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許大至 著)

  念佛叁昧摸象記——解行法要

  許大至 著

  緣 起

  末學是念佛人,念佛共修有年。常有念佛人,念佛漸入佳境而不自知,反而慌亂不已,不知如何應對。後經一再曉以正確知見,始得安心,從此提升念佛層次,大得法益。茲擇四列共請參考:

  (1) 羅居士參加殡儀館助念,念佛聲揚,便自攝心,六字佛號念過,同修們皆已循例坐下並輕碰羅師兄,請其坐下,羅居士卻不自知,繼續站立念佛而不動。待至共修完畢。同修們問彼何不坐下?彼亦不知何以如此?有人請教某居士,承告:大概被××附身迷了心。

  (2) 李居士體究“南無阿彌陀佛”之意義,用心深切而不自知,突覺四肢不能動彈,大爲慌亂,以爲被××鎖住,倉皇間,猛念自己名號,以免失心。

  (3) 周居士持名念佛甚爲用功,常覺佛號提不起來,乃至不想以語言文字念佛,而其所得知見,認爲必須持佛名號,遂心覺煩亂,慚愧不已,以爲定力不足,不知何以自修?

  (4) 曾居士持名念佛、持咒、拜忏,非常用功,每日皆有定課,數度于念佛或持咒時與定相應,渾然忘我。迨至退出,發現自己口中還在念佛或持咒,此等念佛功夫雖然修來不易,但仍不能自得心開。蓋因不谙“憶佛念佛”之行門,以致不得止觀均等、定慧均等之境界,而偏定少慧,故難以契入“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理一心”境界,極爲可惜。

  其實四位蓮友念佛漸漸得力,念佛心統一,妄念不起,故身心與定相應,當下如有正確知見,正好提升念佛工夫。不意卻因缺乏正確知見,或將佳境誤作魔境,或住足不前,真是冤枉!相信還有許多念佛人亦如是。思之令人惋惜不已!嗣讀印光法師文鈔卷四附錄---念佛叁昧摸象記,亦發現啓請者“念佛一法,已修持二十余年,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障深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代業往生……”讀之令人扼腕!爲什麼要讓彼等念佛人有此缺憾呢!是故不揣鄙陋,冒昧爲文,簡介念佛叁昧修行次第及方法,期能助益吾等念佛人,念佛悟吾生、念佛生淨土;冀能抛磚引玉,同登聖境!

  阿彌陀佛!

  許大至謹識

  印光大師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

  歲在丙午,予掩關于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谛閑法師講彌陀疏鈔于關旁,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開一小窦,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爲樂也,莫能喻焉。

  持名念佛時,若能不急不徐,將六根之作用統攝在意根,以歡喜心,親切心,憶佛念佛,自然入境。在此境界中,可以深深體會,一切世間事物,乃人爲之施設造作,了無實義,爲何顛顛倒倒的闖入這個娑婆世界!古德曾言,百年枯木,斷垣殘壁,都會開花。您相信嗎?念佛到此地步時,心花朵朵開,當下直覺佛在眼前,佛在心中,何等歡喜,何等自在。

  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予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障深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叁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爲我言之。

  生信發願修行,持名二十余年而不退,極爲難能可貴,只可惜未遇過來人開示教導,提升念佛層次;聞之不禁扼腕,思之令人心酸。若能持名意想念佛,(持名念佛時,同時反觀自心,攝住意根)從有相念佛(心中尚有佛號)到無相念佛(念佛與定相應時,佛號不起,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當下雖無語言文字,但彼佛充滿心中,一念相續,清晰了然),乃至反念念自性,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明心見性),進入實相念佛叁昧境界。念佛叁昧,廣有多種,所之不盡。簡而言之,層次有叁:

  (1) 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亂,佛號時時在心,沒有昏沈妄想,不念而自念,因尚有佛號名相故,爲有相念佛叁昧。

  (2) 念佛人從持名念佛,憶想不斷,漸次進入無相念佛境界,心中已無佛號、佛形,而念佛之一念,相續不斷,此名無相念佛,方是淨念相繼,此即無相念佛叁昧。以上兩種屬事一心念佛境界,惟層次有別。

  (3) 若到無相念佛時,返念念自性,忽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明心見性),時時親見諸佛法身,此後不論持名念佛或無相念佛,均名實相念佛、亦是念佛叁昧。此實相念佛叁昧,即是印光大師本文所述之念佛叁昧,層次最高,屬理一心念佛境界。佛是覺者,萬德莊嚴,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作無窮無盡之布施,衆生若有需求,即設因緣,方便度化。近代及當代之大德,彼等念佛由有相入無相,從權巧入實相者,頗不乏其人。而本省念佛人,持名一、二十年信心不退者甚多,故提升時下念佛層次之因緣日漸成熟,有益更上一層樓之念佛及念佛尚不得力之念佛人,敬請珍惜,善自修習。予曰:叁昧境相,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叁昧者正定也、正受也。此境界唯親證者能知,不能宣說。大師在文後表示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爲免衆生毀謗造業,故大師謙稱未證。既稱念佛叁昧,可知入此叁昧之念佛人,于念佛之時必有正受,與“定”相應。念佛之時雖不住定相,但總在定中。比如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從(憶佛)定中起,見阿彌陀佛,遍滿虛空…。)”

  坊間印行印光大師文鈔所集之大師開示,往往系大師對當時一般念佛人之個別問題給予回答,多勸人執持名號,從稱佛名號下手,此爲事持。實因初學念佛,若不由此,不易入門,至其所論深妙境界,如實相念佛叁昧等,篇幅極少。若謂:“印光大師畢生只提倡持名念佛”,是棄大師開示之精華而不顧,智者務請斟酌。

  牢固請不已,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

  明蓮池大師所著《佛說阿彌陀經疏鈔雲》“…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大師引申上文並加演義,茲次第分述于後,請念佛人多予體會、修習。

  于持名念佛時,攝住意根,功夫日深,蓦然息卻佛號。佛號雖息,而心中憶佛之淨念依舊清晰分明,此時但只觀照這憶佛之一念,專注與此一境界,心不外緣,念念觀照這憶佛之一念所生之處,即是照顧心源。念之起處即念之源頭,念之源頭即本真心,此心體性與諸佛同體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

  反念自念,反觀自觀。

  此二句是念佛人從有相念佛,入無相念佛之關鍵,然而一般念佛人並不了解,甚是可惜。

  蓮池大師于彌陀經疏鈔雲:“今念佛人,初以耳識聞彼佛名(第一階段:稱佛名號)次以意識專注憶念(第二階段:憶佛念佛。念佛之重要轉折處),以專念故,總攝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識,悉皆不行,念之不已,念極而忘,所謂恒審思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望極而化。所謂真妄合和者,其妄消焉,則七識八識亦悉不行,主既不存,從者焉附。“亦即印光大師複戚智周書中所謂:“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明心見性)之謂也。亦即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所謂之“憶佛念佛”。

  “憶念”是從意根入手之念佛法門(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中載:“…又真實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所謂憶念是心懸一處而不忘,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表示,觀經雲:“但聞佛及二菩薩名,能滅無量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所以憶念念佛是契入“事一心”功夫,也是漸次契入“理一心”所須具備之行門功夫,但一般念佛人,卻難以得聞契入之行門方法及次第,故于書末附上修學事例供行者研習,敬請念佛人珍惜。又以“一心不亂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此亦是向內念“自性”之用功方法。

  或謂“自性”無形無相,無語言文字,離意識分別,當如何念?事實上,只要經過一番方便善巧的訓練及不斷的練習,即可學會。亦即在一念將生之際,看住這“念”的前頭,比如“阿彌陀佛”四字是一句話,將要從心中出來之刹那,已經在心中看住它,也就是看見話之前頭,念之前頭(詳見蕭平實老師所著《無相念佛》一書)。念之前頭,話之前頭,皆無表相、行相可得。即“介而初心”:不假外緣,自生一念也。

  大寶積經曰:“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就相上而言,持名念佛是有相,憶佛念佛是無相;持名念佛所得之叁昧亦是有相,以有相故,若不突破,難入實相念佛境界,因爲此法與“實相無相”易相應故。

  念佛人若欲達到實相念佛之境界,當增長念佛之動中定力,從有相念佛轉入無相念佛,再契入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叁昧是有相無相不二,故契合中道。執著有相是凡夫,執著無相是小乘。實相念佛者,明心見性,空有不二是大乘。

  念佛人若欲修成無相念佛叁昧,並不困難。難,是難在缺乏正確的知見,沒有善知識或過來人指導,不知如何下手?若能正確的深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意旨,運用方便善巧來學習,並不難入。

  所謂如子“憶“母:當母親不在時、遠離時,子女心中想念深切,以此一念來“憶念”佛,來“惦念”佛。或者如母“憶”子,比如兒女遠行,行期久遠,母親念子情深,即以此心,想念佛便是。此時並不需要語言文字來稱吟母親或兒女之名號,而是直接想念他即可,每日並把憶佛念佛功德回向極樂,發願往生。又如周宣德居士在“廣公上人事迹”一書中,亦指出廣欽老和尚是心想憶念阿彌陀佛。(請見廣公上人事迹一書,承天禅寺編印)

  以歡喜心憶佛,或看住想佛的這一念,讓這一念相續不斷,即是淨…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許大至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