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12

  ..续本文上一页钵舍那为业。] 毗钵舍那是 [观],与奢摩他合称 [止观] 。此又称定慧、寂照。

  15、 不信心所:不信者心存污秽,不信三相,即一者实有,即诸法实相; 二者德,即佛、法、僧三宝; 三者有能,有能力成就世出世间善法。 <识论> 曰: [云何不信,於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16、 懈怠心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 <识论> 曰: [云何懈怠,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17、 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荡纵逸,於染法不能防,於净法不肯修。 <识论> 曰:[云何放逸,於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18、 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於所修善法不能明记。 <识论> 曰:[云何失念,於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19、 散乱心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 <识论>曰: [云何散乱,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20、 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 <识论> 曰 : [云何不正知,於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六、 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四种,曰悔、眠、寻、伺。称不定者,意谓於识、性 (善、恶、无记。) 界 (欲、色、无色三界。) 都不确定。无法记别。

  1、悔心所:又名恶作,对於先所作事生起悔心。 <识论> 曰: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 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 (观) 作用。

  2、眠心所: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 <识论> 曰: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之时,心极闍劣,身无力用,故有障碍 (止) 观的作用。故适度睡眠是为善法,过度睡眠是为恶法。

  3、寻心所:寻者寻求,对事理粗略具思考。 <识论> 曰: [寻谓寻求,令心偬遽,於意言境,粗转为性。]

  4、伺心所:伺者伺察,对事理细密的思考。 <识论> 曰: [何谓伺察,令心偬遽,於意言境,细转为性。] 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五、 所依门----依止根本识

  第三能变识,是集合前五识与第六识所合成,此六识之生起,皆以第八识为依止,故颂文首句指出: [依止根本识] 。识论解释此句曰: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心、心所的生起,要有三种依,即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而前六识之生起,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之现行。再者,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识执受得有,故前五识亦可说是以现行第八识为所依,这是根本共依。再者,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而第七识以现行第八识为不共依,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简单的说, [依止根本识] 者,即是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增上缘依,而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依。

  增上缘依非现行赖耶一种,而是有四种,若缺任何一种,五识即不生起,此四种依为:

  一、 同境依: 前五识依於眼耳鼻舌身五色根,此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曰同境依。

  二、 分别依: 谓依於第六识,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意识与之同时生起,与前五识同缘色声等境,而起了解分别,曰分别依。

  三、 染净依: 谓依於第七识,第七识与 [四烦恼常俱] ,是染污识,前五识亦由此识染污而成有漏,故此第七识是前五识的染净依。

  四、 根本依: 谓依於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前五识依第八识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识为根本依。

  六、 俱不俱转门----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颂文 [五识随缘] 句,指前五识生起,必须众缘俱备,而五识俱缘各不相同,如眼识所缘的物件是色境,生起时需要九缘;而耳识需八缘,鼻舌身三识需七缘,兹分述如下:

  一、 眼识九缘:

  1、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适当距离,无空间不能取境。

  2、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需要光明,无光明不能取境。

  3、根缘: 眼识依於眼根而生起。

  4、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而生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

  5、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不注意则 [视而不见] 。

  6、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依第六识以分别外境。

  7、染净依缘: 此指第七识,对怨亲顺违之境生起的染净心。

  8、根本依缘: 此指第八识,第八识为前七识之根本。

  9、种子依: 种子为生起识之亲因缘。

  二、 耳识八缘: 耳识生起,不需光明,故仅需八缘。

  三、 鼻、舌、身三识,是 [合中取境] ,不需光明和距离,故只需七缘。

  或俱或不俱者,五识可同时生起,亦可或一、或二、或三四生起,视缘而定。如波涛依水句,喻藏识如大海,余识如波涛,外境如风,风起而波涛现。 <八识规矩颂> 谓: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即指此而言。

  七、 起灭分位门----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在上节俱不俱转门中,虽然统指第三能变识而言,实际上讲的只是前五识。此门则唯就第六识的起灭予以说明。前五识生起,须俱或九或八或七缘,俱缘较多,缘不俱足则有中断。第六识生起,只俱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五种,缘少较易俱,故常时现起。但有五种情形则不生起,此称为[五位无心] 。此五种情形是:

  一、 生於无想天: 外道修行生於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间意识不起现行。

  二、 入无想定: 外道修行,入无想定,意识不起现行。

  三、 灭尽定: 修此定者,前六识不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亦不起现行。

  四、 睡眠; 深度熟睡而无梦者,意识不起现行。

  五、 闷绝: 俗称昏迷,医学上谓 [无意识状态] ,这是由於大惊布、大剌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故闷绝者并非死亡,而是第六识不起现行。

  第九讲 正辨唯识与释违理难

  以前八讲,由唯识学统,科判大纲,讲到唯识学的基本概念,以至於三能变识,三十颂颂文已讲完十六颂,今天讲十七、十八、十九等三颂。这三颂在科判中是:七、 正辨唯识,八、 释违理难。释违理难又分为两个子目,即心法生起缘由,及有情相续缘由,故分做三段来讲。现在即依诠释。

  一 正辨唯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正辨唯识的颂文,如标题所录。这一首颂文,是上承首颂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二句,以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二句,来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再以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二句,总结之於唯识。

  在三能变的颂文中,说明八识及各各心所,皆由自证分变现的见分和相分。但外人仍继续追问: [如何能知道宇宙万有,皆是识所变现,而无实我实法的存在呢?] 唯识家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复说下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定非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等法。]

  诸识,自然是指三能变的八识 (含各各的心所) 。转变,即是由体起用,由识体变现出能缘的见分、和所缘的相分。能缘的见分为能分别,所缘的相分为所分别,以能分别的见分,分别所缘的相分,即是 [分别所分别] 。

  这「是诸识转变」的「转变」二字,尚有下列三种意义:

  一、 变现义:诸识的转变,是因转而变,因变而现。也就是由识体变现出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缘,即是见闻觉知,相分是所缘,即是根身器界,种种我相法相。

  二、 变异义:变是生起,异是不同。由识体自证分生出见相二分,此见相二分,异於识体,故说是变异。再者,此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相分是所,能所皆识体所变,而作用各异,故说是变异。

  三、 改转义:是说由识体改转成见相二分,而有种种的我相或法相,由於具足这三种意义,所以说:「是诸识转变」。

  [由此彼皆无] 者,此指的是能缘所缘的见分相分,彼指的是根身器界,种种我相法相。而此种种我法,都是能缘之心所变现。而能缘之心,也只是识体的作用。因此,若去掉这个识,不但没有外境的我相法相,也没有内境的见分相分。所以说,我人所认为一切的实我实法,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也就是能缘所缘的见相二分而已。离开见相二分,即没有我法的存在;离开识,也没有见相二分的存在。故最终的结论是: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二 心法生起缘由----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唯识家解释了上颂以後,外人复问难曰: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何缘而生种种之分别?] 意思是说: [照你们唯识家所说,宇宙万有,只是相见二分的分别所分别,除识以外,没有实我实法的外境。既无外境,那麽,能分别的处别心究竟缘何而生?这岂不是成了分别无因吗?]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唯识家复说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以上颂…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