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現量緣時,得境自相,即此相分,亦是性境,相從質故。”(《成唯識論了義燈》一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七八上)

  “無分別智緣真如時,性境不隨也,質善無爲,智善有爲,見獨成種,無相可熏,得性境故,名不隨心。”(《成唯識論了義燈》一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七九中)

  識體┬見分——能緣——能識

  └相分——所緣——所識

  這屬于性境的親所緣緣,第一,它可以是有爲法,如雜染的散位的前五識及五俱意識等所緣的境界,又如淨善的定中意識、淨善的前五識等所緣的境界,都是屬于有爲的性境。第二,它可以是無爲法,如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這是屬于無爲法的性境。總之,如五塵境、王所、真如法性等等,象這樣一些實事(有爲法)實理(無爲真如)都可以是能緣的所緣,而且是性境,而不是象空花兔角那樣,屬于遍計所執,不是實有的,是虛幻的。

  A2、同種的獨影與帶質

  B1、獨影:“獨影唯從見”

  “獨影境,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獨影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二○中)

  “獨影”,這是表明這樣的所緣境,完全是由能緣見分心橫加計度分別而起,與能緣見分同一種子。並且,一般說來,這屬于獨影的所緣境,不存在所謂的本質。退一步說,即使是有本質,這屬于獨影的所緣境,與本質之間,也不存在一絲一毫的直接聯系。換而言之,這也就是說“謂此境體,但隨心生,是識相分,不仗本質”的意思。

  “釋第二句能緣心但獨變相,無別本質;第二,雖有本質,然彼相分不生(于)本質……,但與能緣同一種生,故名獨影唯從見。”(《成唯識論了義燈》一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七八上)

  “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石女、無爲等他界,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爲獨影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六二○中)

  這屬于獨影境的所緣境又可分爲兩種:第一,是無質獨影,那根本就不存在有所謂的本質,如由亂意識在空中幻現起的花一樣,亦如龜身上長毛,這些都是屬于無質獨影。這不僅沒有直接的聯系,就連所謂間接的聯系都沒有,無疏緣境就無從說到聯系。因此,無疑,無質獨影境是屬于非量境。又如那所構設的未來遠景藍圖,這是由假設想而生起的親所緣境,這樣的所緣境就無從說到跟誰有聯系,未來還沒有來,是沒有的,是無法,這親所緣境就屬于獨影境。

  第二,有質獨影,這屬于獨影境的所緣境,它雖然有其本質,但是它與本質之間沒有一絲一毫的直接聯系(似乎還有一點間接的聯系),如以過去的境爲本質(曾經存在過),而由記憶生起的親所緣境,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因爲過去的本質境,相對于現在的這個能緣的所緣境來講,過去已去,是沒有的,是無法,此能緣的所緣境就屬于獨影境。

  又如對于因爲有障隔,其法不能出現在當前、不能出現在眼前的本質,對于這樣的一些內容、一些東西,我們的心識就只能靠間接的比量推理或心識的計度。其心識上所起的影像,與本質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此影像但由心識計度分別而起,雖與本質有間接的聯系,但確沒有直接的聯系,這樣的影像境、這樣的所緣境也是有質獨影境。

  另外,本質是無爲法。雖有本質,然而無爲法是不生法,沒有可引生相分之力用,但以能緣見分計度分別之力而變起相分境,此相分境也是獨影境,是有質獨影。

  關于那與本質有間接聯系的獨影境,能緣見分計度分別的結果,有正解與錯解之分。如果說過去直接接受的東西、留下來的記憶沒有錯誤,或由已知的事與理,推知未知的、不能現前的事與理,已知的事與理沒有錯誤,而且在思維推理的過程中也不犯錯誤,那得到的結果就必然是正確的,是正解。但是,如果說,過去直接接受的東西、留下來的記憶本身就有錯誤,或者在思維推理的過程中,犯有種種錯誤,無疑,那所得到的結果就必然是有謬誤的,是邪解。

  綜上可知,所謂“獨影唯從見”就是指屬于獨影境的相分境,它是由能緣心識計度而起,從性類上、從種子上、從界系上叁方面來看,都是與能緣見分一致的,能緣見分是什麼,這所緣境也就是什麼。

  B2、帶質境:“帶質通情本”

  如果僅就“帶”字來講,在整個八識的所緣境中,親所緣境與疏緣本質之間的直接聯系的形式有兩種:第一,如屬于性境的親所緣境,它與本質之間就是“挾帶”,它完全挾帶了疏緣本質的自相,這是挾帶義。第二,還有一類的所緣境,也就是現在所要講的這一類所緣境,它與本質疏緣之間僅有“似帶”義,就是說,在親所緣境中,只有一部分與疏緣本質有相似的地方,並且就這一部分,還只是“似”,而不是真的與本質疏緣的那一部分完全一致。

  屬于帶質境的所緣境,是由疏緣本質直接給與增上的力量,在能緣的見分心自變起的影像相分。此影像相分不稱本質的自相(反映不出來),僅是可以用語言概念加以施設的共相,所以王恩洋的釋頌中說“心心所“緣”境界時,于本質境起別異解”,就是指依于本質疏緣,由能緣見分心變起自己的親相分境。此親相分有別于本質疏緣的自相,表面上看起來與疏緣相似,有相似點,而實質上各自是不一樣的(其體相違)。本質疏緣是自相,親相分只是依本質疏緣而起的名言共相,所以,由上可知,所謂的“帶質”,表明這樣的所緣境,只能帶似于質,非是真的能帶其本質。

  關于帶質境的事例,如我與五蘊、鬼與杌、蛇與繩等等,其中的“我”、“鬼”及“蛇”這些都是屬于帶質境。如我與蘊,屬于帶質境的親所緣境是“我相”或“我執”,屬于本質疏緣的是“五蘊”,我們凡夫衆生本來自身乃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有的,而這五蘊身是相似相續的,由此才能凸顯出凡夫衆生的生命的存在,然而我們凡夫衆生不了解這個相似相續的五蘊身,于是能緣的心識就依這個相似相續的五蘊,而錯誤地認爲凡夫衆生各自都有一個獨一不變的東西——“我相”(親所緣境)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就這“我相”相對于本質疏緣相續的五蘊來講,就是帶質境,“獨一不變”帶似于“相似相續”,鬼與杌、蛇與繩亦可做如上的解釋,說明鬼、蛇是帶質境。實際上帶質境是獨散意識和有漏的第七識的所緣境,都是屬于帶質境。

  “帶質通情本”一句,其中的“情”是指能緣見分心,“本”指疏所緣緣本質,這句話意思是說,有所仗質而不能得其自相的所緣境,雖然能所緣同種,但是在性類上、在界系上,它既可以隨于能緣見分所屬性類、所在的界系,又可隨于本質疏緣所屬的性類、所在的界系。這就是“通情本”的意思。

  A3、小結叁類境

  綜上可知,由整齊劃一的規則判攝的叁類境,彼此之間的區別如下圖所示:

  ┌見相別種(非變影緣)  性境(挾帶)  得疏緣自相  正解

  叁類境┤  ┌托質的變影-帶質境 不得疏境自相 異解

  └見相同種(變影緣)┤   (似帶)

  └不托質的變影-獨影境    正解或邪解

  關于奘法師的叁類境頌的後一句“性種等隨應”,這指的是一些不能用整齊劃一的規則來判攝的所緣境,雖然如此,但都超不出這叁類境的範圍,只不過比前面能用整齊劃一的規則來判攝的所緣境較複雜一點罷了,所以在這裏暫不講解,留待以後再講。

  (六)意識的分類

  若將意識細分之,大致有如下兩大類: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這是根據它自身的特點及與前五識相比較而得出來的。其中的獨頭意識又分爲:散位、定中、夢位、亂意四種。

  A1、五俱意識

  就是指與前五識俱時而起的意識。它有叁點作用:第一,能助五識令起,就是說,因爲前五識的分別力微劣,要由這一類的意識引導,五識才能起了境的作用。第二,令五識明了取境。因爲五識自己不能明了分別所緣境,不能深取所緣境,只有在這一類意識的幫助下,前五識才能于各自的所緣境,明了得其自相,五識與五俱意識相依,才能明白清晰地了解到這所緣境的內容——自相,也就是能“分明證境”。這是湧用名言概念加以施設的。第叁,能引後念尋求意識。五俱意識這一念是率爾心,可引導下一念的尋求意識心的生起。這是關于意識五心的問題(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這涉及到意識與前五識如何協調緣境、造善惡業的問題。

  A2、獨頭意識

  這就是指不與前五識同時生起的意識。這又可分爲四種類型,即散位、定中、夢中、亂意識。

  B1、散位:此類意識,如猿猴一樣,一直跳躍不已,無止息之時,這是普通單獨生起的散亂意識。追憶往事、構想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的事與理,如此等等,其心念不斷地來回翻騰,就是這類意識在起作用。其中的追憶往事,若用唯識的語言來講,散位意識所追憶的是五塵所落謝下來的影子——法塵,這是因爲五識接觸五塵以後,必有影像留存于識田中,在後後刹那,意識的見分就把它變成相境,以之作爲自己的所緣境。

  (2)定中:這是指定中修觀所用的意識。此類意識的特點是見分行相明了,能深取所緣,但不能幫助前五識生起,沒有助生的作用。

  (3)夢中:我們凡夫衆生在平常睡覺的時候,雖然前五識停止了活動,但我們的意識還在活動,只不過沒有象白天醒著時那麼顯著罷了,只是若明若暗,不是很清晰。

  (4)亂意識:這又分真亂意與似亂意。真亂意是指那些精神病患者的意識。似亂意,如人臨終時出現的好與不好的現象,如本人感覺到房間異香,能看見阿彌陀佛來接引,這些都非是真亂意,而是未來所感業報的前兆。

  叁、釋頌文

  (一)“叁性叁量通叁境”

  A1、意識的性類

  此頌在分析意識所具的特點時,爲何要先說叁性呢?這大概是因…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