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行與無益苦行略論▪P3

  ..續本文上一頁門顔色似終。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爾時。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爾時我便食一果。當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節離散不能扶持。比丘當知。爾時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棗耳。爾時。我複作是念。非我成道之本。故當更有余道。爾時。我複作是念。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淫.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于初禅。無覺.無觀。遊于二禅。念清淨無有衆想。遊于叁禅。無複苦樂。意念清淨。遊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獲。或臥荊棘之上。或臥板木鐵釘之上。或懸鳥身體遠地。兩腳在上而頭首向地。或交腳[跳-兆+存]踞。或養長須發未曾揃除。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體沒水。或寂寞不語。或時一食。或時二食。或時叁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實。或食花香。或食種種果蓏。或時倮形。或時著弊壞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或時以人發覆形。或時養發。或時取他發益戴。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于斯。然不獲四法之本。雲何爲四。所謂賢聖戒律難曉難知。賢聖智能難曉難知。賢聖解脫難曉難知。賢聖叁昧難曉難知。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獲此要。

  “爾時。我複作是念。吾今要當求無上之道。何者是無上之道。所謂向四法是也。賢聖戒律.賢聖叁昧.賢聖智能.賢聖解脫。爾時。我複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體。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氣。長育身體。氣力熾盛。然後得修行道。當食精微之氣。時五比丘舍我還退。此沙門瞿昙性行錯亂。以舍真法而就邪業。

  “當我爾時。即從坐起。東向經行。是時。我複作是念。過去久遠恒沙諸佛。成道之處爲在何所。是時。虛空神天住在上。而語我曰。賢士當知。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于道樹清涼蔭下而得成佛。時。我複作是念。爲坐何處得成佛道。坐耶。立耶。是時。諸天複來告我。而作是說。過去恒沙諸佛世尊。坐于草蓐。然後成佛是時。去我不遠。有吉祥梵志在側刈草。即往至彼。問。汝是何人。爲名何等。爲有姓耶。梵志報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我爾時語彼人曰。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虛。必成其號。當使現世吉無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盡。汝姓弗星。與我共同。吾今欲所求。見惠少草。吉祥問曰。瞿昙。今日用斯草爲。爾時。我報吉祥曰。吾欲敷樹王下求于四法。雲何爲四。所謂賢聖戒律.賢聖叁昧.賢聖智能.賢聖解脫!”

  如本經經文所述,偉大的沙門喬達摩,在菩提迦耶成道之前也曾經曆過了嚴酷得令人不忍卒聞的極端苦行。但是這位聖者不但沒有被苦行中遇到的種種常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困難所征服,竟然還能在身心處于極端的逆境之時生起回光返照的一念,對自己6年來爲之而貢獻了全部身心的苦行生涯進行冷靜、客觀的反思,並毅然決然地懸崖勒馬!真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敢于征服自己的“大丈夫”啊!這一“悟”雖然沒有能夠象菩提樹下的那一“悟”那樣屬于大徹大悟,但是也徹底地跳出了前輩苦行者們思想的窠臼。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將苦行的目的定位在證得“賢聖戒律.賢聖叁昧.賢聖智能.賢聖解脫”上,在知見上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超越!實際上,這就是佛教對于苦行的基本定位,它最初來源于佛陀對6年苦行生涯的深刻、客觀的反思!

  “比丘當知。爾時。吉祥躬自執草詣樹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結加趺坐。計念在前。爾時。貪欲意解。除諸惡法。有覺.有觀。遊志初禅。有覺.有觀除盡。遊志二.叁禅。護念清淨。憂喜除盡。遊志四禅。我爾時以清淨之心。除諸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來變。我便自憶無數世事。或一生.二生.叁.四.五生.十生.二十.叁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無數成敗之劫。我曾死此生彼。從彼命終而來生此。無其本末因緣所從。憶如此無數世事。

  “我複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衆生類生者.終者。善趣.善色。惡趣.惡色。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衆生身修惡行。口修惡行。意修惡行。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有衆生之類。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于人間。是謂此衆生身.口.意行無有邪業。我以叁昧之心清淨無瑕穢。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能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胎。如實知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門.婆羅門明了諸趣。然此趣無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淨居天上不來此世。或複沙門.婆羅門當可所生之處。然我不生者。則非其宜。已生淨居天。不複來此世間。卿等以得賢聖戒律。我亦得之。賢聖叁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智能。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解脫。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解脫知見。卿等亦得。我亦得之。以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複受胞胎。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如我今日成無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真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啊!在本篇經文中,佛陀用現身說法的方式爲我們解答了“修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也同時向我們展示,不通過對身受心法進行如實、客觀的覺照來獲得出世間智能,光靠身心的苦行是不能證得解脫道的。

  [2]《南傳小部·經集·精進經》[4]

  在阿含部經典中,欲界魔王波旬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反面“人物”。他總是不失時機地以“百千萬億”可愛或可怕的化身出現在解脫道行者的心中,阻止他們獲得解脫道正見。在下面所引的這段經文裏,波旬魔王是以“好心的同情者”的面目出現的。而在《雜阿含經·1094經》中,他又完全跳到了反面,成了一個“無益苦行”的鼓吹者。不管是以“左”的形式還是以“右”的形式出現的對欲界生活的無明與執著,都會障蔽解脫道的修證,這也許就是波旬魔王這個反面教員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吧!

  425 我在尼連禅河邊精進努力,意志堅定,專心修禅,爲了獲得解脫。

  426 那摩支來到我那裏,說著憐憫的話語:“你消瘦羸弱,氣色不好,死亡已經臨近。

  427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您活命吧!還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種種好事。

  428通過梵行生活,通過供奉祭火,你已經積累了許多功德,何必還要這樣精進努力呢?

  429精進努力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難以通過,難以成功。”摩羅站在佛陀身旁,說著這些偈頌。

  沙門喬達摩在尼連禅河邊的大菩提樹下禅坐,發誓不證無上正等正覺,決不起坐!波旬魔王涎皮涎臉地出  現在太子的心中,用他認爲是最人性化、最具說服力的語言勸慰太子放棄苦行,回到五欲生活中來。

  平心而論,魔王所說的這些話絕大多數人聽起來還是很順耳的!多少漢地修行者就被這種看似“中道”實爲與欲界知見相應的執著閹割了靈魂!特別是執著自己是“下等根器”,歪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的聖訓,不敢將自己對世間的執著全部放下,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有意地回避任何形式的苦行。對修道抱著一種“右傾機會主義”的態度,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偉大的解脫道行者沙門喬達摩是“四念處”的大成就者,在他那雪山一般堅定的念力和明鏡一般的智能的觀照下,在心中生起並成熟的每一個由宿業帶來的異熟識都無所遁形。擁有千百億化身,法力無邊的波旬魔王的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逃不脫沙門喬達摩的慧眼。

  430 摩羅說了這些話,世尊回答道:“你這懶惰的親友!罪惡者!你來這裏幹什麼?

  431我不需要哪怕一丁點兒的功德,摩羅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說這些話。

  432我有信仰,從信仰中産生力量和智能,我如此精進努力,你還問我什麼活命不活命呢?

  433既然風能吹幹河水,那麼當我精進努力時,它怎麼不會吹幹我的血液呢?

  434血液幹涸時,膽汁和粘液也幹涸;肌肉消耗時,心更平靜,我的意念、智能和禅定更堅定。

  435我這樣生活著,雖然體驗到最強烈的感受,但我的心不渴求愛欲。請看看這個人的純潔性。

  436愛欲是你的第一支軍隊,第二支叫做憂惱,第叁支是饑渴,第四支叫做貪欲。

  437第五支是昏沈,第六支叫做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支是虛僞自私。438靠不當手段獲得利益、榮譽、崇敬和名聲;吹噓自己,貶低別人。

  439那摩支啊,這就是你這個黑家夥賴以進攻的軍隊,懦夫不能戰勝它而獲得幸福。

  440我拿著蒙阇草[一種不易扯斷的草。譬喻世尊牢牢地護攝住自己的心念不爲外境所轉。];可憐啊,活在這世上。我甯可死于戰鬥,也不願屈辱求生。

  441那些執著現世的沙門和婆羅門沒有看到,也不知道有德之人所走的路。

  442看到摩羅乘坐大象,統率全軍,我上前應戰;他不可能把我從這地方趕走。

  443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軍隊,我將用智能粉碎它,就像用石頭擊碎未經焙燒的泥罐。

  444我將控製思想,集中意念,從一個王國到另一個王國,教誨許多弟子。

  445他們勤奮努力,按照我這個擺脫愛欲的人的教誨行事,走到哪裏都不悲哀。”

  偉大的解脫道行者沙門喬達摩,盡管他那還沒有壞滅的由宿業而成的肉體不可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羁絆,盡管在艱苦卓絕的苦行中依名色而起的各種強烈的感受依然不時地以路心(兩種欲界唯作路心)的形式在他的心中現起,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能以任何的方式搖蕩這位已經圓滿了叁十七…

《苦行與無益苦行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