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識的活動是超不出這個範圍的。
B1、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都是屬于欲界的衆生,在欲界五趣衆生雖然苦樂果報各各不同,但都是雜居此欲界一地,這是有尋有伺地。
B2、離生喜樂地:修習禅定功夫的人,樂于閑靜無人之處,結跏趺坐,正身正意,調息調心。這其間,要處理好呼氣與吸氣,我們坐禅時念頭把握不住,思想散亂掉舉,不能專一,那就是因爲呼氣與吸氣是散亂的,所以一般修定的,多以修出入息爲入手處,只有在呼吸達到不出不入時,我們心中的欲念才有可能得到解除。覺得呼吸在不來不住時,還是有呼吸,只是已變得非常深細,但毛孔還在呼吸,脈搏還在跳動,只有到了渾身毛孔呼吸靜止時,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于是在一念中,就會發生無比的喜悅,此時就已行入初禅,這是有覺有觀的有尋有伺地。在初禅即有五支功德,五種好的現象出現,即覺、觀、喜、樂、心一境性。
B3、定生喜樂地:于初禅定中,繼續作極爲深細的伺察,專心念持喜安,保持喜樂的能量不放射,這是介于初禅與二禅之間的無尋唯伺地,然後才漸漸厭離覺觀,證入無覺無觀的叁昧念喜,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內心一片祥和,能自呈現內心的慈祥。二禅是無尋無伺地。具足四支功德:內淨、喜、樂、一心。
B4、離喜妙樂地,于二禅厭離粗的喜相,漸漸澄靜其心,渾然入定,不依內外,定心與勝妙之樂同時發起。此樂是遍身之樂,是樂中之極至。此勝妙樂也說明了此時身體內部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的變化,所以才有遍身之樂。這就是叁禅的境界,已行入叁禅。叁禅及以上的諸地,也都是無尋無伺地,具有五支功德。
B5、舍念清淨地,離叁禅樂,不生悔心,一味舍受,恒共相應;其心寂靜無動,平等正直安住,這即是舍清淨。又心不忘失,不動照了,如無波的淨水,湛然而照,萬象皆現,正念分明,寂靜無雜,這即是念清淨。所以叫舍念清淨。此是內心湛然,無苦樂憂喜,身心內外一片,毫無渣垢,其形象氣質,看起來如嬰兒一般。此具四支功德。這就是舍念清淨地。
B6、空無邊處地:ākās”ānantyāyatanam.,修行人得第四禅以後,進一步修習深思色法的過患,于是就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勤加精進,一心念空不舍,其心逐漸就能泯然任運,自住空緣,心識與空相應,這就是空處定。于此定中,唯見虛空,無種種色相。心雖緣無邊虛空,而心無分散。無色系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這就叫空無邊處定。
B7、識無邊處地:vijn~ānantyāyatanam.,修行人得空定以後,又發現空處有種種過患,種種過失,于是又舍空處,而一心系緣現在心識,念念不離,常念于識。長時用功專注,一心緣識,舍空念而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就是說但以識爲所緣境,舍空緣識,達到唯與識相應。又識慮識緣廣闊,無量無邊,所以此定就叫識無邊處定。
B8、無所有處地:ākin~canyāyatanam.,修行人得到識處定後,又發現了識處的種種過患,于是又舍識處而系心無所有處。在此時,心不憂悔,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法,寂然安隱,心念無動搖,此即是證得無所有處定。入此定,怡然寂絕,諸想不起。
B9、非想非非想處地:naivasam.jn~ānāsam.jn~āyatanam.,修行人得到無所有處定以後,又發現了無所有處的過患,于是又舍無所有處而觀于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行到真實的定發出以後,那就能做到不見有無的相貌,其心泯然寂絕,恬然清淨,好似涅磐一樣。此即是得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此中唯有非常微細的想存在。
前面已講了叁界九地,不過在這裏要清楚,界地與心識不是兩個東西,界地的層級是由心識、是由第八識來體現出來的。而心識界地的升沈,乃是由業力所感。
A2、此句文意:
叁界九地是心識活動層級的體現。若配合著前五識來講的話,那麼,試問,這前五識在叁界九地中是否永遠存在著呢?不是的!鼻舌二識唯能活動于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中,即使是眼耳身叁識也只能活動于五趣雜居地及色界的初禅,也就是說在初禅以上前五識都不可能存在,都沒有。在五趣雜居地,有情能完整具足八個心識,若在初禅,卻僅有六個識,在初禅以上,禅定轉深,已無前五識而唯有後叁識:賴耶、末那、意識。
在前五識中,爲何眼耳身叁識能在初禅中活動?那是因爲初禅還有尋伺,那就是說還可以覺觀外境,可以見色聞聲領觸,所以初禅有此叁識。那麼又問,爲何在初禅沒有鼻識舌識呢?因爲此二識所緣的香塵和味塵,是屬于段食的範圍,這僅是欲界衆生用來維持血肉生命的一種方式,而色界初禅的衆生,卻經常是以禅悅爲食,有覺有觀,喜樂喜生,不需要這香味段食,所以初禅無此二識。
(3)“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前五識爲何會有這34個相應心所?遍行心所,故名思義,此類心所遍行于整個八識,理所當然,前五識也應該有此遍行心所。又五識是隨于意識的活動而活動的,因此,當意識于希望境、決定境、曾習境、所觀境生起活動時,前五識就必然會隨之而活動,配合著一塊活動,故前五識也應有別境心所。又當意識作業時,造作種種的善惡業時,前五識也隨之輔助作業——隨轉發業。因此,在作善業時,就必然會有善11心所相應;在作惡業時,也必然會有中隨及大隨煩惱與前五識相應,因中隨遍于一切不善心,大隨遍于一切染心。又前五識的性,由此也可以知道,應是通于叁性的。又前五識,因意識對于所緣境有所執著,前五識隨于意,也必然就會有相應的貪煩惱;意識于所緣境若有憎恨,五識隨意識也會有嗔煩惱與它相應。如怒目傾耳、垂涎耽嗜等等境界,那必然就會有此貪嗔二煩惱相應。而癡,即無明,是一切染汙煩惱的根本、根源、源頭,所以癡煩惱也應該與前五識相應。綜上言之,前五識總攝有這34個相應心所。
又試問,前五識爲何沒有小隨煩惱相應?因爲要有計度分別,其見分行相猛利的心識,才會有小隨煩惱的相應生起,而前五識是任運分別,是自性分別,無計度分別,其見分行相非猛利,所以前五識沒有小隨煩惱與之相應。
又試問,慢疑惡見叁煩惱爲何不與前五識相應生起呢?因爲此叁煩惱要求心識要有“執”,也就是要能起我法二執,並且,又是有計度分別的心識才能有此叁煩惱,然而,依護法論師的唯識觀點,前五識與賴耶識,都是無執識,即不會生起我法二執,並且,都是沒有計度分別的,所以慢疑惡見叁煩惱不與前五識相應生起。
(4)“五識同依淨色根”
A1、釋“根”
根有增長義、出生義,由根這有力的增上緣,才能生起眼識等的了別作用。根有扶根塵和淨色根。扶根塵又叫浮塵根,是指指浮露在外面與外塵交接的部分,並且浮塵根能夠扶持淨色根,因爲有少許淨色根也分布在浮塵根上。這浮塵根,是有見有對的粗色,就是說它可以被肉眼所見,是肉眼的所緣對象之一。
而淨色根,即勝義根,其特點是不爲凡情衆生的肉眼所見。這一清淨色,是佛菩薩天眼所能見的境界,稱淨色,表明不同于一般的粗色,其相極端的微細。有這清淨的色根,前五識才能生起,若淨色根已壞,那麼,雖浮塵根完好而前五識也不可能生起,所以清淨色根,唯有它才是真正發起前五識之根,才真正堪稱爲“根”。
B1、眼根,caks.urindriyam.
根分兩部分:第一,眼之浮塵根,即眼球,它的作用是收攝映照外境。眼球的攝照作用就如一個凸透鏡一樣,其光學圖如下:
________↑—→凸透鏡
實 ↑ │
物 │ │ 2F”
┴———————┼———————┬———
2F F │ F“ ↓ 像
│_________ 倒置
↓
第二,眼之淨色根,視神經網和腦部視覺中心。唯有它才是發起眼識之根。另外,就眼來講,有五個層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天眼屬于色蘊的範圍,後叁眼不是屬于色蘊的範疇。慧眼、法眼爲無漏慧根,而佛眼可以總攝前四眼,即可具足有前四眼的作用。
B2、耳根,s”rotrentriyam.
這也分兩部分:第一,耳之浮塵根,外耳道、鼓膜等,都屬于耳之浮塵根。這是聲波接收器,傳送渠道。第二,耳之淨色根,聽覺神經和腦部聽覺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發起耳識之根。
B3、鼻根,ghrān.endriyam.
這也分兩部分:第一,鼻之浮塵根,鼻腔、嗅膜、嗅腺分泌液等等,都是屬于鼻之浮塵根。第二,鼻之淨色根,嗅覺神經及腦部嗅覺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發起鼻識之根。
B4、舌根,jihvendriyam.
這也分爲兩部分:第一,舌之浮塵根,舌頭、唾液、味蕾(受納器,由此刺激味神經)。這些都是屬于舌之浮塵根。第二,舌之淨色根,周遍于所依的浮塵根處的味覺神經及腦部味覺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發起舌識之根。
B5、身根,kāyendriyam.
這也分爲兩部分:第一,身之浮塵根,四肢百骸,整個身軀,都是屬于身之浮塵根。第二,身之淨色根,遍于所依浮塵根處的觸覺神經,與大腦皮層觸覺中心,這都是淨色根。這才是真正的發起身識之根。
A2、此句文意
前五識的生起,都是依于各自的淨色根而有,依這個不共俱有依而有,如眼識,是依眼之淨色根而有,耳識,是依耳之淨色根而有,余識亦然。所以頌文說“五識同依淨色根”。
(5)“九緣七八好相鄰”
前五識中,每個心識的刹那生起,與意識一樣,需要有四個範…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