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由众生的一念善恶而能造就种种的流转生死之业,众生藉此一念善恶之因,决定了各自的生命的升与沉。这是人们的生命灵魂、价值取向、是升华抑或堕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所以要首先显明意识的性类。善心所与意识相应,意识即成为善的;恶心所与之相应,意识即成为恶性的;唯有无记心所与之相应,意识才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的。总之,意识的性类是具足三性的。
A2、意识的“境、量”
意识所缘的相分境,大致有三种类型,并且在了别的过程中,其正确与否,也各有不同。其情形如下:
B1、性境与现量:如五俱意识所缘的境、及定中独头意识所缘的定果色,这些都是性境,这是属于世俗性境,而非胜义性境,只有根本智亲证的真如、才是胜义性境。很显然,这必然是属于现量,是绝对正确的、无有谬误。因为其世俗性境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能缘心缘此境时,能得其自相。
B2、带质境与比、非量:独散意识缘五尘所落谢下来的影子,即是回忆过去亲身见闻的事与物境,和根据已知的知识性的东西,构设未来的远景。如此等等,这类认识,有的是正确的,即比量,有的是错误的,即非量。
B3、独影境与非量:独散意识毫无根由的胡思乱想的东西,属于独影境,梦中的境界也是独影境。意识对它的认识,可以说完全是错误的,即为非量。
A3、“通”,表明意识缘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没有五尘境五俱意识就无法完成,所以是通,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有。
(二)“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界为有情众生心识活动的舞台,也可以说为活动领域。它是由有情众生的业力所招感的,而业力是由众生心念行为的发动而造就的。又在八个识中,前五识是不遍三界的(眼耳身三二地居),末那与赖耶虽遍三界,但其行相特征是极端的幽隐微细,不易为一般人所了知,唯有到了根本智现前及成佛时,方能有正确无误的了解。而意识就不一样,它是活蹦乱跳的、异常活跃的,在三界九地的领域中,到处都可能有它的出现,因为它的行相如此的粗显,所以就易于了知。总之,因意识心念行为三性的不断变化,由此可以引动三界的轮转,因此可以说三界的显现是取决于人的心念善恶的变化。有归鉴于此,那就不用说,这意识是非常容易了知的,即通过了解意识的善恶,于是就可以比量推度而知众生在三界中是如何升沉轮转的。
(三)“相应心所五十一”
意识有51个心所与之相应,这表明了意识是极为活跃的,这从颂文上直接体现了意识为什么有那么活跃的原因。
心所的特点是恒依心王而起,与心王随时相应,并且臣属于心王,即不能自主,只能跟随心王、辅佐扶持心王、共同造就诸业,并亦有一份与心王共同受报——异熟生。
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心所可与意识相应,所以意识造作善恶业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在八识中,唯此意识才能摄尽一切心所,但不是俱时摄尽,因为善心所与烦恼心所行相相违,是不能一块生起的,特别是烦恼心所中的有些心所,相互之间也是不能一块生起的,如贪与嗔,贪是贪爱所缘的境,嗔是憎恚所缘的境,二者的行相是刚好相反的。除上述情形之外,善心所之间,可以相互间一块生起,因为相互是顺益的、不相违损的。又遍行、别境、不定心所,因不能熏成善恶种子,随于意识的善恶而善恶,所以它们可同时与任何心所一块生起。
(四)“善恶临时别配之”
意识不是长时的与善心所或恶心所相应,即不是永远的为善或为不善,其性类善恶那要看临时的一刹那之念中,是什么样的心所与之分别配合,然后由此心所的性类,才能判明意识性类的善恶。
颂文中的“临时”两个字,表明了有情众生的善恶,完全是在一念之间,因此,人们若能一念回转,心空世界就会显得皎洁晶莹、清凉澄澈。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因此,培养心灵的芳香、心香,应从念头上去培养。又一念之善恶,还有因果的反应,一念为恶堕生死,一念为为善超三界,所以《菜根谭》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克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故此,真正的学佛,应该是通过心念的纯洁来提升自己,以达到生命的升华,而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矫饰。
(五)“性界受三恒转易”
A1、现实世间的一切,真可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能应付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那当然就得需要一个极为灵活、常能现起的心识,然而,在八识中,唯有此意识才能担当此重任,因为意识较之于其它的心识,易于掌握、较为粗显,有反省的能力,并且相对于前五识来讲,能常时现起,几乎很少有间断(除五无心位),其能常现起的原因,从根本上而言,是比前五识所需的助缘更少。其所需的助缘的大致情形如下:
现在,从意识前后相续的三念中,选择tn 这一念来分析,来看一看意识的生起都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
不共有二义:一是亲近 │
意识义,识是根之识,如眼识乃 ●⑤作意 △tn-1 ⑥等无间缘
是眼根所发之识,这就是亲 │ |
近义。一是相顺,就是根有 │ |意识
漏,识亦有漏,根无漏,识 │ 增上缘 ↓tn
亦无漏。这就是相顺义。 ├—————→ △ ←———△←———△疏缘
│ ┌————→| ④亲所缘缘
│ │ |
│ │ ↓意识
│ │ △tn+1
┌——┼—┐
┌—┼┐ ● │
③mana ←┤ ││ ① ├→②ālaya
染净依 │ ││ 种子│ 根本依
不共俱有依根 └—┼┘ │ 共俱有依
└————┘
由上图可以看出,意识是五缘生的(①-⑤),若加上等无间缘,那就是六缘生了(①-⑥)。
A2、也正因为意识需缘较少,故能常时现起,并且是极为灵活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在性、界、受三个方面,经常变动不居,即意识不是永远活动于欲界,亦不是永远是善性的,更不是常有苦受的反应。
B1、意识的三性是在瞬息不断地变化着,如在善心后面,也许随即就有不善心或无记心的生起。在不善心后面,也许随即就有善心或无记心的生起。因此,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其善恶是不固定的。
B2、意识在三界中,也是忽上忽下、不停地转变升沉着,如生存在欲界的有情,生起欲界心固然不成问题,但有时亦会生起上二界心,如在欲界修四禅定、工夫完成,就会有那色界心的生起,若在欲界中修四空定、工夫完成,就会有无色界心的生起。不过,出定以后,仍然是欲界心。九地亦是这样,在下地修上地定,亦会有上地心的生起。
B3、平常大家在口头上常说“身心”、“身心健康”、“摧残身心”等等有关“身心”的言词,它在《成唯识论》中还有其特定的文字定义:第一,是身受,“五识相应名身受,别依身故。”(《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卷三十一,P二七上)五识各别依五色根,此五色根总名身,在色根的导引下,五识都有“受”,这即是身受,对此身受,在经论中形容为我们凡夫众生所遭受到的第一支毒箭。第二,是心受,“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卷三十一,P二七上)意识依意根而起,而意根是心分,所以意识上的受依根而言叫心受,经论中也将此形容为我们凡夫众生所遭受到的第二支毒箭。经论中常说的五受或在三受,都含摄有身心二受。就一般常人而言,只要有身受,必然就会有心受,心受与身受是连带着的,但是,那些真正德行高超、有实证实悟的圣者,虽身处逆境,而内心却始终是处于一片安祥的状态之中,绝不为外界环境所动。
三受与五受,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样的。那与意识相应的五受,是心受,就凡夫众生而言,是在不断地转易变化着的。就受的转易而言,那是由心识所接触到的境界来决定的,因“受”心所的业用,就是将所接触的境界领纳过来,归属于身心(五根与意根),而与识相应。若所领纳的是可爱的境界,那么身心就会俱都适悦,这即是乐受;若所领纳的是不可爱的,这即是苦受;所领纳的是一种悠长深远的欢欣,这即是喜受;所领纳的是愁感的,一种浓浓的惆怅,这即是忧受;功夫高深的修行人,所领纳的是非苦非乐、非忧非喜,这即是舍受,凡夫也有,但是这种情形几乎很少。我们凡夫众生的情绪就是这样,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就我们所处的欲界来讲,其与意识相应的受就是在这样不停地转易变化着。然而上二界的天人,却经常安住于定境中,唯有善心的生起,因此,其性类与受,是没有转易变化的,唯与喜乐舍长时相续,无有苦忧。可是,若就多生历劫而言,虽在上界,其报尽后生他界,其与意识相应的受就必定会有所不同,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受”也是有转易的,因多生之中,肯定会有善恶种子的熏成,于是就会有苦与乐的变动。
A3、提问
试问:意识为何会不同于第七、八识而会有五受的转易呢?因为意识不仅是随现行的助缘生起的,而且,还是以一切境界为所缘。可末那与赖耶就不一样,第七但缘赖耶,第八但随业生,五识唯是身受而非心受。
有人认为,苦乐唯是身受,那么试问,为何苦乐亦与意识相应?因为五俱意识与五识身,同缘现在现前境,难道意识不同五识一块受苦乐吗?其次,色界三禅离喜妙乐地,即唯乐无喜,而此地中唯有意识,没有五识,彼妙乐之受不是与意识相应,又能与哪一个识相应呢?所以,苦乐亦是心受,即意识亦通五受。
(六)“根随信等总相连”
只要有意识的生起,随时就会有各种性类的心所相伴着生起,总有心所与之伴随着生起,因意识心王绝对没有无心所伴随之时,识王…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