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13

  ..续本文上一页文,前二句明因,第三句明缘,第四句明所生的分别心。一切种识,指第八阿赖耶识。种是种子,色心诸法的种子,潜藏於第八识中,种子是第八识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以用从体,故曰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一句,变者,是潜隐的种子起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成为新种子,新种子复起现行,所谓: [种子乍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辗转,因果同时。] 这就是 [如是如是变] ,也就是分别心生起之因。

  [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辗转是相资的意思,盖法不孤起,一法生起,须仗他法相资,种子起现行,也须要仗因托缘。盖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缘和合。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因此,唯识学, 上立有 [六因、四缘、五果。] 之说。事实上,因和缘没有什麽差别,概略的说,因即是众缘之一,缘也是生果之因,不过在生起万法的关系条件上,因是较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说,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方式。於此介绍四缘,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增上缘,分述如下:

  一、 因缘: 因缘,是事物生起的众多关系条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条件。经上说, [谓有为法,亲自办果], 称为因缘。但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缘具备才能生果。同时、在唯识学上的因缘,又不同於一般缘起的因缘。唯识学以 [万法唯识] 立论,万法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後果,因此,唯识学上的亲因缘, 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以种子生现行,始有宇宙万法。但 [法不孤起] ,种子生现行,须要下列三缘具备。

  二、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旧译次第缘,新译等无间,意思是 [密密迁移,等无间隙],这是指我们的心识生起,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前念心为後念心开导,引令後念心生起,前念为後念的缘,後念亦为前念的缘,次第生起,故亦称次第缘。

  三、 所缘缘: 所缘缘旧译缘缘,这是心识攀缘外境的时候,此能攀缘之心,对所攀缘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为其所缘。所缘缘这两个缘字,前一个缘是境,後一个缘是四缘之一的缘。语云: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 心生之境是法境,属於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属於色法,二者全是心识攀缘的物件。

  四、 增上缘: 增上是增加或加强的意思,对於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义,所以也称助缘。增上缘有顺益、违损两方面,自顺益方面说,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长者,称[与力增上缘] ,不妨碍一法生生起或成长者,称 [不障增上缘] ; 自违损方面说,此一法对他一法有妨害障碍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顺益增上缘,而霜雹为花木的违损增上缘。

  唯识学是以 [万法唯识] 立论,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果,因此,种子是一切法的亲因缘,。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缘具足; 色法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两种缘。

  三 有情相续缘由----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唯识家解释完了分别心生起的原因,外人仍不满意,复问难曰: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而有生死相续?]

  有情生死相续,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是由於善恶业力所招感。而善恶之业,又是由於无贪等三善根、及贪嗔痴等诸烦恼所造作。前六识及其相应的心所,缘於外境的顺违,而有造作的活动。外人问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而无外境,则心识缘何境而能起惑造业,如果没有惑业,又何能有生死相续?果然如此,岂不是乍生死无因了吗?因有外人此问,唯识家复说下一颂以释其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颂的重点,在说明生死相续起於内因,非关外缘。生死轮回,起於造业,业就是行为的後果,行为有身、口、意三行,而以意行为主导。由於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而有种种或善、恶的业,这就是 [诸业] 。习气,是当造业时其气分回薰藏识,留下了类似於本业的功能,此功能亦名习气,也就是种子的异名。合有漏的善、不善等种子,即称

  [诸业习气] 。业是来自与前六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与善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善业;思心所与恶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恶业。由善恶业所薰习的种子,称为业种子,业种子又名 [有支习气] 。

  [二取习气俱] ,二取、即能取与所取。能取即是见分,所取即是相分。取是取著,这二取,都是思想上的一种执著----执见分为实我,执相分为实法,时间长久了,就成为习气。生死相续,由於习气,习气总结为三种,一是名言习气,二是我执习气,三是有支习气。诸业习气的薰习的业种子,与二取习气薰习的二取种子,同时储藏於第八识中。在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同俱的情况下,而有 [异熟果] 的生起。这其间,二取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亲因,业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助缘。兹将三种习气意义再加以诠释:

  一、 名言习气:名言即名称言说,有情世间,为了表达思想,构通意见,不免有名称言说。薰习既久,就成为习气。凡表示意义的语言文字,称为表义名言;凡了别境界,用名言描述形容者,称显境後名言。这两种各名言所薰成的种子,贮藏於第八识中,成为一种潜伏的势力,此即为生起诸法的亲因缘。

  二、 我执习气:这是一种执有实我的执著,我执有二种,一为俱生我执,是先天与生俱有的;一是分别我执,是後天卓分别生起者。这两种习气,六七两识都有,起源於与四烦恼常俱的第七识,故第七识为我执习气的根本。此我执习气,也是生死之因。

  三、 有支习气:有支即十二有支,有支习气即是业习气,支者因义,为三有 (三界)之因,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下文将详述。

  以上三种习气,名言及我执习气,属於二取习气,感的是等流果;有支习气即诸业习气,感的是异熟果。

  颂文第三、四句,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由於业习气与二取习气,而招感异熟果 (即生死轮回的阿赖耶识) 的生起,但当一期生命告终,由於业习气与二取习气薰成的种子,又招感来世的异熟果。如此辗展相生,就是有情生死相续的缘由。现在以十二有支的惑、业、苦,来说明有情生死相续的情形:

  一、 无明支:无明即愚痴,即迷暗不明。此无明与第六识相应,就是能造作善恶业的愚痴无明。这是十二缘起的第一支,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皆由此而生起。

  二、 行支:行是造作的意思,是以无明而生起的蒙昧的意志活动,这种活动 (行) 的後果就是业。无明与行二支,亦可解释为过去世之惑,是过去世所造的业。

  三、 识支:识是认识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也是业力寄托的所在,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此支在无所其明的蒙昧意志活动下,纳识成胎,此即一期生命的开始。

  四、 名色支:名色即是五蕴,是精神与物质 (心识与色身) 的合称。色蕴即地、水、火、风四大,名即受、想、行、识四无色蕴,这是第八识 [纳识成胎] 後,在母胎中由受精卵起、至六根未具以前的名称 (在五七日以内) 。在此位中,未具人形,状如息肉,故称名色。

  五、 六入支:入亦名处,即十二处中的内六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由名色支发育成胎儿,六根具备,到出生之前这一阶段的名称。处是生长门义,由根为识的所依,令识得生。第三支的识,指第八识; 六入中的识,指第六识。

  六、 触支:触者接触,内六根对外六境而生六识,曰触,这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婴儿初生,天真未凿,爱憎分别之心尚不分明,根境相对,对境的感觉不曰识而曰触。 <分别缘起经> 曰: [云何六触身,眼触、耳触、乃至意触。]

  七、 受支:受者领纳,即是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若加忧、喜二受,称为五受。幼儿年龄渐长,有了分别心,六识对六境,就有了苦乐爱憎的感受。

  对苦受厌憎,对乐受贪著,结念不舍,而引起下支的爱。 <分别缘起经> 曰: [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八、 爱支:爱是贪的异名,也与欲字同义。儿童发育成人,生理成熟, [贪妙资具淫欲现行。] 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同时,盲目的追求、占有之欲也日益炽盛。 <大乘义章 > 曰: [贪染名爱] 。 <涅槃经> 曰: [习近五欲,是名为爱。]

  九、 取支:取者攫取,执持不舍。 <十地经> 称 [爱增名取] ,是以贪为体,以爱为缘。由贪心炽盛,对於色、声、香、味、触五尘,财、色、名、食、睡五欲,周遍弛求,执著不舍。

  十、 有支:有是生命的存在,是行为的後果,有也就是业。由感受而有爱憎 (受缘爱) ,由爱憎而有取舍 (爱缘取) ,而取就是攫取、执持、占有,由而积集种种善恶之业,而业力能引生後有的苦果。

  十一、 生支:有即是业,既有业因,必成业果 (异熟果) ,这业果就是生 (转生) 。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在三是五趣中轮回。

  十二、 老死支:业力是生之因,而老死就是生之果。 <佛说稻芊经> 曰: [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後败坏故名为死; 追感往事,言声哀蹙,名为忧苦; 事来逼身,是名苦恼; 追思相续,故名为悲,烦恼缠缚,故名为恼。] 唯死後业识不灭,无明仍在,在业力牵引下再去投胎受生,开始另一期生命的轮回。

  以上十二有支,在远因近果、和已润未润的因果关系小上,诸支前後相望,在 <成唯识论> 中将其略摄为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一、 能引支:能引支是无明和行二支,由於无明於诸谛理的迷暗无知,而有行的造作诸业,熏习第八阿赖耶识中,能引发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果的种子,故名能引支。 <成唯识论> 曰: [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

  二、 所引支:无明与行二…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