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即此相分,亦是性境,相从质故。”(《成唯识论了义灯》一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七八上)
“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性境不随也,质善无为,智善有为,见独成种,无相可熏,得性境故,名不随心。”(《成唯识论了义灯》一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七九中)
识体┬见分——能缘——能识
└相分——所缘——所识
这属于性境的亲所缘缘,第一,它可以是有为法,如杂染的散位的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的境界,又如净善的定中意识、净善的前五识等所缘的境界,都是属于有为的性境。第二,它可以是无为法,如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这是属于无为法的性境。总之,如五尘境、王所、真如法性等等,象这样一些实事(有为法)实理(无为真如)都可以是能缘的所缘,而且是性境,而不是象空花兔角那样,属于遍计所执,不是实有的,是虚幻的。
A2、同种的独影与带质
B1、独影:“独影唯从见”
“独影境,皆是随心,无别体用,假境摄故,名独影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二○中)
“独影”,这是表明这样的所缘境,完全是由能缘见分心横加计度分别而起,与能缘见分同一种子。并且,一般说来,这属于独影的所缘境,不存在所谓的本质。退一步说,即使是有本质,这属于独影的所缘境,与本质之间,也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直接联系。换而言之,这也就是说“谓此境体,但随心生,是识相分,不仗本质”的意思。
“释第二句能缘心但独变相,无别本质;第二,虽有本质,然彼相分不生(于)本质……,但与能缘同一种生,故名独影唯从见。”(《成唯识论了义灯》一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七八上)
“如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石女、无为等他界,所有诸境,如是等类,皆是随心,无别体用,假境摄故,名为独影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二○中)
这属于独影境的所缘境又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无质独影,那根本就不存在有所谓的本质,如由乱意识在空中幻现起的花一样,亦如龟身上长毛,这些都是属于无质独影。这不仅没有直接的联系,就连所谓间接的联系都没有,无疏缘境就无从说到联系。因此,无疑,无质独影境是属于非量境。又如那所构设的未来远景蓝图,这是由假设想而生起的亲所缘境,这样的所缘境就无从说到跟谁有联系,未来还没有来,是没有的,是无法,这亲所缘境就属于独影境。
第二,有质独影,这属于独影境的所缘境,它虽然有其本质,但是它与本质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直接联系(似乎还有一点间接的联系),如以过去的境为本质(曾经存在过),而由记忆生起的亲所缘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过去的本质境,相对于现在的这个能缘的所缘境来讲,过去已去,是没有的,是无法,此能缘的所缘境就属于独影境。
又如对于因为有障隔,其法不能出现在当前、不能出现在眼前的本质,对于这样的一些内容、一些东西,我们的心识就只能靠间接的比量推理或心识的计度。其心识上所起的影像,与本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此影像但由心识计度分别而起,虽与本质有间接的联系,但确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样的影像境、这样的所缘境也是有质独影境。
另外,本质是无为法。虽有本质,然而无为法是不生法,没有可引生相分之力用,但以能缘见分计度分别之力而变起相分境,此相分境也是独影境,是有质独影。
关于那与本质有间接联系的独影境,能缘见分计度分别的结果,有正解与错解之分。如果说过去直接接受的东西、留下来的记忆没有错误,或由已知的事与理,推知未知的、不能现前的事与理,已知的事与理没有错误,而且在思维推理的过程中也不犯错误,那得到的结果就必然是正确的,是正解。但是,如果说,过去直接接受的东西、留下来的记忆本身就有错误,或者在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犯有种种错误,无疑,那所得到的结果就必然是有谬误的,是邪解。
综上可知,所谓“独影唯从见”就是指属于独影境的相分境,它是由能缘心识计度而起,从性类上、从种子上、从界系上三方面来看,都是与能缘见分一致的,能缘见分是什么,这所缘境也就是什么。
B2、带质境:“带质通情本”
如果仅就“带”字来讲,在整个八识的所缘境中,亲所缘境与疏缘本质之间的直接联系的形式有两种:第一,如属于性境的亲所缘境,它与本质之间就是“挟带”,它完全挟带了疏缘本质的自相,这是挟带义。第二,还有一类的所缘境,也就是现在所要讲的这一类所缘境,它与本质疏缘之间仅有“似带”义,就是说,在亲所缘境中,只有一部分与疏缘本质有相似的地方,并且就这一部分,还只是“似”,而不是真的与本质疏缘的那一部分完全一致。
属于带质境的所缘境,是由疏缘本质直接给与增上的力量,在能缘的见分心自变起的影像相分。此影像相分不称本质的自相(反映不出来),仅是可以用语言概念加以施设的共相,所以王恩洋的释颂中说“心心所“缘”境界时,于本质境起别异解”,就是指依于本质疏缘,由能缘见分心变起自己的亲相分境。此亲相分有别于本质疏缘的自相,表面上看起来与疏缘相似,有相似点,而实质上各自是不一样的(其体相违)。本质疏缘是自相,亲相分只是依本质疏缘而起的名言共相,所以,由上可知,所谓的“带质”,表明这样的所缘境,只能带似于质,非是真的能带其本质。
关于带质境的事例,如我与五蕴、鬼与杌、蛇与绳等等,其中的“我”、“鬼”及“蛇”这些都是属于带质境。如我与蕴,属于带质境的亲所缘境是“我相”或“我执”,属于本质疏缘的是“五蕴”,我们凡夫众生本来自身乃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有的,而这五蕴身是相似相续的,由此才能凸显出凡夫众生的生命的存在,然而我们凡夫众生不了解这个相似相续的五蕴身,于是能缘的心识就依这个相似相续的五蕴,而错误地认为凡夫众生各自都有一个独一不变的东西——“我相”(亲所缘境)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就这“我相”相对于本质疏缘相续的五蕴来讲,就是带质境,“独一不变”带似于“相似相续”,鬼与杌、蛇与绳亦可做如上的解释,说明鬼、蛇是带质境。实际上带质境是独散意识和有漏的第七识的所缘境,都是属于带质境。
“带质通情本”一句,其中的“情”是指能缘见分心,“本”指疏所缘缘本质,这句话意思是说,有所仗质而不能得其自相的所缘境,虽然能所缘同种,但是在性类上、在界系上,它既可以随于能缘见分所属性类、所在的界系,又可随于本质疏缘所属的性类、所在的界系。这就是“通情本”的意思。
A3、小结三类境
综上可知,由整齐划一的规则判摄的三类境,彼此之间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见相别种(非变影缘) 性境(挟带) 得疏缘自相 正解
三类境┤ ┌托质的变影-带质境 不得疏境自相 异解
└见相同种(变影缘)┤ (似带)
└不托质的变影-独影境 正解或邪解
关于奘法师的三类境颂的后一句“性种等随应”,这指的是一些不能用整齐划一的规则来判摄的所缘境,虽然如此,但都超不出这三类境的范围,只不过比前面能用整齐划一的规则来判摄的所缘境较复杂一点罢了,所以在这里暂不讲解,留待以后再讲。
(六)意识的分类
若将意识细分之,大致有如下两大类: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这是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及与前五识相比较而得出来的。其中的独头意识又分为:散位、定中、梦位、乱意四种。
A1、五俱意识
就是指与前五识俱时而起的意识。它有三点作用:第一,能助五识令起,就是说,因为前五识的分别力微劣,要由这一类的意识引导,五识才能起了境的作用。第二,令五识明了取境。因为五识自己不能明了分别所缘境,不能深取所缘境,只有在这一类意识的帮助下,前五识才能于各自的所缘境,明了得其自相,五识与五俱意识相依,才能明白清晰地了解到这所缘境的内容——自相,也就是能“分明证境”。这是涌用名言概念加以施设的。第三,能引后念寻求意识。五俱意识这一念是率尔心,可引导下一念的寻求意识心的生起。这是关于意识五心的问题(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这涉及到意识与前五识如何协调缘境、造善恶业的问题。
A2、独头意识
这就是指不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这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散位、定中、梦中、乱意识。
B1、散位:此类意识,如猿猴一样,一直跳跃不已,无止息之时,这是普通单独生起的散乱意识。追忆往事、构想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的事与理,如此等等,其心念不断地来回翻腾,就是这类意识在起作用。其中的追忆往事,若用唯识的语言来讲,散位意识所追忆的是五尘所落谢下来的影子——法尘,这是因为五识接触五尘以后,必有影像留存于识田中,在后后刹那,意识的见分就把它变成相境,以之作为自己的所缘境。
(2)定中:这是指定中修观所用的意识。此类意识的特点是见分行相明了,能深取所缘,但不能帮助前五识生起,没有助生的作用。
(3)梦中:我们凡夫众生在平常睡觉的时候,虽然前五识停止了活动,但我们的意识还在活动,只不过没有象白天醒着时那么显著罢了,只是若明若暗,不是很清晰。
(4)乱意识:这又分真乱意与似乱意。真乱意是指那些精神病患者的意识。似乱意,如人临终时出现的好与不好的现象,如本人感觉到房间异香,能看见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些都非是真乱意,而是未来所感业报的前兆。
三、释颂文
(一)“三性三量通三境”
A1、意识的性类
此颂在分析意识所具的特点时,为何要先说三性呢?这大概是因…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