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18

  ..续本文上一页心识的活动是超不出这个范围的。

  B1、五趣杂居地: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都是属于欲界的众生,在欲界五趣众生虽然苦乐果报各各不同,但都是杂居此欲界一地,这是有寻有伺地。

  B2、离生喜乐地:修习禅定功夫的人,乐于闲静无人之处,结跏趺坐,正身正意,调息调心。这其间,要处理好呼气与吸气,我们坐禅时念头把握不住,思想散乱掉举,不能专一,那就是因为呼气与吸气是散乱的,所以一般修定的,多以修出入息为入手处,只有在呼吸达到不出不入时,我们心中的欲念才有可能得到解除。觉得呼吸在不来不住时,还是有呼吸,只是已变得非常深细,但毛孔还在呼吸,脉搏还在跳动,只有到了浑身毛孔呼吸静止时,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于是在一念中,就会发生无比的喜悦,此时就已行入初禅,这是有觉有观的有寻有伺地。在初禅即有五支功德,五种好的现象出现,即觉、观、喜、乐、心一境性。

  B3、定生喜乐地:于初禅定中,继续作极为深细的伺察,专心念持喜安,保持喜乐的能量不放射,这是介于初禅与二禅之间的无寻唯伺地,然后才渐渐厌离觉观,证入无觉无观的三昧念喜,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内心一片祥和,能自呈现内心的慈祥。二禅是无寻无伺地。具足四支功德:内净、喜、乐、一心。

  B4、离喜妙乐地,于二禅厌离粗的喜相,渐渐澄静其心,浑然入定,不依内外,定心与胜妙之乐同时发起。此乐是遍身之乐,是乐中之极至。此胜妙乐也说明了此时身体内部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的变化,所以才有遍身之乐。这就是三禅的境界,已行入三禅。三禅及以上的诸地,也都是无寻无伺地,具有五支功德。

  B5、舍念清净地,离三禅乐,不生悔心,一味舍受,恒共相应;其心寂静无动,平等正直安住,这即是舍清净。又心不忘失,不动照了,如无波的净水,湛然而照,万象皆现,正念分明,寂静无杂,这即是念清净。所以叫舍念清净。此是内心湛然,无苦乐忧喜,身心内外一片,毫无渣垢,其形象气质,看起来如婴儿一般。此具四支功德。这就是舍念清净地。

  B6、空无边处地:ākās”ānantyāyatanam.,修行人得第四禅以后,进一步修习深思色法的过患,于是就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其心逐渐就能泯然任运,自住空缘,心识与空相应,这就是空处定。于此定中,唯见虚空,无种种色相。心虽缘无边虚空,而心无分散。无色系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这就叫空无边处定。

  B7、识无边处地:vijn~ānantyāyatanam.,修行人得空定以后,又发现空处有种种过患,种种过失,于是又舍空处,而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常念于识。长时用功专注,一心缘识,舍空念而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就是说但以识为所缘境,舍空缘识,达到唯与识相应。又识虑识缘广阔,无量无边,所以此定就叫识无边处定。

  B8、无所有处地:ākin~canyāyatanam.,修行人得到识处定后,又发现了识处的种种过患,于是又舍识处而系心无所有处。在此时,心不忧悔,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念无动摇,此即是证得无所有处定。入此定,怡然寂绝,诸想不起。

  B9、非想非非想处地:naivasam.jn~ānāsam.jn~āyatanam.,修行人得到无所有处定以后,又发现了无所有处的过患,于是又舍无所有处而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行到真实的定发出以后,那就能做到不见有无的相貌,其心泯然寂绝,恬然清净,好似涅磐一样。此即是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此中唯有非常微细的想存在。

  前面已讲了三界九地,不过在这里要清楚,界地与心识不是两个东西,界地的层级是由心识、是由第八识来体现出来的。而心识界地的升沉,乃是由业力所感。

  A2、此句文意:

  三界九地是心识活动层级的体现。若配合着前五识来讲的话,那么,试问,这前五识在三界九地中是否永远存在着呢?不是的!鼻舌二识唯能活动于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中,即使是眼耳身三识也只能活动于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的初禅,也就是说在初禅以上前五识都不可能存在,都没有。在五趣杂居地,有情能完整具足八个心识,若在初禅,却仅有六个识,在初禅以上,禅定转深,已无前五识而唯有后三识:赖耶、末那、意识。

  在前五识中,为何眼耳身三识能在初禅中活动?那是因为初禅还有寻伺,那就是说还可以觉观外境,可以见色闻声领触,所以初禅有此三识。那么又问,为何在初禅没有鼻识舌识呢?因为此二识所缘的香尘和味尘,是属于段食的范围,这仅是欲界众生用来维持血肉生命的一种方式,而色界初禅的众生,却经常是以禅悦为食,有觉有观,喜乐喜生,不需要这香味段食,所以初禅无此二识。

  (3)“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前五识为何会有这34个相应心所?遍行心所,故名思义,此类心所遍行于整个八识,理所当然,前五识也应该有此遍行心所。又五识是随于意识的活动而活动的,因此,当意识于希望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生起活动时,前五识就必然会随之而活动,配合着一块活动,故前五识也应有别境心所。又当意识作业时,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时,前五识也随之辅助作业——随转发业。因此,在作善业时,就必然会有善11心所相应;在作恶业时,也必然会有中随及大随烦恼与前五识相应,因中随遍于一切不善心,大随遍于一切染心。又前五识的性,由此也可以知道,应是通于三性的。又前五识,因意识对于所缘境有所执著,前五识随于意,也必然就会有相应的贪烦恼;意识于所缘境若有憎恨,五识随意识也会有嗔烦恼与它相应。如怒目倾耳、垂涎耽嗜等等境界,那必然就会有此贪嗔二烦恼相应。而痴,即无明,是一切染污烦恼的根本、根源、源头,所以痴烦恼也应该与前五识相应。综上言之,前五识总摄有这34个相应心所。

  又试问,前五识为何没有小随烦恼相应?因为要有计度分别,其见分行相猛利的心识,才会有小随烦恼的相应生起,而前五识是任运分别,是自性分别,无计度分别,其见分行相非猛利,所以前五识没有小随烦恼与之相应。

  又试问,慢疑恶见三烦恼为何不与前五识相应生起呢?因为此三烦恼要求心识要有“执”,也就是要能起我法二执,并且,又是有计度分别的心识才能有此三烦恼,然而,依护法论师的唯识观点,前五识与赖耶识,都是无执识,即不会生起我法二执,并且,都是没有计度分别的,所以慢疑恶见三烦恼不与前五识相应生起。

  (4)“五识同依净色根”

  A1、释“根”

  根有增长义、出生义,由根这有力的增上缘,才能生起眼识等的了别作用。根有扶根尘和净色根。扶根尘又叫浮尘根,是指指浮露在外面与外尘交接的部分,并且浮尘根能够扶持净色根,因为有少许净色根也分布在浮尘根上。这浮尘根,是有见有对的粗色,就是说它可以被肉眼所见,是肉眼的所缘对象之一。

  而净色根,即胜义根,其特点是不为凡情众生的肉眼所见。这一清净色,是佛菩萨天眼所能见的境界,称净色,表明不同于一般的粗色,其相极端的微细。有这清净的色根,前五识才能生起,若净色根已坏,那么,虽浮尘根完好而前五识也不可能生起,所以清净色根,唯有它才是真正发起前五识之根,才真正堪称为“根”。

  B1、眼根,caks.urindriyam.

  根分两部分:第一,眼之浮尘根,即眼球,它的作用是收摄映照外境。眼球的摄照作用就如一个凸透镜一样,其光学图如下:

     ________↑—→凸透镜

  实 ↑  │

  物 │  │  2F”

     ┴———————┼———————┬———

     2F  F   │  F“   ↓ 像

      │_________  倒置

      ↓  

  第二,眼之净色根,视神经网和脑部视觉中心。唯有它才是发起眼识之根。另外,就眼来讲,有五个层级,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天眼属于色蕴的范围,后三眼不是属于色蕴的范畴。慧眼、法眼为无漏慧根,而佛眼可以总摄前四眼,即可具足有前四眼的作用。

  B2、耳根,s”rotrentriyam.

  这也分两部分:第一,耳之浮尘根,外耳道、鼓膜等,都属于耳之浮尘根。这是声波接收器,传送渠道。第二,耳之净色根,听觉神经和脑部听觉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发起耳识之根。

  B3、鼻根,ghrān.endriyam.

  这也分两部分:第一,鼻之浮尘根,鼻腔、嗅膜、嗅腺分泌液等等,都是属于鼻之浮尘根。第二,鼻之净色根,嗅觉神经及脑部嗅觉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发起鼻识之根。

  B4、舌根,jihvendriyam.

  这也分为两部分:第一,舌之浮尘根,舌头、唾液、味蕾(受纳器,由此刺激味神经)。这些都是属于舌之浮尘根。第二,舌之净色根,周遍于所依的浮尘根处的味觉神经及脑部味觉中心。唯有它才是真正发起舌识之根。

  B5、身根,kāyendriyam.

  这也分为两部分:第一,身之浮尘根,四肢百骸,整个身躯,都是属于身之浮尘根。第二,身之净色根,遍于所依浮尘根处的触觉神经,与大脑皮层触觉中心,这都是净色根。这才是真正的发起身识之根。

  A2、此句文意

  前五识的生起,都是依于各自的净色根而有,依这个不共俱有依而有,如眼识,是依眼之净色根而有,耳识,是依耳之净色根而有,余识亦然。所以颂文说“五识同依净色根”。

  (5)“九缘七八好相邻”

  前五识中,每个心识的刹那生起,与意识一样,需要有四个范…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