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畴的缘的帮助,才能生起。如眼识,一念眼识的生起就需要有九个缘。在这九缘中,相互之间,是很好的邻居,即“好相邻”,因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帮助眼识生起了别作用,而不是相互制约,阻碍眼识的生起。其余耳等四识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从刹那相续的眼识中,选择一念眼识tn这一刹那一分析,来看一看一念眼识的生起具体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其图示如下:
│
⑨○明
⑧○空 眼识
⑦○作意 ▲tn-1 等无间缘
⑥○眼根 |
│ |眼识
│ 增上缘 ↓tn 相分
├—————→ ▲ ←———△←———△疏所缘
意识○④ ┌———→|见分 ⑤亲所缘缘
分别依 │ │ |
│ │ ↓眼识
│ │ ▲tn+1
┌———┼—┐ 每一念的眼识都需要
┌—┼┐ ● │ 有此九缘才能生起。
③末那识←┤ ││ ① ├→②现行赖耶识
染净依 │ ││ 种 │ 根本依
└—┼┘ │
└—————┘
其余耳等四识所需缘虽稍有差异,但其图形与眼识也是一样的。眼识需九个缘,即①-⑨。耳识需八个缘,即①-⑧。又鼻舌身三识需七个缘,即①-⑦,缺“空、明”二缘。
(6)“合三离二观尘世”
A1、观尘世
尘世有内尘和外尘。内尘即是五扶根尘,外尘即是山河大地等。这些都是色法,是前五识的所缘境,因此“尘世”二字也说明前五识的所缘唯是色法尘境,而不是其余的四位法。
五识在意识的资助下,认识外界的事物环境。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透过这个前五识,凭藉着这个前五识,于是人们才能够互相表情达意,交流心中的所思所想,因此,五识在人类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识。
又五识在观了尘世的同时,就必然会领纳苦乐等受,就是说必然会有三受与之相应。其次,还要随于意识的生起而作业,因为前五识有善心所与烦恼心所交替与之相应的现象,因此,如果前五识不能造业,那么,善染心所的相应就没有什么用处,前五识也体现不出善恶的变化。不过这里要清楚,五识虽能造善恶业,但它是随转发业,任运缘境,随于意识而发业,是意识的造业工具,而真正的造业主体,应是意识,或是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
A2、合三离二
前五识能观了尘世,观了外界五尘境,是透过眼根摄取外境来观了的。那么,试问,根在摄取外境的时候,是否有空间距离,有离合现象的存在呢?有!在前五识中,根至境的,根境相合的是鼻舌身三识;根不至境,根境相离的是眼耳二识。其中的境是指疏所缘境,只有此疏缘境与根之间才会有“至与不至”的现象存在。至,识在合中知;不至,识在离中知。
为何不就前五识与疏缘境论离合义呢?因为识不是色法,不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识与境显然就不存在合的问题。再则,识的亲所缘,是相分色境,此与自识不相分离,属于一个识的范畴,识与相分境也不存在离的问题。所以没有大小的前五识与疏缘色法不存在有远近距离的问题。
下面从《俱舍论》中引一段文字来看一看为何五色根有至不至的问题,这一段文字是以对辨推理的形式出现的,很有意思。a为正方,b为反方。
眼耳二根:
a:“眼耳根取非至,谓眼能见远处诸色,眼中药等(滴入眼中的药)则不能观。耳能闻远处声,逼(入)耳根者则不能闻。若眼耳根唯取至境,则修定者,应不修生天眼耳根(得天眼天耳,可做远距离见闻),如鼻根等。”
b:“若能见不至色者,何故不能普见一切远有障等不至诸色?”
a:“如何磁石吸不至铁,非吸一切不至铁耶?执见至境,亦同此难!”
“何故不能普见一切眼药筹(点眼药水所用的小竹棍)等至眼诸色?”
“又如鼻等能至境,然不能取与根俱有(一样的)香等。”
正方总结:“如是,眼根虽见不至,而非一切,耳根亦尔。”
(至不至,与能否见一切色,没有决定的联系。)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大正藏》卷二九,P十下)
鼻舌身三根:
a:“所余鼻等三有色根,与上相违,唯取至境。”
b:“如何知鼻唯取至香?”
a:“由断息时嗅香故。”
b:“云何名至?”
a:“谓无间生。”
b:“云何三根由无间生名取至境?”
a:“即由无间名至境,谓于中间都无片物(有空间距离)。”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大正藏》卷二九,P十一上)
A3、根所取之境的宽狭是否受根的限制
前五识中的眼根与耳根,所映摄的外界色境与声境的影像,可以随外境大小而大小,其大小不受根的限制,不局限于根,既可以映摄与根等量境(声境之等,如琴瑟之音,其声和雅,不大不小),也可以取比根大或小的色境与声境。而鼻舌身三识,唯取与根等量之境。由此也可以说明,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接受外界的信息,主要是来自于眼根与耳根所接收的信息。
(7)“愚者难分识与根”
A1、提出问题
根是色法,即使那非常之胜妙的净色根,它也是色法,而识是心法,识与“根”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是有本质区别的。净色根虽极为清净,扶根尘虽能映摄外尘境像,但是,它们都没有觉知了别的能力,而只有心识才是以觉知为其自性的,才能了别诸尘境。再则,一般人凭肉眼、凭浅薄的智慧,对浮尘根和净色根的组织结构及生理作用都难以知晓,更不用说能分清根与识的区别了。就根与识的区别,甚至连二乘人也分不清楚了别五尘境界的到底是根,抑或是识。就此点,这也是体现凡夫之愚与小乘之愚的一方面。所以就凡愚来讲,就必然会存在与大乘佛法识见说相对应的根见说。
又从东西方文化传统来看,就识与根,大致也会有如下三种观点:第一,唯物论者,一般社会大众都持“根见”说,即没有心识存在,各种神经功能及各种感觉中心即是能认识者。第二,西方的极端唯心主义,以意识为主,识即是根,否认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根境,认为除意识之外,根本就没有根境的存在。这不是根见,也不是识见,是一种显而易知的错误观点。第三,唯识家的“识见”说。此识见既不同于极端的唯心哲学,也不同于唯物的观点,不同于一般常识的看法。识有识种,根有根种,但识种随逐于根种,所以,识依根种子现行而现行,并以疏境之相为缘而起自己的亲相分境,就根与疏境而成就内外十处。
A2、识见与常识之根见对辩(常识家:a,唯识家:b)
a(常识家):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心识无非即是生理感官作用而已,因为现在可以通过电脑、通过精密仪器测知人的脑部各种司管功能的确切位置,能测知所司管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语言思惟、记忆、运动等等的确切位置,于是就认为不存在眼等五识,认为除了浮尘根及净色根之外,如认为除眼球与视觉神经以外,没有别的能见外界事物的东西,没有所谓的前五心识。如果硬说有前五心识的话,那也是身根之用。人的这个物质有机体,由物成身,由身生起识,于是常识者就说,那也是身用,即物质色法之用,即言世间,但有物质色法存在。
就眼睛而言,从生理学、解剖学、尤其是神经学上可以了解到眼珠的构造,就好象一架照像机一样,能摄外境色影,并使之达于视神经网之上,最终传至脑部皮层的视觉中心,于是由视神经网、视觉中心而有红黄方圆等感觉,就是说,感觉事物,认识外境的机能,不是“识”,而是“根”。(这是常识家的看法、一般人的看法。根即是能认识者,没有识的存在。)
b(唯识家)驳斥:第一,眼珠就如一架照像机,这是没有错的。说得简单一点,眼珠就如一个凸透镜,问题是,外物通过眼球在视觉神经网上的投影,是倒置的,而实际上的感觉,外物是正相,这一正一倒,彼此不一致,根见如何成立?第二,信息收摄功能再大,也有局限。色法必然会有大小范围的问题,必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于是就会追寻出这样一个过失,视觉神经网面积小,此网上所现之像,就不超过神经网,然而,实际所见的山河色相,大至无量,对此,根见又如何成立?第三,视觉神经网在眼珠后面,而实际感觉所见到的,不在身内,而是在身外,可净色根视觉神经网上的相,是眼珠内的投影,如此,一在身内,一在身外,根见又如何成立?第四,若是根见的话,那么,能觉的根与所觉的山河等外境,彼此之间就是分离的、隔离的,能觉在内,所觉在外。
A3、唯识家的“识见”
B1、识如何见?
视觉神经网等净色根与浮尘根,都是根。如眼识,这眼识的生起,就“根”而言,是由浮尘根眼珠映摄外境影像,将其投置于净色根即视觉神经网上,由此视觉神经网上之相,就使眼识能得以生起,具体地说,就是眼识依神经网上之相而变起自己的相分。此相分影像即是根上影像,此与外界境色相似,以此来反应外色,与外色相应。因此,眼识所生起的这个感觉相——相分影像,既非是神经网上之根相,亦不是外色相,只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眼识生起了别作用,仅把外界境色的根上相,作为一个疏所缘,因为唯识不许根即是识,也不许识能亲缘外境色。眼识是以根上之外色影像而生起自己的亲相分境,心识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了解外界境色的。因此,识所相对的境,是相分境,是不离于识的,能见与所见同属识的范围,是浑然一体的。识与亲所缘境之间不存在内外的问题。
B2、识见与根见之区别
根见:作为能见的视神经等净色根在身内,而由根隔着一段距离觉照树木等外境,就明显知道所觉之境是外,能所觉彼此是分离的。再则,皆是物质色法,既然是色法,那么就必…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