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由衆生的一念善惡而能造就種種的流轉生死之業,衆生藉此一念善惡之因,決定了各自的生命的升與沈。這是人們的生命靈魂、價值取向、是升華抑或墮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所以要首先顯明意識的性類。善心所與意識相應,意識即成爲善的;惡心所與之相應,意識即成爲惡性的;唯有無記心所與之相應,意識才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的。總之,意識的性類是具足叁性的。
A2、意識的“境、量”
意識所緣的相分境,大致有叁種類型,並且在了別的過程中,其正確與否,也各有不同。其情形如下:
B1、性境與現量:如五俱意識所緣的境、及定中獨頭意識所緣的定果色,這些都是性境,這是屬于世俗性境,而非勝義性境,只有根本智親證的真如、才是勝義性境。很顯然,這必然是屬于現量,是絕對正確的、無有謬誤。因爲其世俗性境是由真實的種子所生,能緣心緣此境時,能得其自相。
B2、帶質境與比、非量:獨散意識緣五塵所落謝下來的影子,即是回憶過去親身見聞的事與物境,和根據已知的知識性的東西,構設未來的遠景。如此等等,這類認識,有的是正確的,即比量,有的是錯誤的,即非量。
B3、獨影境與非量:獨散意識毫無根由的胡思亂想的東西,屬于獨影境,夢中的境界也是獨影境。意識對它的認識,可以說完全是錯誤的,即爲非量。
A3、“通”,表明意識緣境要受到一定的限製,如沒有五塵境五俱意識就無法完成,所以是通,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有。
(二)“叁界輪時易可知”
叁界爲有情衆生心識活動的舞臺,也可以說爲活動領域。它是由有情衆生的業力所招感的,而業力是由衆生心念行爲的發動而造就的。又在八個識中,前五識是不遍叁界的(眼耳身叁二地居),末那與賴耶雖遍叁界,但其行相特征是極端的幽隱微細,不易爲一般人所了知,唯有到了根本智現前及成佛時,方能有正確無誤的了解。而意識就不一樣,它是活蹦亂跳的、異常活躍的,在叁界九地的領域中,到處都可能有它的出現,因爲它的行相如此的粗顯,所以就易于了知。總之,因意識心念行爲叁性的不斷變化,由此可以引動叁界的輪轉,因此可以說叁界的顯現是取決于人的心念善惡的變化。有歸鑒于此,那就不用說,這意識是非常容易了知的,即通過了解意識的善惡,于是就可以比量推度而知衆生在叁界中是如何升沈輪轉的。
(叁)“相應心所五十一”
意識有51個心所與之相應,這表明了意識是極爲活躍的,這從頌文上直接體現了意識爲什麼有那麼活躍的原因。
心所的特點是恒依心王而起,與心王隨時相應,並且臣屬于心王,即不能自主,只能跟隨心王、輔佐扶持心王、共同造就諸業,並亦有一份與心王共同受報——異熟生。
也正因爲有這麼多的心所可與意識相應,所以意識造作善惡業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在八識中,唯此意識才能攝盡一切心所,但不是俱時攝盡,因爲善心所與煩惱心所行相相違,是不能一塊生起的,特別是煩惱心所中的有些心所,相互之間也是不能一塊生起的,如貪與嗔,貪是貪愛所緣的境,嗔是憎恚所緣的境,二者的行相是剛好相反的。除上述情形之外,善心所之間,可以相互間一塊生起,因爲相互是順益的、不相違損的。又遍行、別境、不定心所,因不能熏成善惡種子,隨于意識的善惡而善惡,所以它們可同時與任何心所一塊生起。
(四)“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不是長時的與善心所或惡心所相應,即不是永遠的爲善或爲不善,其性類善惡那要看臨時的一刹那之念中,是什麼樣的心所與之分別配合,然後由此心所的性類,才能判明意識性類的善惡。
頌文中的“臨時”兩個字,表明了有情衆生的善惡,完全是在一念之間,因此,人們若能一念回轉,心空世界就會顯得皎潔晶瑩、清涼澄澈。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中說“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因此,培養心靈的芳香、心香,應從念頭上去培養。又一念之善惡,還有因果的反應,一念爲惡墮生死,一念爲爲善超叁界,所以《菜根譚》中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克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故此,真正的學佛,應該是通過心念的純潔來提升自己,以達到生命的升華,而不僅僅是對外在行爲的矯飾。
(五)“性界受叁恒轉易”
A1、現實世間的一切,真可說是千頭萬緒,紛繁複雜,要能應付這樣的一個生活環境,那當然就得需要一個極爲靈活、常能現起的心識,然而,在八識中,唯有此意識才能擔當此重任,因爲意識較之于其它的心識,易于掌握、較爲粗顯,有反省的能力,並且相對于前五識來講,能常時現起,幾乎很少有間斷(除五無心位),其能常現起的原因,從根本上而言,是比前五識所需的助緣更少。其所需的助緣的大致情形如下:
現在,從意識前後相續的叁念中,選擇tn 這一念來分析,來看一看意識的生起都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
不共有二義:一是親近 │
意識義,識是根之識,如眼識乃 ●⑤作意 △tn-1 ⑥等無間緣
是眼根所發之識,這就是親 │ |
近義。一是相順,就是根有 │ |意識
漏,識亦有漏,根無漏,識 │ 增上緣 ↓tn
亦無漏。這就是相順義。 ├—————→ △ ←———△←———△疏緣
│ ┌————→| ④親所緣緣
│ │ |
│ │ ↓意識
│ │ △tn+1
┌——┼—┐
┌—┼┐ ● │
③mana ←┤ ││ ① ├→②ālaya
染淨依 │ ││ 種子│ 根本依
不共俱有依根 └—┼┘ │ 共俱有依
└————┘
由上圖可以看出,意識是五緣生的(①-⑤),若加上等無間緣,那就是六緣生了(①-⑥)。
A2、也正因爲意識需緣較少,故能常時現起,並且是極爲靈活的。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性、界、受叁個方面,經常變動不居,即意識不是永遠活動于欲界,亦不是永遠是善性的,更不是常有苦受的反應。
B1、意識的叁性是在瞬息不斷地變化著,如在善心後面,也許隨即就有不善心或無記心的生起。在不善心後面,也許隨即就有善心或無記心的生起。因此,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其善惡是不固定的。
B2、意識在叁界中,也是忽上忽下、不停地轉變升沈著,如生存在欲界的有情,生起欲界心固然不成問題,但有時亦會生起上二界心,如在欲界修四禅定、工夫完成,就會有那色界心的生起,若在欲界中修四空定、工夫完成,就會有無色界心的生起。不過,出定以後,仍然是欲界心。九地亦是這樣,在下地修上地定,亦會有上地心的生起。
B3、平常大家在口頭上常說“身心”、“身心健康”、“摧殘身心”等等有關“身心”的言詞,它在《成唯識論》中還有其特定的文字定義:第一,是身受,“五識相應名身受,別依身故。”(《成唯識論》卷五《大正藏》卷叁十一,P二七上)五識各別依五色根,此五色根總名身,在色根的導引下,五識都有“受”,這即是身受,對此身受,在經論中形容爲我們凡夫衆生所遭受到的第一支毒箭。第二,是心受,“意識相應說名心受,唯依心故。”(《成唯識論》卷五《大正藏》卷叁十一,P二七上)意識依意根而起,而意根是心分,所以意識上的受依根而言叫心受,經論中也將此形容爲我們凡夫衆生所遭受到的第二支毒箭。經論中常說的五受或在叁受,都含攝有身心二受。就一般常人而言,只要有身受,必然就會有心受,心受與身受是連帶著的,但是,那些真正德行高超、有實證實悟的聖者,雖身處逆境,而內心卻始終是處于一片安祥的狀態之中,絕不爲外界環境所動。
叁受與五受,只是開合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樣的。那與意識相應的五受,是心受,就凡夫衆生而言,是在不斷地轉易變化著的。就受的轉易而言,那是由心識所接觸到的境界來決定的,因“受”心所的業用,就是將所接觸的境界領納過來,歸屬于身心(五根與意根),而與識相應。若所領納的是可愛的境界,那麼身心就會俱都適悅,這即是樂受;若所領納的是不可愛的,這即是苦受;所領納的是一種悠長深遠的歡欣,這即是喜受;所領納的是愁感的,一種濃濃的惆怅,這即是憂受;功夫高深的修行人,所領納的是非苦非樂、非憂非喜,這即是舍受,凡夫也有,但是這種情形幾乎很少。我們凡夫衆生的情緒就是這樣,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就我們所處的欲界來講,其與意識相應的受就是在這樣不停地轉易變化著。然而上二界的天人,卻經常安住于定境中,唯有善心的生起,因此,其性類與受,是沒有轉易變化的,唯與喜樂舍長時相續,無有苦憂。可是,若就多生曆劫而言,雖在上界,其報盡後生他界,其與意識相應的受就必定會有所不同,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受”也是有轉易的,因多生之中,肯定會有善惡種子的熏成,于是就會有苦與樂的變動。
A3、提問
試問:意識爲何會不同于第七、八識而會有五受的轉易呢?因爲意識不僅是隨現行的助緣生起的,而且,還是以一切境界爲所緣。可末那與賴耶就不一樣,第七但緣賴耶,第八但隨業生,五識唯是身受而非心受。
有人認爲,苦樂唯是身受,那麼試問,爲何苦樂亦與意識相應?因爲五俱意識與五識身,同緣現在現前境,難道意識不同五識一塊受苦樂嗎?其次,色界叁禅離喜妙樂地,即唯樂無喜,而此地中唯有意識,沒有五識,彼妙樂之受不是與意識相應,又能與哪一個識相應呢?所以,苦樂亦是心受,即意識亦通五受。
(六)“根隨信等總相連”
只要有意識的生起,隨時就會有各種性類的心所相伴著生起,總有心所與之伴隨著生起,因意識心王絕對沒有無心所伴隨之時,識王…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