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你的意思是什麼?"仰山也告別一聲就出去了。沩山靈佑呵呵大笑,歎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心即是佛
有個和尚問沩山:"什麼是道?"沩山:"無心是道。"這僧:"我不懂!"沩山:"要想明白,還是去問那個不明白的好。"這僧:"誰是那個不明白的人?"沩山:"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接著,沩山又說:"現在的人只要當場體會不領會的,正是你的心,正是你的佛。如果向外求得一知半解,當作禅道,卻不相幹。並且,還汙染了你的心田,所以說向外求道,是背道而馳。
注:內觀自省,除私節欲,淨化心靈,自然就能很清楚地見到真實的自我。
〖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廣東人,九歲時出家爲僧,後與老師沩山一起共創沩仰宗。以善于接機利物著稱于世。
火燒密籍
他初參耽源禅師,深得禅師賞識,耽源便把慧忠國師傳給他自己的一本法門秘籍傳給他:"這是祖上代代相傳下來的,你要好好保存。"慧寂拿過來看了一遍,就一把火把它燒掉了,耽源十分不解:"我這法門,誰都不會,你怎麼把它燒了呢?"慧寂回答說:"我一看就知道意思了,還留著它幹什麼?"
有主沙彌
仰山慧寂去見沩山的時候,沩山問他: "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慧寂回答:"有主沙彌。" 沩山就問:"主在何處?" 慧寂就從西邊走到東邊站著。沩山一見,大爲歡喜。 從此,他便隨侍在沩山身邊,一住就是十五年。
有物均分
一次,慧寂跟沩山在山中漫遊。沩山走累了,就坐在一塊石頭上,慧寂在一旁站著。 這時,一只大鳥從他們頭上經過,它嘴裏叼著一只柿子掉下來, 正好落在他們面前,沩山伸手撿起來遞給慧寂。 慧寂拿去洗幹淨,又遞給靈佑。 靈佑就問:"這東西你從哪裏弄來的?" 慧寂說:"這東西受師父道德的感召,自己來的。" 靈佑說:"你也不能沒份。" 于是他把柿子掰開,分給慧寂一半。
今夏沒白過
仰山慧寂在夏末,度完暑假,來看望沩山。沩山:"你整個夏天沒見上山,不知在山下幹了什麼?"仰山:"我在山下耕了一塊地,播了一籮筐種子。"沩山:"你這暑假真沒有白過。"仰山:"師父,您這暑假,做了些什麼?"沩山:"白天吃飯,晚上睡覺。"仰山聽後說道:"那麼,老師您這個暑假,也沒有白過。"
東平鏡與沩山鏡
仰山住在東平的時候,沩山派人送來一封信和一面鏡子給仰山。仰山借題發揮,舉起鏡子出示給人僧後,說道:"你們說說看,這面鏡子是沩山鏡,還是東平鏡?如果說是東平鏡,又是人沩山送來的,如果說是沩山鏡,又握在我東平手裏。你們說得出,就留下鏡子,說不出就打破算了。"衆僧們無話可說,仰山于是打在鏡子,走下禅坐。
師徒牧牛
一次,慧寂跟靈佑在一起牧牛。 靈佑問他:"你說這裏面有菩薩嗎?" 慧寂說:"有。" 靈佑問:"你看哪個是菩薩,給我指出來。" 靈佑這才罷休。 文字魔
仰山是沩山的學生,沩山見到仰山:"孩子,你要快點開悟哦,不要執著于文字和概念。"仰山:"我連信仰都不要呢!"沩山:"你是信了才不要呢,還是不相信才不要呢?"仰山:"除了我自己之外,不能信個什麼?"沩山:"這樣的話,你只能算是個小乘佛法之徒罷了。"仰山:"我連佛都不要見。"沩山:"經書中有多少是佛說的?多少是魔說的?"仰山:"統統是魔說的!"沩山:"好好好!此後,沒有什麼可以難倒你的了。"後來,仰山承續了沩山的衣缽,繼續開創沩仰宗的禅風。
基本的觀念本來就是簡單清楚的,但是用以表達的文字,卻是通往禅境的一道魔障。沩山本想幫仰山打破這道魔障的,不期,仰山早已悟了。要不然,仰山如何會燒耽源密
慧寂去世時,誦寫了兩首偈:
一二叁四子, 平目複仰視。
兩口無一舌, 即是吾宗旨。
年滿七十七, 無常在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兩手攀屈膝。
〖藥山惟嚴〗
山頂大笑-藥山惟嚴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藥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藥山問石頭希遷:"叁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禅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師父爲我指點。"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麼辦?"藥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裏,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藥山惟嚴禀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禅師。還是那些提問。馬祖道一:"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麼理解它?"藥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就行禮拜謝?"藥山惟嚴:"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裏,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有一天,藥山惟嚴在禅坐,石頭禅師見後便問:"你在這裏幹什麼?"惟嚴答到"什麼也不幹。"石頭說:"這樣就是閑坐了。"惟嚴說:"如果是閑坐,就有所作爲了。"石頭又問:"你說什麼都不幹,到底不幹什麼呢?"惟嚴答道:"千聖不識。"
一次,惟嚴禅師在坐禅,僧人問他:"師父,你坐著呆呆地思量什麼?"禅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麼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嚴禅師登山散步,忽然雲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裏外還聽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翺聽說此事,爲藥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雲門文偃〗
雲門文偃禅師(864-909年),俗姓張,浙江嘉興人。他天資敏捷,博通佛經,曾參谒睦州道明禅師而得悟。後參拜雪峰義存禅師而契合玄旨。日後住持廣東雲門山,創建了赫赫有名的雲門宗。
雲門文偃初次參谒睦州禅師時,睦州禅師一看見文偃來了,就關上門。雲門文偃敲門,睦州問:"誰?"答:"文偃。"問:"幹什麼?"答:"我還沒有悟見自性,請老師指示。"睦州打開門,看了他一眼,就又馬上把門關上了。文偃就這樣連敲了叁天門。到了第叁天,睦州才打開門,文偃就趕緊擠了進去。睦州一把揪住他說:"快說!快說!"文偃一遲疑,睦州便一把把他推了出去,狠狠地關上門。門夾住了文偃的一只腳,在疼痛難忍的一刹那,文偃悟道了。
參見過雪峰之後,雲門遍谒諸方,聲名大振。他拜訪靈樹山時,山上住著一位知聖禅師,二十年來人來不立首座弟子。人家問他爲什麼,知聖禅師總是說:"我的首座出生了。"過了一陣子又說:"我的首座在牧牛。"時而又說:"我的首座行腳去了。"一天知聖禅師命人敲鍾,並到叁門外去歡迎,衆僧都跟著他出門,正好文偃來到寺中,文偃被迎請爲首座。
一次有人對他說:"世尊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雲門文偃就說:"我當時若是看見,便把他一棒子打死喂狗,好使天下太平些。"
雲門對上堂的衆人說法:"我說一句話,教你們直下承當,早已經是把屎拉在你頭上。即使拈一毫面頓悟山河大地,也不過是剜肉作瘡。別去抓撈那些空洞的東西,要在自己腳下尋找,不作絲毫的理會,也不帶絲毫的遲疑。大丈夫做事應當獨自承當,不可受人欺慢。"
他又說:"你們不要只知道吃別人的口水,記住一大堆廢話,擔著無數老掉牙的古董到處行腳,而且不管驢唇馬嘴,四處誇耀自己什麼都懂。就是你能從早說到晚又怎麼樣?死後閻王面前他可不會聽你說。你們都是舍離父母、師長而出家,踏破草鞋,千裏迢迢,在外面經冬曆夏的人。你們要小心,不要因爲圖人一粒米而失掉半年糧。"
日日是好日
雲門問僧徒:"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以前如何,我只問十五日以後如何?"僧徒:"不知道。"雲門:"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有人問:"什麼是道?"雲門答:"去。"
"什麼是禅?"雲門答:"是。"
"生死到來時,如何回避?"雲門又手一攤說:"還我生死來。"
"父母不同意不能出家,那怎樣才能出家?"文偃答:"淺。"那人又道:"學生不懂?"雲門就道:"深。"
一僧問:"雲門劍是什麼?"去門答:"祖。"
"玄中靶怎麼樣?"雲門答:"著。"
"什麼是雲門一路?"雲門答:"親。"
有人問:"殺父殺母可以在佛前忏悔。殺佛殺祖,在什麼地方忏悔呢?"雲門"露。"
"什麼是正法眼藏?""普。"
"什麼是啐啄之機?""響。"
雲門接引學人,常常用一個字,幹淨利落,斬斷糾葛,使學人無路可通,無機可接,直接開啓省悟之門。當時稱之爲"雲門一字關。"
雲門叁句萬事萬物的道理是:涵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流。真理無所不在,涵蓋在整個宇宙的萬物之中。但每一個個體,都有它的獨有的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這個世界是絲絲相扣,是與世俗相處,隨波逐流的。
〖趙州從谂〗
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南泉普院禅師法嗣,世稱"趙州和尚",道行高潔,有"古佛"之稱。唐曹州人(今山東曹縣),俗姓郝。從小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陽(河南南陽),參南泉,後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嶽琉璃壇受具足戒後,仍近南泉,八十歲左右,衆請住趙州觀音院,他以深湛的智慧,恢諧幽默的語言,引導了一代學人,走向真正的自我。昭宗乾甯四年寂,壽一百二十,敕谥"真際大師"。
有主沙彌
趙州從谂自幼出家,他去見南泉時,南泉正躺著睡覺。南泉問:"…
《禅宗祖師公案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