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 自横向关系----就时间的某一点上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对待的关系。[ 此生故彼生] 是纵向的因果关系; [此有故彼有] 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後世发展的佛教,莫不重视缘起,以缘起为佛教的基本教理。但较多重视纵向的因果关系缘起,而忽略横向相待关系缘起。後来这种横向关涉对待的缘起被称为 [实相] Dharmata。实相,即一切事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这是平等的、最高的真理。
事实上,缘起的本义,就是探究实相。龙树菩萨出世,鉴於小乘有部之说 [法体实有] ,而揭示出 [空] 的概念。即 [三是偈] 所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空就是诸法实相。因为宇宙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即凡是由因素条件集合而生起的存在,都具有成、住、异、灭四相,缘集则成,缘散则灭,此即是无常; 而凡是因素条件集合生起的存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定性) ,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此即是无我。换一个方式来说,由众多关涉条件生起的事物,其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所以 [无我] ; 在关涉条件发生变化的时侯,此一法就会变异或坏灭,所以 [无常] 。而此无常无我的本性是空----即是 [性空] 或 [空性] 。而缘起法中即含蕴著空性,所以说 [缘起性空] 。
实相----此一切事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也就是真如。即是说,自缘起法来说,一切法都是待缘而生起,故无自性 (也即是无固定不变之性) ,无自性即是性空,这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法性,这就是 [真如] 。
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此为遍布於宇宙间真实之本体,也即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或真实性质。经典中表示真如的名称极多,如 <大般若经> 第三六零卷中,列出了十二名称:法性、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都是真如的异名,真如成了大乘佛教的标志。 <成唯识论> 卷二诠释真如曰: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 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其真实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二、 二谛四重
常住不变的真如,就是唯识的实性。对於 [世俗谛] 而言,真如是 [胜义谛] ,所以颂文称 [此诸法胜义] 。这世俗、胜义二谛,乃是佛教的根本大法,诸佛依二谛而说法,众生依二谛而证道。 <中观论> 有偈子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不能证涅槃。]
第一义谛,就是胜义谛。何谓胜义谛呢?即圣者所见的真实理性----普遍的空如之理;何谓世俗谛呢?是迷情所见的世间事相----现象界经验面的理法。这二者均非虚谬,故说为谛。唯识宗具明二谛,於世俗、胜义二谛又各立四重,曰世间、道理、证得、胜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 卷八,二谛章谓:
二谛法妙,非略尽言,聊述纲记……总名中,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
列别名者,今明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深浅不同,诠旨各别故,於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
世俗谛四名者,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证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胜义谛四名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谛。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
三证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
以上四谛,在 <瑜伽师地论> 卷二十五中,又於世俗谛、胜义谛各开为四重,合为八谛。世俗四谛是:
一、 世间世俗谛: 又名有名无实谛,如假立瓶、钵、军、林、有情、牛马等片名称,而所谓瓶者、钵者,无非是泥土和水而做成;军者、林者,无非是众兵与多树而立名。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法,唯有假名,并无实体,这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 但凡情认为实有,依情立名,故曰世俗谛,实则有名无实。
二、 道理世俗谛: 又名随事差别谛,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这蕴、处、界等法门,是随著众多的事相,及依著众多的义理而安立的,故曰道理; 因事相差别容易了解,故曰世俗,亦名随事差别。
三、 证得世俗谛; 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恶修善的四谛法门,使行者循苦、集、灭、道四真理依法持,而证得圣果,故曰证得; 以其有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亦名方便安立。
四、 胜义世俗谛: 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 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 (非安立) 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 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 (未离假名) ,故名世俗,亦即假名而非安立。
以上四谛,称为世俗者,世谓隐覆真理,俗为有相显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故称为谛。
於此再诠述胜义四谛:
一、 世间胜义谛: 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等法。以其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此唯圣者後得智所知,胜於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此亦名体用显现谛,其与第一世俗谛不同者,是有体有用,且事相粗显。
二、 道理胜义谛: 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是依著知苦、证集、慕灭、修道的染净因果道理而安立的,为殊胜的无漏智境,因胜於前二谛,谓之道理; 这是无漏智的境界,故名胜义。
三、 证得胜义谛: 又名依门显实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四谛的二空真如,这是依二空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的真理,故曰证得; 因为是凡愚所测的圣者之境,胜於前第三俗,故名胜义。
四、 胜义胜义谛: 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实真如,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胜义。此唯根本无分别智所证,胜於前第四世俗。诸胜义中,唯此为最,故在胜义之上复冠以胜义。此谛理须废除言诠,但以正智证会。
以上四者,称胜义谛者,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者境界名义,二者道理名义。谛者实义,是 [事如实事,理如实理。] 理事不谬,名之为谛。
以上所立,是三乘合明的二谛。若唯约菩萨乘而言,则以执为实我实法的瓶钵军林等为第一俗,以蕴处界三科为第二俗第一真,以三自性三无性唯识理等为第三俗第二真,以二空真如为第四俗第三真,以一真法界为第四真。如此建立虽为五重,然真俗相形,又复八重条然不繁也。
盖真必依俗而真,俗必依真而俗。真者物中之实,若无其物,是为谁实?是故所言真者,即是俗中之真也;又俗者实上之假,若无其实,是为谁假?是故所言俗者,即是真中之俗也。故所以俗事中必有真理,真理中必有俗事,若缺其一,必失其二,独立之法不可得也。是故,并不是遣依他起而证圆成实,也不是没有俗谛就可建立真谛,而是真俗相依而建立的。
如是世俗胜义各立四重,是明一切诸法,有者有实体,有者无实体。在有实体之中,有为事法,有为理法。在理法中,有因果差别的浅理,有真如的深理。在深理中,有显二空能诠说的是假,离掉假而真证圣智的是真。以有如此的不同,故各立四重,如下表所示:
一、 无体----------------------世间世俗
二、 有体----事----------------道理世俗
理----浅----------证得世俗
深----------胜义世俗
三、 有体----事----------------世间胜义
理----浅----------道理胜义
深----诠----证得胜义
旨----胜义胜义
又有四重相对,如下表所示:
一、 以有体无体之不同,成第一对----无体--------世间世俗 有体--------世间胜义
二、 以事理意义之不同,成第二对----事法--------道理世俗 理法--------道理胜义
三、 以道理深浅之不同,成第三对----浅理--------证得世俗 深理--------证得胜义
四、 以诠旨各别之不同,成第四对----依诠--------胜义世俗 废诠--------胜义胜义
三、 唯识实性
三十颂颂文: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颂文前两句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诸法就是一切诸法,胜义,如上节所释,胜义谛虽有四重,但此处说的胜义,指的是 [二谛四重] 中的最後一种, [胜义胜义谛]。此胜义谛,是 [体妙离言,回超众法。] 是 [语言道断,心行处灭。] 是 [废除言诠,但以正智] 而证得,所以此 [胜义胜义谛] ,就是圣者内证的真如---- [亦即是真如] 。
颂文第三句, [常如其性故] ,其 [性] ,就是诸法的 [实性] 。 <成唯识论> 曰:
[此性即是唯识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为简虚妄,说言实性。复有二赳种: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照以上论文内容看来,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不是诸法实性,唯有此圆成实,才是诸法实性。以唯识方面说,此诸法实性,也这就是唯识的实性。所以颂文第四句说: [即唯识实性]
第二十五颂诠释完毕,附带一谈中国大乘宗派对真如的看法。真如本来是依缘起观而建立,以一切法待缘而生,无独立的自性,故曰性空,亦称空性。空性是诸法的本质,为本来如此,不增不减的…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