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行识(β)熏生新种(α“)。就第一对因果来分析,种子α相对于它所生的现行识β来讲,种子α是因,这是四种缘中的一个缘,所以叫因缘;又就第二对因果来看,现行识β相对于熏生的新种来讲,现行识β是因,这也是四种缘中的一个缘,亦可叫因缘。
那么,试问,如何才能叫做种子依呢?那就只有第一对因果、种子α对于所生的现行果识β来讲,种子α就可叫做种子依,因为只有种子α才具有亲生自果的功能,而其它的一切法或现行识,所有的现行法,都不具有亲生自果的功能,所以种子依之依,是针对亲生自果的功能来讲的。故此,对于真正的“种子”来讲,因缘即是种子依,只是名义不同而已,但对于现行法来讲,有的现行法可以是因缘,而不可称作种子依。
A2、等无间缘(②),samanantarapratyayah.
“等”,有体等与用等两个意思。第一,体等,就是指前前念与后念之间,不仅要求是自类的心识,如前念是意识,后念亦应是意识,并且唯只一个。又与心王相应的心所,可以有许多不同类的心所,每一类的心所唯有一个,并且在前后念之间,不必要求是同样的一些心所与心王相应。以上就是体等的含义。每一念的王所合起来就叫做一个识聚,在这里用β代表。第二,用等,这是指前前之念都有引生后后之念的功能、作用。
无间,就是指在前念识聚生起后念自类识聚之间,没有其余的心识插入其中形成间隔。这没有限定时间的长短,如入无心定的圣人,入无心定的前一刹那的心识与出定心那一刹那的心识,不论时间有多长,十年、百年、千年等,这都有“无间”义,都只是前后一念。
βtn-1 βtn ①想心所
… … ▲ ———————→ ▲ … … —→ ②贪心所
│││ │││ ③忄乔心所
①②③ ①④⑤ ④痴心所
⑤慢心所
前一念现行识聚βn-1,即是心王与其相应的心所的总和;后一念现行识聚βn,亦是自类的心王与其相应的心所的总和。所谓等无间缘,就是指前念识聚βn-1是就其自类无间的后念识聚βn来讲,前念识聚开避其现行位,空出位置来,换而言之,这就是说前念具有导引使后念自类心识生起的作用。前念心识能等无间地导引后念识聚生起,这等无间地导引,是四个缘中的一个缘,所以叫等无间缘。
那么,试问,如何才能叫做开导依呢?依,有为主义,有自在的力用,心王就是如此,而心所只是助伴,心所是恒依心王起,与心王相应,系属于心王,因此,从等无间缘来讲,前念识聚中的心王与心所,都可以作为后念识聚的等无间缘。然而,却不能说前念识聚中的心所是后念识聚的开导依,而只能说前念心识是后念识聚或心识的开导依,因为王所一体,以王为主,心识之王才具有开避导引后念心识生起的作用。
A3、所缘缘(③),ālambanapratyayah.
所缘缘中的“所缘”二字,即是指心心所能缘见分所缘虑的对象——相分。又所缘缘中的“缘”字,是指那“所缘”有两点意义:第一,能所缘是相待而立的,有能缘必有所缘,反之,有所缘必有能缘;第二,这个“所缘”,有促使见分能缘生起的作用。所以从这两点来说,所缘是能缘的一个“缘”,所缘即缘,这就是所谓的缘义。合起来就叫所缘缘。不过要注意,有的所缘缘却没有后面的意思,唯有前意,如独影境。
一般说来,相对于能缘见分来讲,所缘缘有两类,第一,亲所缘缘,就是相分,它不离于能缘见分。第二,疏所缘缘,就是本质,是能缘见分的亲所缘相分的本质。有此本质,都会有亲相分的出现。“疏”字,表示见分与本质之间,被相分所隔。也正因为能缘的疏所缘缘,有疏缘本质存在,所以这样的亲所缘缘,其中的“缘”字义,不仅有相待义,而且更有促使能缘见分生起义,由此表明这一类的所缘是有体法,就是有实在的种子存在。此所缘有依托力,能缘可以托之而起。这样的所缘或所缘缘就可立为境界依。然而,基师、沼师两人都说,一般不就所缘缘说境界依,因为所缘相分这个“缘”,相对于其余的三类,因缘、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来讲,其力量很微弱,并且,所缘相分通于内外,而其余的三类缘唯在一个心识内,故不说。
另一种所缘,它与能缘之间,虽有能所相待义,但没有本质疏缘,这样的所缘,唯有“缘”字第一义,虽然亦可叫所缘缘,但不可叫境界依,因为此所缘没有“自主”义,唯依心识能缘而起,能缘心识不依它起,如独影境。
┌——————┐
│ a b │ c
│ │ │ │ │疏
│ ├—→│←┼——————┤所
│ │ │ │ │缘
│ 见 相 │ 缘
│ 分 分 │→亲所缘缘
└——————┘
A4、增上缘(④),adhipatipratyayah.
除其它三缘外,凡是对于某一现行识的生起,有增上助缘的法,都可叫增上缘。所谓“增上”,是指那些起助缘作用的法,对于现行识的生起,有强盛、殊胜的势用,具体地讲有两种方式:一是顺着现行识生长的趋势,使其生起;一是逆着、违于现行识生长的趋势,而引发它生起。总之,都是为了帮助现行识的生起。这样的一些法都可叫做增上缘。
那么,试问,什么叫做俱有依呢?按奘法师所传护法论师的观点,是增上缘的,但不一定是俱有依,因为要作为俱有依,还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决定义,能依法无论在什么情形下生起,都有这个所依帮助、跟随着,这就是决定义。不能存在能依法“有”,而所依在某些时候却没有的情形。如ālaya对于色根,在无色界ālaya是有的,而色根是没有的。第二,有境义,这能依法的所依法,必须要具有摄取境像的作用,如心识与根就有。第三,为主义,这能依法的所依法,要能自主,有自在力,具有能够使其它法生起的作用。如根、心王,非如心所。第四,令所生果取自所缘义,就是这个能依法的所依法,它所帮助生起的能依法,还必须要具有能缘性,能缘虑所缘境。由以上四义,于是才可说这样的所依法叫做能依法的俱有依。如眼根对于眼识、耳根对于耳识,眼根就是眼识的俱有依,耳根就是耳识的俱有依。最后再强调一点:是俱有依的,就一定是增上缘,相反,是增上缘的,则不一定是俱有依。增上缘的范围宽,俱有依的范围窄。
(五)境,artha
关于“境”,这表明每一个心识的生起,必有境界作为它的所缘,能所缘之间是相待而有的,有所缘必有能缘,有能缘必有所缘,从能所相待的角度来讲,能缘心识依彼所缘境而起,又反过来了别这个所缘,这就是王恩洋释颂中所说的“识依彼起,复了别彼”的意思。
识能变现见相分。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能所缘二者都是属于一个心识的内容,故课文中将能缘叫能识,所缘叫所识。有能识必有所识,必有识境。心识有八个。这八个心识所缘的境界可以有很多,不可胜数。然而若依据某一个标准,对这些所缘境做一个总的归类,大致不会超过三类:即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也就是奘传唯识学所说的“三类境”。此在于“辨所缘之分齐,明境界之虚实”。
关于这“三类境”,玄奘法师专门造了一首偈子,叫“三类境颂”,其颂文内容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奘师就是依据能缘的所缘境,在“种子”方面,是否与能缘见分同属于一个种子所生,并附带有所缘境与能缘在性类上和在界系上是否一致,也就是说,在这三个方面,所缘境是否“随”于能缘见分心,由此标准来判明这个所缘境到底是属于三类境中的哪一类。下面就结合着课文粗略地讲解这个颂文的意思。
其中判摄三类境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种子”,这是指在ālayavijn~ānam.中,每一个心识的能所缘,是否各自有其种子摄藏于赖耶识中。这个“种子”,就是指的生起现行法或现行识的生机、功能。就所缘境与能缘是否同种,就可以将三类境分作两个部分,即第一,性境,第二,独影与带质。因为前者是能所缘别种,能所缘各自由自己在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后者能所缘同种,能所缘由同一种子所生起。
┌性境………………别种
三类境┤
└独影、带质………同种
A1、别种的性境:“性境不随心”
“性”字,即表明这样的所缘境是真实不虚的,非是虚幻境,不是由能缘见分的计度分别力所变起的境界,而是有自己的种子,由赖耶识中所藏的自己的种子所生。所以说,这样的所缘境——性境,仅从种子上来说,就与能缘见分心是不一致的,即是不随于能缘见分心。
“何为性境?从实种子生,有实体用(滋养色身),能缘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成唯识论了义灯》一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七八上)
“一者性境,诸真(实的)法体,名为性境,色是真色(业果色或定果色),心是实心(非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上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六二○上)
这样的所缘境——相分性境,它是有其疏缘本质的。前者是亲所缘缘,后者是疏所缘缘。这亲所缘与疏缘之间,有挟带义,就是说,这能缘见分心的所缘境,完全挟带了疏缘自身的全部内容即自相,能缘见分心透过它的亲所缘,所得到的是疏缘的自相,全部内容。这也就是说,能缘见分心透过相分所缘真实地分别了解了疏所缘境,从表面上看,这就象把能缘心投入到这个疏所缘境中,与之冥合,于是,才得到这这样的结果,真实地分别了解了疏所缘的自在,完全没有一点错误,换句话说,这能缘见分心对于疏缘,似乎也是实证无谬,简而言之,即是“心于彼,实证无谬”的意思。这样的亲所缘境,就是性境,是一种现量境,其“分别”,乃是属于自性分别。
“第六…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