛法,有沒有像永嘉大師研究經教那麽專一呢?沒有!這兒有天天講經轉*輪的道場,我們是不是天天來參加?護持這個轉*輪的道場?我們是不是天天上班又下班,專門爲了幾個金錢做奴隸,爲了一點生活就忙忙碌碌?我們是爲法呢?爲食呢?爲利呢?這都要自己問一問。所以你們各位皈依我的弟子,我希望你們早日成佛,希望你們把世間上的事情放下一點,把時間省下來學習佛法,不要等我來你們就來,我不來你們就不來。

  有人說,離得太遠,開車要叁個鍾頭或兩個鍾頭,要是兩個鍾頭,在路上可以念佛、背經典,也可以溫習你所學的佛法。到這兒聽經聞法,是一個很稀有的機會,你現在到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個道場天天講經說法,不管有人聽或沒有人聽,都講經說法,爲甚麽這樣?因爲我們要把佛教轉*輪的工作做好,盡到我們弘揚佛法的心。

  你們各位願意學習佛法,不願意學習佛法,那是你們自己的權利。雖然是你的權利,但你們若皈依叁寶,就應該拿出力量,拿出時間來研究佛法,不要空閑時就休息睡覺。你多研究佛法,是你法身的食糧,能增加你的智慧,你就不會那麽顛倒,這是很要緊的。

  我是對你們各位講真話,你們要是天天都來聽經,那我是歡迎的,聽我十多年前講的錄音帶,那時都是特別用功夫來講的,你們沒聽過,應有始有終把它聽一聽。不要覺得這是很平常的,其實這是很難遭難遇,「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光陰都空過了,少打一點麻將,少看電視,少充殼子,能把時間放在聽經聞法上,是再好也不過了。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製。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種性邪」:這段文是說人的種子邪,就是他的根性不正。

  「錯知解」:所以知見也不會正。

  「不達如來圓頓製」:圓頓製,圓,圓融無礙;頓,頓超叁界。因爲邪知邪見,所以不明白佛所說的法。這種邪知邪見的人,不懂這種道理,所以落於空、有二邊,不是著於空,就是著於有,不明佛所說的都是圓融無礙,所以他錯知解。

  「二乘精進沒道心」:二乘人(聲聞、緣覺)精進,可是也不在中道上精進,不能發大乘心,做自了漢,所以沒有真正上求佛道的思想,中道自畫,得少爲足,沒有發大乘菩提道心。

  「外道聰明無智慧」:有的外道也很聰明,可是是世智辯聰,都是在有漏上用功夫,不明白無漏的境界。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爲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亦愚癡」:這一類人也可以說是很愚癡的,也可以說少少有點智慧,因他沒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聰明,所以說他愚癡,就是世智辯聰(八難之一)。

  「亦小騃」:世間的智慧他有,出世的智慧則沒有,因此他不明白中道了義。

  「空拳指上生實解」:好像佛看見一個小孩就要墜落到井裏,便對小孩說:「快回來,我有一塊糖給你吃。」他手指屈成拳,像拿著東西似的。本來手裏沒有糖,可是他想救小孩,就要設這個方便法門,這是權巧方便,可是愚癡的人就認真了,認爲或者佛手裏有糖,這是生實解。或者他知道沒有糖,使說佛打妄語,這都是因爲不明白方便法門。

  「執指爲月枉施功」:有人用指頭指月亮,愚癡的人就以爲手指頭就是月,他不但不認識月亮,連自己的手指頭都不認識了,所以執指爲月枉施功。這樣子,用功到甚麽時候也不會有成就的,不會相應的。爲甚麽呢?他在—

  「根境法中虛捏怪」: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外面的六塵界上—色聲香味觸法。在六根門中,六塵的境界上用功夫,這豈不是很奇怪嗎?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不見一法即如來」:你若真是明白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這是得到無生法忍,一法都不立了,那還有甚麽呢?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一法不立,何處惹塵埃,那還有甚麽麻煩?還有甚麽問題?所以不見一法即如來,你要是明白一法不立,萬念俱空—

  「方得名爲觀自在」:這才真正的叫做觀自在菩薩。因爲你沒有跑,你是做得主了,你沒有向外馳求,你沒有在六根門頭上顛倒,所以才叫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你若明白了,真開悟了,這叫「刹那滅卻阿鼻業」,阿鼻—無間地獄的罪,也都滅了;你若是不明白呢?

  「未了應須還夙債」:你要是沒有了悟的話,還要還你往昔所造的業,要去還債去。吃飯要還飯錢,穿衣要還衣錢,吃肉要還肉錢,喝血要還血錢,血債血還。你沒有明白,就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互相借貸,你借我的,等一等又要還;我借你的,等一等也要還,互相討債還債。就拿吃肉來說,你吃的時候,覺得很好吃,等你還肉的時候,就覺得痛苦得很,一樣的道理,所以未了應須還夙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饑逢王膳不能餐」:這是說窮人雖然餓得很厲害,可是遇到國王的豐馔,卻不敢吃了。

  「病遇醫王爭得瘥」:病人又窮又病,卻不敢相信醫王給他的藥,所以說他的病怎麽會好?貧窮人看見那麽好吃的東西,嚇得不敢吃了,因爲恐懼,也忘了饑餓…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本煥老法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