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祖師公案選▪P2

  ..續本文上一頁于是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百丈禅師:"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了,住在山後,請按和尚禮儀葬我。"

  百丈真的在後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屍體,便依禮火葬。

  

  〖南泉普願〗

  山下水牯牛-南泉普願

  南泉普願參見馬祖道一後,才頓然得魚忘筌,到達遊戲叁昧的境地。一天,南泉給衆僧舀粥。馬祖過來問:"桶裏是什麼?"南泉說:"這老頭子怎麼張口就說這種話?"馬祖就不再吭聲了,從此別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願離開馬祖後,棲止于池陽南泉山,一住叁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來說:"我自小就養了一頭水牯牛,想向河東放牧,可它要吃別人的水草;想向西邊放牧,也要吃別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將就著,在這兒吃點草吧,可是卻又總找不到。"

  一次,南泉在山上幹活,有一個和尚過來問:"到南泉那兒去的路怎麼走?"南泉舉起他的鐮刀說:"我這把鐮刀是花了叁十塊錢買的。"和尚說:"我不問你鐮刀,我問你到南泉那兒去的路怎麼走?"南泉說:"這鐮刀我用得正快!"

  南泉普願要謝世了。有位弟子問:"師父百年以後到哪裏去?"南泉普願說:"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那弟子說:"我也跟師父你去,行吧?"南泉說:"你要跟我來,就一定要銜上一根草。"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創始人。他抛棄塵緣,投入洞山良價門下,洞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問:"哪個呀!"他又說:"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

  後來,他辭別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爲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將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

  僧人清稅說:"我孤獨貧困,請老師拯濟。"曹山說:"清稅和尚,你過來。"清稅走上前,曹山禅師就說:"泉州白家酒,你吃了叁盞,吃後還說沒有沾唇。"

  一次一個僧人對曹山說:"學生渾身是病,請老師醫治。"曹山答:"我不醫。"僧人問:"爲什麼?"曹山說:"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僧人說:"難道和尚沒有一點慈悲心嗎?"曹山說:"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有一次,曹山禅師聽到鍾聲就叫到:"哎喲!哎喲!"弟子問他:"師父這是怎麼啦?""那鍾聲打中我的心啦。"弟子無言以對。

  有一個弟子問:"世間什麼最貴重?"曹山回答說:"死貓的頭最貴重。"弟子問:"爲什麼呢?"曹山說:"因爲從沒有定過價錢。"

  僧人問:"我抱璞投師,請老師雕琢。"曹山答:"不雕琢。"僧人又問:"爲什麼不雕琢?"曹山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他曾做過一首偈子:

  枯木龍吟真見道,骷髅無識眼剛明。

  喜識盡了消息盡,此人哪辨濁與清。

  

  〖德山宣鑒〗

  德山宣鑒禅師,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長講解《金剛經》,故有周金剛之稱。當他聽說南方禅宗十分興盛,便不平道: "佛學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輩子,也難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謅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要搗毀他們的老巢,滅絕這些邪種,以報答佛恩。" 于是,他挑著《青龍疏抄》離開了四川。 在湖南澧陽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婦人在賣餅,當時他肚子有點餓了,就停下擔子,想買點心,婦人指著他的擔子問:"裏面裝的是什麼書啊?"德山道:"是《金剛經》。"婦人說:"我有一個問題,你要答得上來就送你點心吃,如果答不上來就請你走開,沒有點心吃。《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點的是哪個心?"周金剛頓時啞口無言。

  隨後,他到龍潭崇信禅師那裏去,一進法堂他就大聲嚷嚷:"久聞龍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見潭,也不見龍。"崇信躬身道:"你已經親身到了龍潭。"德山無法回答,就留了下來。

  一天夜裏,德山宣鑒侍立在龍潭身旁,龍潭禅師說: "夜深了,你怎麼還不回去。" 德山宣鑒便往外走,剛出去又回來說:"外面好黑。" 禅師便點起一支蠟燭給他。他剛伸手接,禅師就一口吹滅。 德山頓時大悟。 第二天,龍潭對大衆說:"這裏有個漢子,牙齒好像劍樹,張著血盆大口。 一棒打不回頭。他日異時,在孤峰頂上,樹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鑒悟道後,便把《金剛經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燒了。 他感歎道: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窮盡了玄理佛論,也不過像放在虛空中的一根毫毛;用盡了世間機巧,也不過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鑒悟道後上堂說:"說得出來也叁十大棒,說不出來也叁十大棒。"德山的棒與臨濟的喝,形成禅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問:"什麼是菩薩?"德山宣鑒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別到這裏來拉屎!"

  "什麼是佛?"德山宣鑒回答:"佛是西天老騷狐。"

  德山宣鑒有一天在堂上說:"我這裏沒有佛,沒有祖,達摩是老臊胡,釋迦牟尼是幹屎橛,文殊、普賢是挑糞工,什麼等覺、妙覺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槃境界都是系驢的木樁。十二類佛經是閻王簿,是擦瘡的廢紙,什麼四果叁賢、初心十地都是守墳的鬼,自身難保。"

  臨終時,德山宣鑒告戒徒子徒孫道:"扪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意思是:追逐虛空幻響,只會徒勞你們的心神,夢中醒來,才會覺悟到它的虛幻,明了本來無事的道理。)

  

  〖洞山良價〗

  洞山良價是禅宗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會稽人。從小在五泄山默禅師處披剃出家,慧性穎發。二十一歲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後先參南泉普願禅師,又參沩山靈佑禅師,最後在雲岩昙晟禅師處問無情說法而獲得印可。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豐山行化衆生,最後在筠州(現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衆,名滿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創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滅後賜谥號爲:"悟本禅師"。

  洞山良價少時就非常聰穎,有一次,他隨師父念般若心經,

  當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擡手摸著自己的臉問師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經中爲什麼說沒有?"

  馬大師有伴就來

  普願禅師設齋祭祀馬大師,問衆僧道:"馬大師來嗎?"大衆無話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來。"普願:"你雖然年輕,卻很可以培養。"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爲賤人!"

  無情說法

  良價禅師辭別沩山後,直接拜訪雲岩昙晟禅師。問:"無情說法,什麼人能夠聽到?"雲岩:"只有無情能夠聽得見。"良價:"你和尚聽得到嗎?"雲岩:"我如果聽得見,你就聽不到我說法了。"良價:"我爲什麼聽不到?"雲岩豎起拂子說:"可聽到嗎?"良價:"沒有聽到。"雲岩:"我說法你尚且聽不到,更不要說無情說法了。"良價:"無情說法,出在哪個典故?"雲岩:"你難道沒看到《阿彌陀經》說:水鳥樹林,全都念佛法。"良價對此有所省悟,于是說偈雲: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如用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時方得知。

  難得不相見

  良價辭別雲岩昙晟禅師,雲岩問:"哪裏去?"良價:"雖然離開和尚,還沒有決定停留的地方。"雲岩:"莫非到湖南去?"良價:"不。"雲岩:"莫非回家鄉去?"良價:"不。"雲岩:"什麼時候回來?"良價:"等和尚有了住處就回來。"雲岩:"從此一別難得相見。"良價:"難得不相見。"

  睹影悟道

  洞山臨走時,又問雲岩禅師:"師父百年之後,一旦有人問:”畫了和尚像嗎?”,我該如何回答?"

  雲岩:"只要向他說:”就這樣。”" 洞山聽了不語,雲岩見此情形,鄭重地說:"你承當這件事,務必謹慎小心。"

  當時,洞山良價不解,後來因爲過河時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徹底領悟雲岩所說意旨,以前的疑惑頓時全然冰消雪化,隨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在,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與麼會,方始契如如。

  不明大事最苦

  洞山問僧人:"世間什麼最苦?" 僧人回答:"地獄最苦。" 洞山說:"不對!" 僧人問:"老師的意思是......?" 洞山說:"穿著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這才是最苦的。"

  如何避寒暑

  有弟子問洞山良價:"寒暑到來時,如何回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沒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問:"哪裏是沒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時化爲寒涼,熱時化爲酷暑。"真可爲:安禅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價腳下一扔,

  洞山就問他:"這捆木柴有多重?" 雪峰說:"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來。" 洞山說:"那它是怎麼到這兒來的。" 雪峰啞口無言。

  洞山臨終時,對衆僧說:"僧家無事,在臨行之際,不可喧動。"

  說畢,端坐而逝。

  〖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魯,是法眼宗的創始人。

  幼時便出家,跟隨希覺律師學法,後來嗣法于羅漢桂琛禅師,後住持金陵清涼院。

  不知最親切

  文益到福州參谒長慶慧棱禅師,未能徹底明了。後來和紹修、法進叁人打算走出嶺外,路過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圍爐烤火時,羅漢桂琛禅師問:"你們打算到哪裏去?" 文益說:"行腳去。" 桂琛問:"爲什麼事行腳?"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感歎道:"不知最親切。"

  一切現成

  雪停之後,文益前來告辭,桂琛禅師把他送到了寺門口,說道:"你平時常說”叁界由心生,萬物因識起”。"

  就指著院中的一塊石頭說:"你且說說,這塊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內。" 桂琛:"一個…

《禅宗祖師公案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略說(耕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