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P17

  ..續本文上一頁理體。故真如是靜態的、客體的、遍存於一切有的 [真理] 。印度佛敵依此義說真如,唯識學亦依此義說真如。是以空宗以諸法空相爲真如,有宗以圓成實性爲真如。而中國大乘宗派,對真如的認知不同,如天臺宗依據性具說,主張真如本身本來具足染淨善惡諸法。華嚴宗依據性起說,主張 [本體即現象] ,即真如本爲萬法,萬法本爲真如。這二者,都是受了 <大乘起信論> 的影響。

  中國真常唯心系的宗派,以 <大乘起信論> 標示一心開二門: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又謂: [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 ,這樣,真如就不僅是客體性的、靜態的理體,亦是主體性的,動態的事用。成爲 [不生不滅離言說相離名字相而能生萬法之體] 了。

  第十二講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唯識叁十頌> 的叁十首頌文,前二十四頌在於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在於明唯識性,最後五頌在於明唯識位。廣明前二十五頌的用意,無非是使我人明了世間萬法,唯是依他 (因緣) 而起,如幻如化;唯有證得圓成實的真理,始能轉識成智,得到大菩提與大涅槃的佛果。然而要證得佛果,須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修無量福德智慧,斷得煩惱、所知二障,證得我、法二空,始能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種勝果。在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過程中,要經過五位、四十一階位元的層次。

  唯識修行五位,一者是資糧位,二者是加行位,叁者是通達位,四者是修習位,五者是究竟位。 <成唯識論> 卷九曰: [雲何悟入唯識五位,一、 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 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叁、 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 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 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正覺。]

  又曰: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四十一階,是十住、十行、十行、十回向、妙覺菩薩。現依次分釋五位如下:

  一、 資糧位----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資糧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一位,這是初步的准備階段,於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心,以儲修道之資糧。

  資糧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必先籌集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修唯識行,亦要先積聚下相當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積聚,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唯識行菩薩,以四種因緣力聞知唯識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夠,尚不能了達唯識性相,而仍執取外境名言差別,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觀念等觀行,而是客觀的散心事相----六波羅蜜、叁十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等福智。叁十頌於此位稱: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成唯識論> 解釋此頌曰: [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又謂: [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頌文中未起識的識字,即未起順扶擇分的識。唯識性指圓成實性----真如。二取,是能取所取。隨眠,又名習氣,亦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由於初修唯識行,其抉擇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滅二取隨眠,故未能住於唯識實性中也。

  二、 加行位----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致,非實住唯識。

  加行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意謂加倍努力以積聚修行功德。修唯識行者,在資糧位中,於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終,將入見道,勤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而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這是爲入於見道位的方便加行。

  此加行位,迹近見道,故稱 [順抉擇分] ,即隨順真如境界,生起抉擇的智慧。原來在資糧位時,修行者偏於修福,而於加行位,是重於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以伏斷分別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

  此位菩薩,雖較資糧位行者觀智殊勝,但因尚未起無漏智,在唯識叁性觀中,難免錯觀所變的相分爲圓成實性。因此不能住於無相真如的唯識實性中。叁十頌於此位稱:

  [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致,非實住唯識。]

  <成唯識論> 解釋此頌曰: [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抉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又謂: [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在資糧位中,由於二取隨眠未能伏滅,故未能安住於唯識實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觀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現於前,但此時還有一點障礙,就是現前立有少物,謂此少物即是唯識實性。然唯識實性,非空非有,雖得而無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猶未能實住於唯識也。

  [四尋思觀] ,是唯識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觀法。即是名尋思觀、義尋思觀、自性尋思觀、差別尋思觀。名是能诠的名言,義是所诠的義理,自性是名和義的體性,差別是體性上種類的差別。茲再分釋如下:

  一、 名尋思觀: 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稱,在事物名稱上去推求觀察,則知所謂名者不過是假名施設,即 [謂於相上有所增語] ,然名者實之賓,僧肇法師曰: [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 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我人執名求實,徒生種種煩惱。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虛妄不實,此謂名尋思觀。

  二、 義尋思觀: 義者,依名而诠諸法之體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馬羊,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色心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一時假有,亦即是唯識所變,虛幻不實,由此推求尋思,謂之義尋思觀。

  叁、 自性尋思觀: 自性者,諸法各自之體性。有爲色心諸法,皆是仗因托緣,唯識所現,離識非有。由是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皆空,謂自性尋思觀。

  四、 差別尋思觀: 差別者,名與義上的差別相。名之差別,如一言多言; 相之差別,如長短方圓,善惡美醜,一一法上,各有差別,而此差別,皆假有實無。由此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雲者,只是假有實空,曰差別尋思觀。

  於加行位中,繼四尋思觀後的觀行,是四如實智。即以前之四尋思觀所推求的假有實無爲因,再加以印可決定的觀法。由此可知, [所取] 的名、義、自性、差別等,固然是離識非有,即是 [能取] 之識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即名 [四如實智] :

  一、 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二、 義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叁、 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四、 差別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

  修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觀,要曆經 [四加行位] ----暖、頂、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 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觀能取、所取俱空。四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是唯識宗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加行的階位。

  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尋思觀,頂是上品的尋思觀; 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頂是上品的如實智觀。這四種觀,是由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種定而發出的。茲分述如下:

  一、 暖位:<成唯識論> 曰: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 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無漏慧。在此位中,始觀名、義、自性、分別四法,都是有情心識所變,假名施設,非有自性,離識即不可得,以此伏斷所取之境。

  二、 頂位:<成唯識論> 曰: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 明增,是智慧增長,增長後進一步觀察所取境空,修尋思觀至此達於絕頂,故稱頂位。

  叁、 忍位:<成唯識論> 曰:[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亦順樂忍。] 印順定的印,是印可決定。印順,是印前順後,就是印持前面四種尋思智觀,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四種所取之境,皆空無自體,即能取之心識亦不可得, [所所取既無,能取亦空。] 印前所取無,印後能取無,稱印順定。

  四、 世第一位:<成唯識論> 曰: [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 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於異生法中,最爲殊勝,曰世第一法。

  叁、 通達位----若於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通達位,是唯識修行五位的第叁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於初地之入心 (十地各有入、住、出叁心] ,通達於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

  有情無始以來,爲無明煩惱覆障,因而顛倒妄想,起惑造業,沈緬苦海。自發心學佛以來,曆經多劫修行,猶未能認佚識唯識真實義性。不過,於世第一法的次刹那,於十地的初地極喜地,至此通達真實識性,入通達位,即是見道位。此位所見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識實性。叁十頌曰:

  [若於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成唯識論> 解釋此頌曰: [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而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觀之智亦空。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別智,…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