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13

  ..續本文上一頁文,前二句明因,第叁句明緣,第四句明所生的分別心。一切種識,指第八阿賴耶識。種是種子,色心諸法的種子,潛藏於第八識中,種子是第八識能生起萬法的功能,以用從體,故曰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一句,變者,是潛隱的種子起現行,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成爲新種子,新種子複起現行,所謂: [種子乍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叁法輾轉,因果同時。] 這就是 [如是如是變] ,也就是分別心生起之因。

  [以輾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輾轉是相資的意思,蓋法不孤起,一法生起,須仗他法相資,種子起現行,也須要仗因托緣。蓋有爲法的生起,必依因緣和合。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因此,唯識學, 上立有 [六因、四緣、五果。] 之說。事實上,因和緣沒有什麽差別,概略的說,因即是衆緣之一,緣也是生果之因,不過在生起萬法的關系條件上,因是較重要的一個條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說,只是四緣的另一種分類方式。於此介紹四緣,四緣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增上緣,分述如下:

  一、 因緣: 因緣,是事物生起的衆多關系條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條件。經上說, [謂有爲法,親自辦果], 稱爲因緣。但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緣具備才能生果。同時、在唯識學上的因緣,又不同於一般緣起的因緣。唯識學以 [萬法唯識] 立論,萬法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後果,因此,唯識學上的親因緣, 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種子。以種子生現行,始有宇宙萬法。但 [法不孤起] ,種子生現行,須要下列叁緣具備。

  二、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舊譯次第緣,新譯等無間,意思是 [密密遷移,等無間隙],這是指我們的心識生起,念念生滅,刹那不停,前念心爲後念心開導,引令後念心生起,前念爲後念的緣,後念亦爲前念的緣,次第生起,故亦稱次第緣。

  叁、 所緣緣: 所緣緣舊譯緣緣,這是心識攀緣外境的時候,此能攀緣之心,對所攀緣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爲其所緣。所緣緣這兩個緣字,前一個緣是境,後一個緣是四緣之一的緣。語雲: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 心生之境是法境,屬於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屬於色法,二者全是心識攀緣的物件。

  四、 增上緣: 增上是增加或加強的意思,對於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義,所以也稱助緣。增上緣有順益、違損兩方面,自順益方面說,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長者,稱[與力增上緣] ,不妨礙一法生生起或成長者,稱 [不障增上緣] ; 自違損方面說,此一法對他一法有妨害障礙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順益增上緣,而霜雹爲花木的違損增上緣。

  唯識學是以 [萬法唯識] 立論,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果,因此,種子是一切法的親因緣,。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緣具足; 色法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兩種緣。

  叁 有情相續緣由----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具,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唯識家解釋完了分別心生起的原因,外人仍不滿意,複問難曰: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而有生死相續?]

  有情生死相續,在叁界六道中輪回生死,是由於善惡業力所招感。而善惡之業,又是由於無貪等叁善根、及貪嗔癡等諸煩惱所造作。前六識及其相應的心所,緣於外境的順違,而有造作的活動。外人問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內識,而無外境,則心識緣何境而能起惑造業,如果沒有惑業,又何能有生死相續?果然如此,豈不是乍生死無因了嗎?因有外人此問,唯識家複說下一頌以釋其疑: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具,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本頌的重點,在說明生死相續起於內因,非關外緣。生死輪回,起於造業,業就是行爲的後果,行爲有身、口、意叁行,而以意行爲主導。由於與意識相應的思心所的造作,而有種種或善、惡的業,這就是 [諸業] 。習氣,是當造業時其氣分回薰藏識,留下了類似於本業的功能,此功能亦名習氣,也就是種子的異名。合有漏的善、不善等種子,即稱

  [諸業習氣] 。業是來自與前六識相應的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與善法相應,即造作下種種善業;思心所與惡法相應,即造作下種種惡業。由善惡業所薰習的種子,稱爲業種子,業種子又名 [有支習氣] 。

  [二取習氣俱] ,二取、即能取與所取。能取即是見分,所取即是相分。取是取著,這二取,都是思想上的一種執著----執見分爲實我,執相分爲實法,時間長久了,就成爲習氣。生死相續,由於習氣,習氣總結爲叁種,一是名言習氣,二是我執習氣,叁是有支習氣。諸業習氣的薰習的業種子,與二取習氣薰習的二取種子,同時儲藏於第八識中。在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同俱的情況下,而有 [異熟果] 的生起。這其間,二取習氣是生起異熟果的親因,業習氣是生起異熟果的助緣。茲將叁種習氣意義再加以诠釋:

  一、 名言習氣:名言即名稱言說,有情世間,爲了表達思想,構通意見,不免有名稱言說。薰習既久,就成爲習氣。凡表示意義的語言文字,稱爲表義名言;凡了別境界,用名言描述形容者,稱顯境後名言。這兩種各名言所薰成的種子,貯藏於第八識中,成爲一種潛伏的勢力,此即爲生起諸法的親因緣。

  二、 我執習氣:這是一種執有實我的執著,我執有二種,一爲俱生我執,是先天與生俱有的;一是分別我執,是後天卓分別生起者。這兩種習氣,六七兩識都有,起源於與四煩惱常俱的第七識,故第七識爲我執習氣的根本。此我執習氣,也是生死之因。

  叁、 有支習氣:有支即十二有支,有支習氣即是業習氣,支者因義,爲叁有 (叁界)之因,能招感叁界異熟果,下文將詳述。

  以上叁種習氣,名言及我執習氣,屬於二取習氣,感的是等流果;有支習氣即諸業習氣,感的是異熟果。

  頌文第叁、四句, [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由於業習氣與二取習氣,而招感異熟果 (即生死輪回的阿賴耶識) 的生起,但當一期生命告終,由於業習氣與二取習氣薰成的種子,又招感來世的異熟果。如此輾展相生,就是有情生死相續的緣由。現在以十二有支的惑、業、苦,來說明有情生死相續的情形:

  一、 無明支:無明即愚癡,即迷暗不明。此無明與第六識相應,就是能造作善惡業的愚癡無明。這是十二緣起的第一支,人生的一切痛苦煩惱,皆由此而生起。

  二、 行支:行是造作的意思,是以無明而生起的蒙昧的意志活動,這種活動 (行) 的後果就是業。無明與行二支,亦可解釋爲過去世之惑,是過去世所造的業。

  叁、 識支:識是認識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體,也是業力寄托的所在,爲生命輪回的主體。此支在無所其明的蒙昧意志活動下,納識成胎,此即一期生命的開始。

  四、 名色支:名色即是五蘊,是精神與物質 (心識與色身) 的合稱。色蘊即地、水、火、風四大,名即受、想、行、識四無色蘊,這是第八識 [納識成胎] 後,在母胎中由受精卵起、至六根未具以前的名稱 (在五七日以內) 。在此位中,未具人形,狀如息肉,故稱名色。

  五、 六入支:入亦名處,即十二處中的內六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是由名色支發育成胎兒,六根具備,到出生之前這一階段的名稱。處是生長門義,由根爲識的所依,令識得生。第叁支的識,指第八識; 六入中的識,指第六識。

  六、 觸支:觸者接觸,內六根對外六境而生六識,曰觸,這是認識作用的開始。嬰兒初生,天真未鑿,愛憎分別之心尚不分明,根境相對,對境的感覺不曰識而曰觸。 <分別緣起經> 曰: [雲何六觸身,眼觸、耳觸、乃至意觸。]

  七、 受支:受者領納,即是感受,受有叁種,苦受、樂受、舍受,若加憂、喜二受,稱爲五受。幼兒年齡漸長,有了分別心,六識對六境,就有了苦樂愛憎的感受。

  對苦受厭憎,對樂受貪著,結念不舍,而引起下支的愛。 <分別緣起經> 曰: [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八、 愛支:愛是貪的異名,也與欲字同義。兒童發育成人,生理成熟, [貪妙資具淫欲現行。] 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同時,盲目的追求、占有之欲也日益熾盛。 <大乘義章 > 曰: [貪染名愛] 。 <涅槃經> 曰: [習近五欲,是名爲愛。]

  九、 取支:取者攫取,執持不舍。 <十地經> 稱 [愛增名取] ,是以貪爲體,以愛爲緣。由貪心熾盛,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財、色、名、食、睡五欲,周遍弛求,執著不舍。

  十、 有支:有是生命的存在,是行爲的後果,有也就是業。由感受而有愛憎 (受緣愛) ,由愛憎而有取舍 (愛緣取) ,而取就是攫取、執持、占有,由而積集種種善惡之業,而業力能引生後有的苦果。

  十一、 生支:有即是業,既有業因,必成業果 (異熟果) ,這業果就是生 (轉生) 。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受業力牽引,在叁是五趣中輪回。

  十二、 老死支:業力是生之因,而老死就是生之果。 <佛說稻芊經> 曰: [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 追感往事,言聲哀蹙,名爲憂苦; 事來逼身,是名苦惱; 追思相續,故名爲悲,煩惱纏縛,故名爲惱。] 唯死後業識不滅,無明仍在,在業力牽引下再去投胎受生,開始另一期生命的輪回。

  以上十二有支,在遠因近果、和已潤未潤的因果關系小上,諸支前後相望,在 <成唯識論> 中將其略攝爲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一、 能引支:能引支是無明和行二支,由於無明於諸谛理的迷暗無知,而有行的造作諸業,熏習第八阿賴耶識中,能引發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果的種子,故名能引支。 <成唯識論> 曰: [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二、 所引支:無明與行二…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