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你的意思是什么?"仰山也告别一声就出去了。沩山灵佑呵呵大笑,叹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心即是佛
有个和尚问沩山:"什么是道?"沩山:"无心是道。"这僧:"我不懂!"沩山:"要想明白,还是去问那个不明白的好。"这僧:"谁是那个不明白的人?"沩山:"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接着,沩山又说:"现在的人只要当场体会不领会的,正是你的心,正是你的佛。如果向外求得一知半解,当作禅道,却不相干。并且,还污染了你的心田,所以说向外求道,是背道而驰。
注:内观自省,除私节欲,净化心灵,自然就能很清楚地见到真实的自我。
〖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广东人,九岁时出家为僧,后与老师沩山一起共创沩仰宗。以善于接机利物著称于世。
火烧密籍
他初参耽源禅师,深得禅师赏识,耽源便把慧忠国师传给他自己的一本法门秘籍传给他:"这是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你要好好保存。"慧寂拿过来看了一遍,就一把火把它烧掉了,耽源十分不解:"我这法门,谁都不会,你怎么把它烧了呢?"慧寂回答说:"我一看就知道意思了,还留着它干什么?"
有主沙弥
仰山慧寂去见沩山的时候,沩山问他: "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慧寂回答:"有主沙弥。" 沩山就问:"主在何处?" 慧寂就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沩山一见,大为欢喜。 从此,他便随侍在沩山身边,一住就是十五年。
有物均分
一次,慧寂跟沩山在山中漫游。沩山走累了,就坐在一块石头上,慧寂在一旁站着。 这时,一只大鸟从他们头上经过,它嘴里叼着一只柿子掉下来, 正好落在他们面前,沩山伸手捡起来递给慧寂。 慧寂拿去洗干净,又递给灵佑。 灵佑就问:"这东西你从哪里弄来的?" 慧寂说:"这东西受师父道德的感召,自己来的。" 灵佑说:"你也不能没份。" 于是他把柿子掰开,分给慧寂一半。
今夏没白过
仰山慧寂在夏末,度完暑假,来看望沩山。沩山:"你整个夏天没见上山,不知在山下干了什么?"仰山:"我在山下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箩筐种子。"沩山:"你这暑假真没有白过。"仰山:"师父,您这暑假,做了些什么?"沩山:"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仰山听后说道:"那么,老师您这个暑假,也没有白过。"
东平镜与沩山镜
仰山住在东平的时候,沩山派人送来一封信和一面镜子给仰山。仰山借题发挥,举起镜子出示给人僧后,说道:"你们说说看,这面镜子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如果说是东平镜,又是人沩山送来的,如果说是沩山镜,又握在我东平手里。你们说得出,就留下镜子,说不出就打破算了。"众僧们无话可说,仰山于是打在镜子,走下禅坐。
师徒牧牛
一次,慧寂跟灵佑在一起牧牛。 灵佑问他:"你说这里面有菩萨吗?" 慧寂说:"有。" 灵佑问:"你看哪个是菩萨,给我指出来。" 灵佑这才罢休。 文字魔
仰山是沩山的学生,沩山见到仰山:"孩子,你要快点开悟哦,不要执着于文字和概念。"仰山:"我连信仰都不要呢!"沩山:"你是信了才不要呢,还是不相信才不要呢?"仰山:"除了我自己之外,不能信个什么?"沩山:"这样的话,你只能算是个小乘佛法之徒罢了。"仰山:"我连佛都不要见。"沩山:"经书中有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仰山:"统统是魔说的!"沩山:"好好好!此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的了。"后来,仰山承续了沩山的衣钵,继续开创沩仰宗的禅风。
基本的观念本来就是简单清楚的,但是用以表达的文字,却是通往禅境的一道魔障。沩山本想帮仰山打破这道魔障的,不期,仰山早已悟了。要不然,仰山如何会烧耽源密
慧寂去世时,诵写了两首偈:
一二三四子, 平目复仰视。
两口无一舌, 即是吾宗旨。
年满七十七, 无常在今日。
日轮正当午, 两手攀屈膝。
〖药山惟严〗
山顶大笑-药山惟严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当时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学生。药山本来是石头希迁的学生,一天,药山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义,我还粗略领会一点。禅门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我实在没有弄明白,请师父为我指点。"石头希迁:"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这样不这样总是不对,你怎么办?"药山不知所措。石头希迁:"你的因缘不在这里,还是到马大师那儿去吧。"药山惟严禀受师命,恭敬地去礼拜马祖道一禅师。还是那些提问。马祖道一:"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药山听了恍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道一:"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礼拜谢?"药山惟严:"我在石头希迁老师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铁牛,不得其门。"马祖道一:"既然这样领悟了,就得好好护持。"
有一天,药山惟严在禅坐,石头禅师见后便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惟严答到"什么也不干。"石头说:"这样就是闲坐了。"惟严说:"如果是闲坐,就有所作为了。"石头又问:"你说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严答道:"千圣不识。"
一次,惟严禅师在坐禅,僧人问他:"师父,你坐着呆呆地思量什么?"禅师回答:"思量这个不思量。"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严说:"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散步,忽然云雾散开,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
刺史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云门文偃〗
云门文偃禅师(864-909年),俗姓张,浙江嘉兴人。他天资敏捷,博通佛经,曾参谒睦州道明禅师而得悟。后参拜雪峰义存禅师而契合玄旨。日后住持广东云门山,创建了赫赫有名的云门宗。
云门文偃初次参谒睦州禅师时,睦州禅师一看见文偃来了,就关上门。云门文偃敲门,睦州问:"谁?"答:"文偃。"问:"干什么?"答:"我还没有悟见自性,请老师指示。"睦州打开门,看了他一眼,就又马上把门关上了。文偃就这样连敲了三天门。到了第三天,睦州才打开门,文偃就赶紧挤了进去。睦州一把揪住他说:"快说!快说!"文偃一迟疑,睦州便一把把他推了出去,狠狠地关上门。门夹住了文偃的一只脚,在疼痛难忍的一刹那,文偃悟道了。
参见过雪峰之后,云门遍谒诸方,声名大振。他拜访灵树山时,山上住着一位知圣禅师,二十年来人来不立首座弟子。人家问他为什么,知圣禅师总是说:"我的首座出生了。"过了一阵子又说:"我的首座在牧牛。"时而又说:"我的首座行脚去了。"一天知圣禅师命人敲钟,并到三门外去欢迎,众僧都跟着他出门,正好文偃来到寺中,文偃被迎请为首座。
一次有人对他说:"世尊刚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云门文偃就说:"我当时若是看见,便把他一棒子打死喂狗,好使天下太平些。"
云门对上堂的众人说法:"我说一句话,教你们直下承当,早已经是把屎拉在你头上。即使拈一毫面顿悟山河大地,也不过是剜肉作疮。别去抓捞那些空洞的东西,要在自己脚下寻找,不作丝毫的理会,也不带丝毫的迟疑。大丈夫做事应当独自承当,不可受人欺慢。"
他又说:"你们不要只知道吃别人的口水,记住一大堆废话,担着无数老掉牙的古董到处行脚,而且不管驴唇马嘴,四处夸耀自己什么都懂。就是你能从早说到晚又怎么样?死后阎王面前他可不会听你说。你们都是舍离父母、师长而出家,踏破草鞋,千里迢迢,在外面经冬历夏的人。你们要小心,不要因为图人一粒米而失掉半年粮。"
日日是好日
云门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不知道。"云门:"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人问:"什么是道?"云门答:"去。"
"什么是禅?"云门答:"是。"
"生死到来时,如何回避?"云门又手一摊说:"还我生死来。"
"父母不同意不能出家,那怎样才能出家?"文偃答:"浅。"那人又道:"学生不懂?"云门就道:"深。"
一僧问:"云门剑是什么?"去门答:"祖。"
"玄中靶怎么样?"云门答:"着。"
"什么是云门一路?"云门答:"亲。"
有人问:"杀父杀母可以在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在什么地方忏悔呢?"云门"露。"
"什么是正法眼藏?""普。"
"什么是啐啄之机?""响。"
云门接引学人,常常用一个字,干净利落,斩断纠葛,使学人无路可通,无机可接,直接开启省悟之门。当时称之为"云门一字关。"
云门三句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流。真理无所不在,涵盖在整个宇宙的万物之中。但每一个个体,都有它的独有的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与这个世界是丝丝相扣,是与世俗相处,随波逐流的。
〖赵州从谂〗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南泉普院禅师法嗣,世称"赵州和尚",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唐曹州人(今山东曹县),俗姓郝。从小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河南南阳),参南泉,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请住赵州观音院,他以深湛的智慧,恢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昭宗乾宁四年寂,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
有主沙弥
赵州从谂自幼出家,他去见南泉时,南泉正躺着睡觉。南泉问:"…
《禅宗祖师公案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