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現行識(β)熏生新種(α“)。就第一對因果來分析,種子α相對于它所生的現行識β來講,種子α是因,這是四種緣中的一個緣,所以叫因緣;又就第二對因果來看,現行識β相對于熏生的新種來講,現行識β是因,這也是四種緣中的一個緣,亦可叫因緣。

  那麼,試問,如何才能叫做種子依呢?那就只有第一對因果、種子α對于所生的現行果識β來講,種子α就可叫做種子依,因爲只有種子α才具有親生自果的功能,而其它的一切法或現行識,所有的現行法,都不具有親生自果的功能,所以種子依之依,是針對親生自果的功能來講的。故此,對于真正的“種子”來講,因緣即是種子依,只是名義不同而已,但對于現行法來講,有的現行法可以是因緣,而不可稱作種子依。

  A2、等無間緣(②),samanantarapratyayah.

  “等”,有體等與用等兩個意思。第一,體等,就是指前前念與後念之間,不僅要求是自類的心識,如前念是意識,後念亦應是意識,並且唯只一個。又與心王相應的心所,可以有許多不同類的心所,每一類的心所唯有一個,並且在前後念之間,不必要求是同樣的一些心所與心王相應。以上就是體等的含義。每一念的王所合起來就叫做一個識聚,在這裏用β代表。第二,用等,這是指前前之念都有引生後後之念的功能、作用。

  無間,就是指在前念識聚生起後念自類識聚之間,沒有其余的心識插入其中形成間隔。這沒有限定時間的長短,如入無心定的聖人,入無心定的前一刹那的心識與出定心那一刹那的心識,不論時間有多長,十年、百年、千年等,這都有“無間”義,都只是前後一念。

  βtn-1  βtn    ①想心所

   … … ▲ ———————→ ▲ … … —→  ②貪心所

  │││  │││  ③忄喬心所

  ①②③  ①④⑤  ④癡心所

   ⑤慢心所

  前一念現行識聚βn-1,即是心王與其相應的心所的總和;後一念現行識聚βn,亦是自類的心王與其相應的心所的總和。所謂等無間緣,就是指前念識聚βn-1是就其自類無間的後念識聚βn來講,前念識聚開避其現行位,空出位置來,換而言之,這就是說前念具有導引使後念自類心識生起的作用。前念心識能等無間地導引後念識聚生起,這等無間地導引,是四個緣中的一個緣,所以叫等無間緣。

  那麼,試問,如何才能叫做開導依呢?依,有爲主義,有自在的力用,心王就是如此,而心所只是助伴,心所是恒依心王起,與心王相應,系屬于心王,因此,從等無間緣來講,前念識聚中的心王與心所,都可以作爲後念識聚的等無間緣。然而,卻不能說前念識聚中的心所是後念識聚的開導依,而只能說前念心識是後念識聚或心識的開導依,因爲王所一體,以王爲主,心識之王才具有開避導引後念心識生起的作用。

  A3、所緣緣(③),ālambanapratyayah.

  所緣緣中的“所緣”二字,即是指心心所能緣見分所緣慮的對象——相分。又所緣緣中的“緣”字,是指那“所緣”有兩點意義:第一,能所緣是相待而立的,有能緣必有所緣,反之,有所緣必有能緣;第二,這個“所緣”,有促使見分能緣生起的作用。所以從這兩點來說,所緣是能緣的一個“緣”,所緣即緣,這就是所謂的緣義。合起來就叫所緣緣。不過要注意,有的所緣緣卻沒有後面的意思,唯有前意,如獨影境。

  一般說來,相對于能緣見分來講,所緣緣有兩類,第一,親所緣緣,就是相分,它不離于能緣見分。第二,疏所緣緣,就是本質,是能緣見分的親所緣相分的本質。有此本質,都會有親相分的出現。“疏”字,表示見分與本質之間,被相分所隔。也正因爲能緣的疏所緣緣,有疏緣本質存在,所以這樣的親所緣緣,其中的“緣”字義,不僅有相待義,而且更有促使能緣見分生起義,由此表明這一類的所緣是有體法,就是有實在的種子存在。此所緣有依托力,能緣可以托之而起。這樣的所緣或所緣緣就可立爲境界依。然而,基師、沼師兩人都說,一般不就所緣緣說境界依,因爲所緣相分這個“緣”,相對于其余的叁類,因緣、等無間緣及增上緣來講,其力量很微弱,並且,所緣相分通于內外,而其余的叁類緣唯在一個心識內,故不說。

  另一種所緣,它與能緣之間,雖有能所相待義,但沒有本質疏緣,這樣的所緣,唯有“緣”字第一義,雖然亦可叫所緣緣,但不可叫境界依,因爲此所緣沒有“自主”義,唯依心識能緣而起,能緣心識不依它起,如獨影境。

  ┌——————┐

  │ a  b │  c

  │ │  │ │  │疏

  │ ├—→│←┼——————┤所

  │ │  │ │  │緣

  │ 見  相 │  緣

  │ 分  分 │→親所緣緣

  └——————┘

  A4、增上緣(④),adhipatipratyayah.

  除其它叁緣外,凡是對于某一現行識的生起,有增上助緣的法,都可叫增上緣。所謂“增上”,是指那些起助緣作用的法,對于現行識的生起,有強盛、殊勝的勢用,具體地講有兩種方式:一是順著現行識生長的趨勢,使其生起;一是逆著、違于現行識生長的趨勢,而引發它生起。總之,都是爲了幫助現行識的生起。這樣的一些法都可叫做增上緣。

  那麼,試問,什麼叫做俱有依呢?按奘法師所傳護法論師的觀點,是增上緣的,但不一定是俱有依,因爲要作爲俱有依,還必須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決定義,能依法無論在什麼情形下生起,都有這個所依幫助、跟隨著,這就是決定義。不能存在能依法“有”,而所依在某些時候卻沒有的情形。如ālaya對于色根,在無色界ālaya是有的,而色根是沒有的。第二,有境義,這能依法的所依法,必須要具有攝取境像的作用,如心識與根就有。第叁,爲主義,這能依法的所依法,要能自主,有自在力,具有能夠使其它法生起的作用。如根、心王,非如心所。第四,令所生果取自所緣義,就是這個能依法的所依法,它所幫助生起的能依法,還必須要具有能緣性,能緣慮所緣境。由以上四義,于是才可說這樣的所依法叫做能依法的俱有依。如眼根對于眼識、耳根對于耳識,眼根就是眼識的俱有依,耳根就是耳識的俱有依。最後再強調一點:是俱有依的,就一定是增上緣,相反,是增上緣的,則不一定是俱有依。增上緣的範圍寬,俱有依的範圍窄。

  (五)境,artha

  關于“境”,這表明每一個心識的生起,必有境界作爲它的所緣,能所緣之間是相待而有的,有所緣必有能緣,有能緣必有所緣,從能所相待的角度來講,能緣心識依彼所緣境而起,又反過來了別這個所緣,這就是王恩洋釋頌中所說的“識依彼起,複了別彼”的意思。

  識能變現見相分。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所緣二者都是屬于一個心識的內容,故課文中將能緣叫能識,所緣叫所識。有能識必有所識,必有識境。心識有八個。這八個心識所緣的境界可以有很多,不可勝數。然而若依據某一個標准,對這些所緣境做一個總的歸類,大致不會超過叁類:即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也就是奘傳唯識學所說的“叁類境”。此在于“辨所緣之分齊,明境界之虛實”。

  關于這“叁類境”,玄奘法師專門造了一首偈子,叫“叁類境頌”,其頌文內容是:“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奘師就是依據能緣的所緣境,在“種子”方面,是否與能緣見分同屬于一個種子所生,並附帶有所緣境與能緣在性類上和在界系上是否一致,也就是說,在這叁個方面,所緣境是否“隨”于能緣見分心,由此標准來判明這個所緣境到底是屬于叁類境中的哪一類。下面就結合著課文粗略地講解這個頌文的意思。

  其中判攝叁類境的一個最重要的規則就是“種子”,這是指在ālayavijn~ānam.中,每一個心識的能所緣,是否各自有其種子攝藏于賴耶識中。這個“種子”,就是指的生起現行法或現行識的生機、功能。就所緣境與能緣是否同種,就可以將叁類境分作兩個部分,即第一,性境,第二,獨影與帶質。因爲前者是能所緣別種,能所緣各自由自己在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後者能所緣同種,能所緣由同一種子所生起。

  ┌性境………………別種

  叁類境┤

  └獨影、帶質………同種

  A1、別種的性境:“性境不隨心”

  “性”字,即表明這樣的所緣境是真實不虛的,非是虛幻境,不是由能緣見分的計度分別力所變起的境界,而是有自己的種子,由賴耶識中所藏的自己的種子所生。所以說,這樣的所緣境——性境,僅從種子上來說,就與能緣見分心是不一致的,即是不隨于能緣見分心。

  “何爲性境?從實種子生,有實體用(滋養色身),能緣心得彼自相名爲性境。”(《成唯識論了義燈》一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七八上)

  “一者性境,諸真(實的)法體,名爲性境,色是真色(業果色或定果色),心是實心(非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二○上)

  這樣的所緣境——相分性境,它是有其疏緣本質的。前者是親所緣緣,後者是疏所緣緣。這親所緣與疏緣之間,有挾帶義,就是說,這能緣見分心的所緣境,完全挾帶了疏緣自身的全部內容即自相,能緣見分心透過它的親所緣,所得到的是疏緣的自相,全部內容。這也就是說,能緣見分心透過相分所緣真實地分別了解了疏所緣境,從表面上看,這就象把能緣心投入到這個疏所緣境中,與之冥合,于是,才得到這這樣的結果,真實地分別了解了疏所緣的自在,完全沒有一點錯誤,換句話說,這能緣見分心對于疏緣,似乎也是實證無謬,簡而言之,即是“心于彼,實證無謬”的意思。這樣的親所緣境,就是性境,是一種現量境,其“分別”,乃是屬于自性分別。

  “第六…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