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P3

  ..续本文上一页门颜色似终。比丘当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尔时。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尔时我便食一果。当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节离散不能扶持。比丘当知。尔时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枣耳。尔时。我复作是念。非我成道之本。故当更有余道。尔时。我复作是念。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念清净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获。或卧荆棘之上。或卧板木铁钉之上。或悬鸟身体远地。两脚在上而头首向地。或交脚[跳-兆+存]踞。或养长须发未曾揃除。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体没水。或寂寞不语。或时一食。或时二食。或时三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实。或食花香。或食种种果蓏。或时倮形。或时着弊坏之衣。或着莎草之衣。或着毛毳之衣。或时以人发覆形。或时养发。或时取他发益戴。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于斯。然不获四法之本。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难晓难知。贤圣智能难晓难知。贤圣解脱难晓难知。贤圣三昧难晓难知。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获此要。

  “尔时。我复作是念。吾今要当求无上之道。何者是无上之道。所谓向四法是也。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能.贤圣解脱。尔时。我复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体。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气。长育身体。气力炽盛。然后得修行道。当食精微之气。时五比丘舍我还退。此沙门瞿昙性行错乱。以舍真法而就邪业。

  “当我尔时。即从坐起。东向经行。是时。我复作是念。过去久远恒沙诸佛。成道之处为在何所。是时。虚空神天住在上。而语我曰。贤士当知。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道树清凉荫下而得成佛。时。我复作是念。为坐何处得成佛道。坐耶。立耶。是时。诸天复来告我。而作是说。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草蓐。然后成佛是时。去我不远。有吉祥梵志在侧刈草。即往至彼。问。汝是何人。为名何等。为有姓耶。梵志报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我尔时语彼人曰。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虚。必成其号。当使现世吉无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尽。汝姓弗星。与我共同。吾今欲所求。见惠少草。吉祥问曰。瞿昙。今日用斯草为。尔时。我报吉祥曰。吾欲敷树王下求于四法。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能.贤圣解脱!”

  如本经经文所述,伟大的沙门乔达摩,在菩提迦耶成道之前也曾经历过了严酷得令人不忍卒闻的极端苦行。但是这位圣者不但没有被苦行中遇到的种种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困难所征服,竟然还能在身心处于极端的逆境之时生起回光返照的一念,对自己6年来为之而贡献了全部身心的苦行生涯进行冷静、客观的反思,并毅然决然地悬崖勒马!真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敢于征服自己的“大丈夫”啊!这一“悟”虽然没有能够象菩提树下的那一“悟”那样属于大彻大悟,但是也彻底地跳出了前辈苦行者们思想的窠臼。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将苦行的目的定位在证得“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能.贤圣解脱”上,在知见上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超越!实际上,这就是佛教对于苦行的基本定位,它最初来源于佛陀对6年苦行生涯的深刻、客观的反思!

  “比丘当知。尔时。吉祥躬自执草诣树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结加趺坐。计念在前。尔时。贪欲意解。除诸恶法。有觉.有观。游志初禅。有觉.有观除尽。游志二.三禅。护念清净。忧喜除尽。游志四禅。我尔时以清净之心。除诸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来变。我便自忆无数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无数成败之劫。我曾死此生彼。从彼命终而来生此。无其本末因缘所从。忆如此无数世事。

  “我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终者。善趣.善色。恶趣.恶色。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众生身修恶行。口修恶行。意修恶行。诽谤贤圣。造邪业本。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有众生之类。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于人间。是谓此众生身.口.意行无有邪业。我以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即成无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门.婆罗门明了诸趣。然此趣无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净居天上不来此世。或复沙门.婆罗门当可所生之处。然我不生者。则非其宜。已生净居天。不复来此世间。卿等以得贤圣戒律。我亦得之。贤圣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智能。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解脱。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解脱知见。卿等亦得。我亦得之。以断胞胎之根。生死永尽。更不复受胞胎。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难。如我今日成无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在本篇经文中,佛陀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为我们解答了“修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同时向我们展示,不通过对身受心法进行如实、客观的觉照来获得出世间智能,光靠身心的苦行是不能证得解脱道的。

  [2]《南传小部·经集·精进经》[4]

  在阿含部经典中,欲界魔王波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反面“人物”。他总是不失时机地以“百千万亿”可爱或可怕的化身出现在解脱道行者的心中,阻止他们获得解脱道正见。在下面所引的这段经文里,波旬魔王是以“好心的同情者”的面目出现的。而在《杂阿含经·1094经》中,他又完全跳到了反面,成了一个“无益苦行”的鼓吹者。不管是以“左”的形式还是以“右”的形式出现的对欲界生活的无明与执着,都会障蔽解脱道的修证,这也许就是波旬魔王这个反面教员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425 我在尼连禅河边精进努力,意志坚定,专心修禅,为了获得解脱。

  426 那摩支来到我那里,说着怜悯的话语:“你消瘦羸弱,气色不好,死亡已经临近。

  427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您活命吧!还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种种好事。

  428通过梵行生活,通过供奉祭火,你已经积累了许多功德,何必还要这样精进努力呢?

  429精进努力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难以通过,难以成功。”摩罗站在佛陀身旁,说着这些偈颂。

  沙门乔达摩在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树下禅坐,发誓不证无上正等正觉,决不起坐!波旬魔王涎皮涎脸地出  现在太子的心中,用他认为是最人性化、最具说服力的语言劝慰太子放弃苦行,回到五欲生活中来。

  平心而论,魔王所说的这些话绝大多数人听起来还是很顺耳的!多少汉地修行者就被这种看似“中道”实为与欲界知见相应的执着阉割了灵魂!特别是执着自己是“下等根器”,歪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的圣训,不敢将自己对世间的执着全部放下,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有意地回避任何形式的苦行。对修道抱着一种“右倾机会主义”的态度,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伟大的解脱道行者沙门乔达摩是“四念处”的大成就者,在他那雪山一般坚定的念力和明镜一般的智能的观照下,在心中生起并成熟的每一个由宿业带来的异熟识都无所遁形。拥有千百亿化身,法力无边的波旬魔王的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逃不脱沙门乔达摩的慧眼。

  430 摩罗说了这些话,世尊回答道:“你这懒惰的亲友!罪恶者!你来这里干什么?

  431我不需要哪怕一丁点儿的功德,摩罗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说这些话。

  432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能,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

  433既然风能吹干河水,那么当我精进努力时,它怎么不会吹干我的血液呢?

  434血液干涸时,胆汁和粘液也干涸;肌肉消耗时,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能和禅定更坚定。

  435我这样生活着,虽然体验到最强烈的感受,但我的心不渴求爱欲。请看看这个人的纯洁性。

  436爱欲是你的第一支军队,第二支叫做忧恼,第三支是饥渴,第四支叫做贪欲。

  437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做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支是虚伪自私。438靠不当手段获得利益、荣誉、崇敬和名声;吹嘘自己,贬低别人。

  439那摩支啊,这就是你这个黑家伙赖以进攻的军队,懦夫不能战胜它而获得幸福。

  440我拿着蒙阇草[一种不易扯断的草。譬喻世尊牢牢地护摄住自己的心念不为外境所转。];可怜啊,活在这世上。我宁可死于战斗,也不愿屈辱求生。

  441那些执着现世的沙门和婆罗门没有看到,也不知道有德之人所走的路。

  442看到摩罗乘坐大象,统率全军,我上前应战;他不可能把我从这地方赶走。

  443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军队,我将用智能粉碎它,就像用石头击碎未经焙烧的泥罐。

  444我将控制思想,集中意念,从一个王国到另一个王国,教诲许多弟子。

  445他们勤奋努力,按照我这个摆脱爱欲的人的教诲行事,走到哪里都不悲哀。”

  伟大的解脱道行者沙门乔达摩,尽管他那还没有坏灭的由宿业而成的肉体不可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羁绊,尽管在艰苦卓绝的苦行中依名色而起的各种强烈的感受依然不时地以路心(两种欲界唯作路心)的形式在他的心中现起,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能以任何的方式摇荡这位已经圆满了三十七…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