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祖师公案选

  禅宗祖师公案选

  导言

  自从达摩到中国传法以来,放射出一个个耀眼的新星,渐渐汇成一团团星云,他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光辉依然照亮着我们。

  如果你能深入进去,透过这哈勃望远镜,就会看到这些星星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

  不知你是否能看清他们的音容笑貌,听清他们的叮咛。千万要小心,小心。避开他们的棒喝。

  

  〖初祖达摩〗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九月二十一日从广州上岸,这时中国的梁武帝是个非常喜欢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达摩受梁武帝之邀来到首都南京。梁武帝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达摩说:"这根本没有功德可言。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谈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十月十九日,达摩自知与梁武帝法缘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后来,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也为时已晚了。

  达摩渡过长江,便到了嵩山少林寺,他整天面壁而坐,精神集中,屏息诸缘。

  正光元年十二月,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神光:"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达摩:"诸佛为求无上的悟道,不惜花费无限的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定,怎么能求到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神光取刀断臂,达摩:"诸佛为求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神光:"请师父为弟子安心。"达摩:"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神光:"我已寻了很久,可是我找不出心来。"达摩:"假如你能够找到的话,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了吗?"神光:"明白了。诸法本来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于是,达摩就收神光为弟子。

  公元五三六年,达摩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达摩:"你们谈谈自己的悟境吧!"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着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总持比丘:"依我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须再见。"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最后轮到神光,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神光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达摩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荷泽神会〗

  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他对维护慧能的法统及禅宗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并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悟的北禅。

  他十三岁时便去参拜慧能。慧能:"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神会:"这东西就是无住,见就是主。"慧能:"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慧能打了他三柱杖,问他:"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我感觉也痛,也不痛。"慧能:"那我是也见,也不见。"神会:"什么是也见,也不见?"慧能:"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神会听了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慧能谆谆地教导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自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也没有面,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东西吗?"神会:"这是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慧能:"告诉你无名无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个注解佛法的和尚。"

  

  〖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陕西金州人,公元677-744年,俗姓杜。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后到嵩山拜慧安为师,慧安介绍他到曹溪去见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怀让答:"我从嵩山来。"

  慧能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问:"是否还须要加以修证呢?"怀让答:"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可以说决不会污染。"

  慧能问:"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了十五年。后来便来到南岳,大大宏扬禅学。

  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就好象饮了醍醐一样清醒。从此,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日面佛,月面佛

  (注:日面佛的寿命为一千八百岁,月面佛的寿命只有一昼夜。)

  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来探望他,问:"大师近来身体可好?"马祖道一:"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洗头沐浴,结跏跌坐,而逝。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踏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怀海参见马祖大师后,成了马大师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大师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这样。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呆了三年。

  野鸭子

  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去问和尚去吧。"同舍就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宿舍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个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鼓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

《禅宗祖师公案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宗略说(耕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