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的作用,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第七識思量些什麽呢?就是恒時執持第八分的見分爲自我,而審察思量。
五、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
心所相應門,指與末那識相應的心所。八識規矩頌曰:「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指與此識相應的心所,有八大隨煩惱心所----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和四個根本煩惱心所----貪、癡、慢、見,一共十八個心所。而此十八個心所中,特別是與癡、見、慢、愛「四煩惱」任運相應,恒時常俱。茲分述四煩惱如下:
一、我癡:癡者無明義,於諸事理迷闇爲性。此無明迷於我理,與我見相應,故曰「我癡」。此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不共無明分爲兩種,一爲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一爲恒行不共,這唯與第七識相應。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無明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一切煩惱,皆由此無明而生起。
二、我見:見者以推度爲義,以慧爲體。我見的見,就是根本煩惱中的不正見。不正見以「染慧爲性」,可開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此處的我見,即五見中的身見,亦即是妄執五蘊和合之身,以爲是常、一、主宰的實我。此又稱爲我執,這是與生俱起,恒時相續,緣非我的第八識而妄計爲我的執著。原來我見有二,一者是分別我見,此是由邪師邪教引導而起者;二者是俱生我見,是與生俱有的,有我身即有我見,生生不離。俱生我見又有恒相續與有間斷之別,恒相續者與第七識相應,有間斷者與第六識相應。分別起的我見,則唯與第六識相應。
叁、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爲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我慢由我執而起。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
四、我愛:愛是貪的異名,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即亦是六種根本煩惱心所的貪心所。愛有四種,一曰「愛」,就是緣已得的自身而起貪愛。二曰「後有愛」,緣未得的自身而起貪愛。叁曰「貪喜俱行愛」,緣已得的境界而起貪愛。四曰「彼彼喜樂愛」緣未得的境界而起貪愛。以上四種愛,均與末那識相應,這是深愛於所執之我而生起的愛。在十根本煩惱(以惡見開爲五種,故合爲十)中,何以唯此四者與第七識相應,其余不與相應?因爲其余心所,與第七識無共同活動的關系。以瞋來說,瞋是緣逆境而生起,而第七末那緣第八爲我,乃屬順境,故瞋心所無由生起,以疑來說,第七末那緣第八阿賴耶爲我,是一類相續,決走無疑,所以疑心所無由生起。至於其他如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我見同以慧心所爲體,在同一性質的心所中,有某一心所生起,其他心所無由同時生起。並且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爲分別起的我見。而末那相應的的我見,乃俱生起而非分別起,故不與之相應。還有一個邊見,雖然也是分別起,但在我見之後,方起或常或斷的邊見。而與末那相應的我見,是一類相續,故邊見就無由生起了。
「及余觸等俱」一句,明末那識相應的心所,除上面「四煩惱」外,尚有遍於一切心的五遍行心所,遍於染心的八大隨煩惱心所,及別境中的慧心所。
六、叁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
頌文「有覆無記攝」句,是明此第二能變的末那識,在善、惡、無記叁性中的屬性。在善、惡、無記叁性中,第七末那是無記。而無記又分兩種,一曰有覆無記,二曰無覆無記。覆有二義,一是覆障,謂染法覆障聖進;二是覆蔽,謂染法能覆蔽心識令不淨故。合此二義,稱爲有覆。而此第七末那,在兩種無記中,以其與「四煩惱」相應,故爲「有覆無記」所攝。
第七末那既然與四煩惱相應,其性應屬惡,何以爲無記呢?原來此識雖與四煩惱相應,但不能感可愛非可愛果,沒有善不善的記別,故曰無記。
七、界系分別門----隨所生所系
頌文「隨所生所系」句,是指此第七末那識、在叁界九地中系屬於何界何地而言,故立此「界系分別」一門。
界地者,叁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有漏界的分類。系者系屬,指被那一界地煩惱系縛,即系屬於那一界地。頌文「隨所生所系」所生、指初能變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爲叁界五趣總報的果體----是輪回的主體,以業力的牽引,在叁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轉。此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所依,第八阿賴耶亦以第七末那爲所依,這二者互相爲依,恒時同俱。所以阿賴耶識生於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屬於何界何地,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八、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此起滅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變的伏斷位次。起滅就是生起和斷滅,雖說是起滅,實際的意義是斷滅;不過如但說斷滅位,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這一門是說明伏斷的位次。末那伏斷的位次有叁,即阿羅漢位、滅定位、出世道位。「無有」是滅義,就是染汙末那伏斷之謂。現分述叁位如下:
一、出世道位:出世道的「道」,是指無漏智而說的。世間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間智是無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觀智----是指無漏的根本智和後得智現行的時候。原來第七識的煩惱,是任運生起,行相微細,有漏智不能使之伏滅,唯有無漏的觀智才能使之伏滅。囚爲「生我執」與生空智相違,「法我執」與法空智相違。故當生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生我執伏滅;法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法我執伏滅。換句話說,修唯識行,至見道位以上,末那識已轉識成智。二執種子伏減,不起現行。
二、滅定位:滅定即是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此定是叁乘聖者,厭勞慮粗動之識,入於無心定,此位前六識心心所不起現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滅。此滅盡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靜的無漏定,所以不是染汙的末那識。
以上二位,是染汙末那現行的暫爲伏滅,而非種子永滅。
叁、阿羅漢位:阿羅漢是叁乘無學聖果,於不還果的最後一刹那無漏智現前時,末那識煩惱種子一時頓斷,從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滅,而不是暫伏。
在此位煩惱種子雖然永滅,但所滅的只是生我執的煩惱種子,而非法我執的煩惱種子。所以於伏斷位中,只言羅漢,不言菩薩,因爲菩薩在八地以前,尚有俱生的法我執末除,故仍有染汙末那也。
以上叁位,雖有暫伏和永滅的不同,但俱是指無染汙的末那,若以有染汙末那而言,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叁種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分述如下:
一、生我見相應位: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見分生起的我執位,以此位有我執,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二、法我見相應位:此位法執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叁、平等性智相應位:菩薩見道位、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轉識成智,證得佛果,均此位所攝。
以上叁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叁位是無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不染汙位。
第七講 了境能變----第六識
叁能變識的第叁能,是了別境能變。了別境能變指前六識而言,故叁十頌頌文稱 [次第叁能變 差別有六種。] 根據 <成唯識論> 的科判,以七段九義來解釋頌文,現列其科判如下:
┌1、能變差別門————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體別門
│2、自性行相門————了境爲性——————————自性門
│ 相——————————行相門
│3、叁性分別門————善不善俱非—————————叁性門
│4、相應門:
│ A、列六位—此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相應門
│ B、受俱——皆叁受相應—————————————受俱門
│ ┌遍行——初遍行觸等
│ │別境——次別境爲欲,勝解念定慧
七段┤ │善———善謂信慚愧,無貪等叁根
九義│ 釋│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C、六┤煩惱——煩惱爲貪嗔,癡慢疑惡見
│ 位│隨煩惱—隨煩惱爲忿,恨覆惱嫉懂
│ │ 诳谄與害嬌,無慚及無愧
│ │ 掉舉與昏沈,不信並懈怠
│ │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如
│ └不定——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5、所依門—依止根本識——————————————所依門
│6、俱轉不俱轉門—————————————————俱轉門
└7、起滅分位門——————————————————起滅門
一、 能變差別門---- 次第叁能變 差別有六種
[次第叁能變] ,是對初之異熟能變,次之思量能變而言,現在是第叁了境能變。 [差別有六種] 句,謂了別境識是前六識的總名,若分別來說,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這六識得名的由來,有隨根得名和隨境得名兩種。
一、 隨根立名: 隨所依之根,而立六識之命。即依於眼、耳、鼻…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