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支是能引支,由之生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为所引支。 <成唯识论> 曰: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所引故。]
三、 能生支:能生支是爱、取、有三支,能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 <成唯识论> 曰: [三能生支,谓受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四、 所生支:在十二有支中,所生支是由爱等五支引生的生、老死二支。从中有到初生以後,至本有中随其寿命长短的未衰变位,皆是生支。诸衰变位随其一期寿命、色心俱衰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 <成唯识论> 曰: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说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以上十二有支,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这十因二果,必定不是同世。若约过去现在世来说,则十因是过去世,二果是现在世;若约现在未来世来说,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这称作 [二世一重因果] 。小乘佛教以十二有支为 [三世两重因果] ,即无明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生与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果,这又是一重因果。过去的无明 (惑) 、 行 (业) ,和现在的爱、取 (惑)、有 (业) ,同是惑业,为能感之因,现在侍的识等五支,和未来的生、老死二支,同是所感的苦果,这样亦成为三世两重因果,以此遮去断常二见,故生死相续,轮回无穷。
第十讲 释违教难----三自性与三无性
三十颂上一讲,讲的是 [释违理难] ----解释违背教理的问难。接著今天要讲 [释违教难] ----解释违背教义的问难。释违教难颂文五首,在三十颂中是第二十颂至第二十四颂。此五首颂的内容,说的是唯识的基本宗义----三自性与三无性。今天讲解的方式,是先说明三自性三无性,最後再依照颂文,诠解 [释违教难] 。
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唐义净三藏撰 <南海寄归内法传> ,有云: [相宗以三性为宗] 。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中道者,即是正显非空非有,简遮偏空偏有之谓。行者审观一切法,无一法偏於有,亦无一法偏於空,无不具备中道妙理。此若约横向而观,即是三自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谓> :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此中的相字,在此作性字解释。
在三自性中,以依他起性为中心。诸法皆仗因托缘而起,有情於此因缘和合的假法上,若执著计较,认为是实我、实法,就是遍计所执性; 有情在依他起的假法上,了知诸法缘起, [缘起性空] ,诸法皆无实性,这就是圆成实性。
若换一个方式表达,遍计所执性,是有情在依他起法上假立名相而起的。这本是情识上的妄有,而有情於此假立的名相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诸法是因缘 (众多因条件) 和合而有的,如以水、土和泥而成瓶钵,这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本身没有体性,所以是依他 (因缘) 起性。圆成实性,是依他起诸法的体性,具有圆满、成就、实性三义,也就是真如实性。於此,分述三自性三无性如下。
一、 三自性
如上所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兹分述如下:
一、 遍计所执性:凡夫之妄情,周遍计度种种因缘生起之诸法,执取为实有,曰遍计所执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 曰: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三十颂颂文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成唯识论> 卷八,解释此颂曰: [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故名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
释文意谓: 一般人把世间事事物物,都认为是实有,妄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实我、实法,因而周遍计度。实则这一切都是 [唯识所变] ,是有情的虚妄分别所造成的,此谓之遍计所执性。
十大论师对以上一颂的解说并不一致,难陀分遍计所执性为能遍计与所遍计两门; 而护法、安慧则分为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三门。难陀以上颂的首句是明能遍计,其余三句是明所遍计。所谓 <遍计种种物> 者,就是实我实法; 而护法、安慧则上颂首句是名能遍计,次句是明遍计所执之境,而三四句是说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都是无体性之法。兹分述如下:
1、能遍计:对所遍计而言,称能遍计。三十颂颂文曰: [由彼彼遍计] ,指的即是能遍计之识。 [遍计种种物] 是所遍计之境。而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即遍计所执性。对於能遍计之识,唯识诸家解释不同,无著认为第六意识是能遍计之识,故 <摄大乘论> 谓: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 而安慧认为八个识都有 [能遍计] 的作用。护法、难陀二师认为,只有第六第七两个识是 [能遍计] 之识。一般以此说为正义。
2、所遍计:遍计所执之法,虚妄的分别心识,对所缘境周遍计度,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此被分别的事事物物,即是所遍计。 <成唯识论述记> 九曰: [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 所遍计并不是说心识之外有实境,而是此能遍计之心,误将幻有的事物当作真实。
二、 依他起性:依他起之 [他] ,指因缘而言。即依因缘而生起之万法,曰依他起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 谓: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缘生即是因缘生,因缘有四,名之曰 [四缘] 。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换言之,因缘即是第八识的种子。三十颂颂文曰: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成唯识论> 卷八解释曰: [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此中众缘,即指四缘而说。
唯识家以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立论,故客观的万法,皆是主观心识所变的幻影, <成唯识论> 卷八称: [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
三、 圆成实性:此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 曰: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成唯识论> 曰: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又曰: [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 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
三十颂颂文曰: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也即是说,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脱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
二、 三无性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这三无性是依三自性安立的。 <解深密经、无自性品> 谓: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所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姓性性。………]
三无自性,如上经文所说。释迦世尊以世间有情,对一切事物皆执有实在的自性,为破除这种妄执,故密意方便,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是以此三种药,对治三种妄执之病,不是说连依圆的法体也是空无的。密意者,是不显了的意思。换言之,说三无性者,是不了义教。三十颂颂文谓: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兹先说明三无性如下:
一、 相无性:此是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的,以遍计所执之法假名安立,故说相无自性性。此谓一切众生,以妄心於因缘所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的我相法相,这就成了我执与法执,亦即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之法,如见绳误以为是蛇,而心识浮起蛇相,其相非实有,因此名曰 [相无性] 。相无性在说明我、法体相,有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众生所以认为有实我实法,是由事物的虚假名字而安立的,并没有真实的体性。 <解深密经> 曰: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
二、 生无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安立的。即一切诸法,由於仗因托缘而生起,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缘和合而有,则 [缘起性空] ,其无实性可知,其中并无实体,故名生无性。 <解深密经> 曰: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三、 胜义无自性:此是依圆成实性而安立的。圆成实性即是真如,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是绝待的、永恒的理体,为我、法二空所显,自然没有自性。 <解深密经> 曰: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目的在於显示非空非有的 [唯识中道] 。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 <辩中边论> 两首颂上。颂文是: [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