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P17

  ..续本文上一页理体。故真如是静态的、客体的、遍存於一切有的 [真理] 。印度佛敌依此义说真如,唯识学亦依此义说真如。是以空宗以诸法空相为真如,有宗以圆成实性为真如。而中国大乘宗派,对真如的认知不同,如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华严宗依据性起说,主张 [本体即现象] ,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这二者,都是受了 <大乘起信论> 的影响。

  中国真常唯心系的宗派,以 <大乘起信论> 标示一心开二门: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又谓: [真如净法,实无於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这样,真如就不仅是客体性的、静态的理体,亦是主体性的,动态的事用。成为 [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而能生万法之体] 了。

  第十二讲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

  <唯识三十颂> 的三十首颂文,前二十四颂在於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在於明唯识性,最後五颂在於明唯识位。广明前二十五颂的用意,无非是使我人明了世间万法,唯是依他 (因缘) 而起,如幻如化;唯有证得圆成实的真理,始能转识成智,得到大菩提与大涅槃的佛果。然而要证得佛果,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智慧,断得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法二空,始能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种胜果。在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过程中,要经过五位、四十一阶位元的层次。

  唯识修行五位,一者是资粮位,二者是加行位,三者是通达位,四者是修习位,五者是究竟位。 <成唯识论> 卷九曰: [云何悟入唯识五位,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 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 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 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 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正觉。]

  又曰: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於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四十一阶,是十住、十行、十行、十回向、妙觉菩萨。现依次分释五位如下:

  一、 资粮位----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资粮位,是唯识修行五位中的第一位,这是初步的准备阶段,於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之资粮。

  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三十颂於此位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又谓: [於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於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颂文中未起识的识字,即未起顺扶择分的识。唯识性指圆成实性----真如。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於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於唯识实性中也。

  二、 加行位----现前立小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致,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是唯识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意谓加倍努力以积聚修行功德。修唯识行者,在资粮位中,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终,将入见道,勤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而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这是为入於见道位的方便加行。

  此加行位,迹近见道,故称 [顺抉择分] ,即随顺真如境界,生起抉择的智慧。原来在资粮位时,修行者偏於修福,而於加行位,是重於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观,以伏断分别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现行二障。

  此位菩萨,虽较资粮位行者观智殊胜,但因尚未起无漏智,在唯识三性观中,难免错观所变的相分为圆成实性。因此不能住於无相真如的唯识实性中。三十颂於此位称:

  [现前立小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致,非实住唯识。]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菩萨先於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抉择分,顺趣真实抉择分故; 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

  又谓: [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在资粮位中,由於二取随眠未能伏灭,故未能安住於唯识实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观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现於前,但此时还有一点障碍,就是现前立有少物,谓此少物即是唯识实性。然唯识实性,非空非有,虽得而无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犹未能实住於唯识也。

  [四寻思观] ,是唯识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观法。即是名寻思观、义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名是能诠的名言,义是所诠的义理,自性是名和义的体性,差别是体性上种类的差别。兹再分释如下:

  一、 名寻思观: 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则知所谓名者不过是假名施设,即 [谓於相上有所增语] ,然名者实之宾,僧肇法师曰: [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 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我人执名求实,徒生种种烦恼。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虚妄不实,此谓名寻思观。

  二、 义寻思观: 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

  三、 自性寻思观: 自性者,诸法各自之体性。有为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是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皆空,谓自性寻思观。

  四、 差别寻思观: 差别者,名与义上的差别相。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 相之差别,如长短方圆,善恶美丑,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实无。由此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云者,只是假有实空,曰差别寻思观。

  於加行位中,继四寻思观後的观行,是四如实智。即以前之四寻思观所推求的假有实无为因,再加以印可决定的观法。由此可知, [所取] 的名、义、自性、差别等,固然是离识非有,即是 [能取] 之识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即名 [四如实智] :

  一、 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二、 义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三、 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四、 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修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要历经 [四加行位] ----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 後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观能取、所取俱空。四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是唯识宗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的阶位。

  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寻思观,顶是上品的寻思观; 忍是下品的如实智观,顶是上品的如实智观。这四种观,是由明得、明增、印顺、无间等四种定而发出的。兹分述如下:

  一、 暖位:<成唯识论> 曰: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 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

  二、 顶位:<成唯识论> 曰: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 明增,是智慧增长,增长後进一步观察所取境空,修寻思观至此达於绝顶,故称顶位。

  三、 忍位:<成唯识论> 曰:[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於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亦顺乐忍。] 印顺定的印,是印可决定。印顺,是印前顺後,就是印持前面四种寻思智观,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所取之境,皆空无自体,即能取之心识亦不可得, [所所取既无,能取亦空。] 印前所取无,印後能取无,称印顺定。

  四、 世第一位:<成唯识论> 曰: [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 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於异生法中,最为殊胜,曰世第一法。

  三、 通达位----若於时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通达位,是唯识修行五位的第三位,这是菩萨的见道之位,於初地之入心 (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 ,通达於二空无我之理,此即见道位。

  有情无始以来,为无明烦恼覆障,因而颠倒妄想,起惑造业,沈缅苦海。自发心学佛以来,历经多劫修行,犹未能认佚识唯识真实义性。不过,於世第一法的次刹那,於十地的初地极喜地,至此通达真实识性,入通达位,即是见道位。此位所见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识实性。三十颂曰:

  [若於时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若时菩萨於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在加行位时,所修的四观四智,以犹带相故,未能实住唯识。而在此通达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观之智亦空。而实证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无分别智,…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