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疇的緣的幫助,才能生起。如眼識,一念眼識的生起就需要有九個緣。在這九緣中,相互之間,是很好的鄰居,即“好相鄰”,因爲都是爲了同一個目標,幫助眼識生起了別作用,而不是相互製約,阻礙眼識的生起。其余耳等四識也是如此。

  現在,我們從刹那相續的眼識中,選擇一念眼識tn這一刹那一分析,來看一看一念眼識的生起具體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其圖示如下:

  │

  ⑨○明

  ⑧○空   眼識

  ⑦○作意   ▲tn-1 等無間緣

  ⑥○眼根   |

  │   |眼識

  │ 增上緣   ↓tn  相分

  ├—————→ ▲ ←———△←———△疏所緣

  意識○④ ┌———→|見分  ⑤親所緣緣

  分別依 │   │  |

  │   │  ↓眼識

  │   │  ▲tn+1

      ┌———┼—┐   每一念的眼識都需要

     ┌—┼┐  ● │   有此九緣才能生起。

  ③末那識←┤ ││  ① ├→②現行賴耶識  

  染淨依 │ ││  種 │  根本依  

      └—┼┘  │

      └—————┘

  其余耳等四識所需緣雖稍有差異,但其圖形與眼識也是一樣的。眼識需九個緣,即①-⑨。耳識需八個緣,即①-⑧。又鼻舌身叁識需七個緣,即①-⑦,缺“空、明”二緣。

  (6)“合叁離二觀塵世”

  A1、觀塵世

  塵世有內塵和外塵。內塵即是五扶根塵,外塵即是山河大地等。這些都是色法,是前五識的所緣境,因此“塵世”二字也說明前五識的所緣唯是色法塵境,而不是其余的四位法。

  五識在意識的資助下,認識外界的事物環境。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透過這個前五識,憑藉著這個前五識,于是人們才能夠互相表情達意,交流心中的所思所想,因此,五識在人類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識。

  又五識在觀了塵世的同時,就必然會領納苦樂等受,就是說必然會有叁受與之相應。其次,還要隨于意識的生起而作業,因爲前五識有善心所與煩惱心所交替與之相應的現象,因此,如果前五識不能造業,那麼,善染心所的相應就沒有什麼用處,前五識也體現不出善惡的變化。不過這裏要清楚,五識雖能造善惡業,但它是隨轉發業,任運緣境,隨于意識而發業,是意識的造業工具,而真正的造業主體,應是意識,或是與意識相應的思心所。

  A2、合叁離二

  前五識能觀了塵世,觀了外界五塵境,是透過眼根攝取外境來觀了的。那麼,試問,根在攝取外境的時候,是否有空間距離,有離合現象的存在呢?有!在前五識中,根至境的,根境相合的是鼻舌身叁識;根不至境,根境相離的是眼耳二識。其中的境是指疏所緣境,只有此疏緣境與根之間才會有“至與不至”的現象存在。至,識在合中知;不至,識在離中知。

  爲何不就前五識與疏緣境論離合義呢?因爲識不是色法,不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識與境顯然就不存在合的問題。再則,識的親所緣,是相分色境,此與自識不相分離,屬于一個識的範疇,識與相分境也不存在離的問題。所以沒有大小的前五識與疏緣色法不存在有遠近距離的問題。

  下面從《俱舍論》中引一段文字來看一看爲何五色根有至不至的問題,這一段文字是以對辨推理的形式出現的,很有意思。a爲正方,b爲反方。

  眼耳二根:

  a:“眼耳根取非至,謂眼能見遠處諸色,眼中藥等(滴入眼中的藥)則不能觀。耳能聞遠處聲,逼(入)耳根者則不能聞。若眼耳根唯取至境,則修定者,應不修生天眼耳根(得天眼天耳,可做遠距離見聞),如鼻根等。”

  b:“若能見不至色者,何故不能普見一切遠有障等不至諸色?”

  a:“如何磁石吸不至鐵,非吸一切不至鐵耶?執見至境,亦同此難!”

  “何故不能普見一切眼藥籌(點眼藥水所用的小竹棍)等至眼諸色?”

  “又如鼻等能至境,然不能取與根俱有(一樣的)香等。”

  正方總結:“如是,眼根雖見不至,而非一切,耳根亦爾。”

  (至不至,與能否見一切色,沒有決定的聯系。)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大正藏》卷二九,P十下)

  鼻舌身叁根:

  a:“所余鼻等叁有色根,與上相違,唯取至境。”

  b:“如何知鼻唯取至香?”

  a:“由斷息時嗅香故。”

  b:“雲何名至?”

  a:“謂無間生。”

  b:“雲何叁根由無間生名取至境?”

  a:“即由無間名至境,謂于中間都無片物(有空間距離)。”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大正藏》卷二九,P十一上)

  

  A3、根所取之境的寬狹是否受根的限製

  前五識中的眼根與耳根,所映攝的外界色境與聲境的影像,可以隨外境大小而大小,其大小不受根的限製,不局限于根,既可以映攝與根等量境(聲境之等,如琴瑟之音,其聲和雅,不大不小),也可以取比根大或小的色境與聲境。而鼻舌身叁識,唯取與根等量之境。由此也可以說明,人們認識外界環境、接受外界的信息,主要是來自于眼根與耳根所接收的信息。

  (7)“愚者難分識與根”

  A1、提出問題

  根是色法,即使那非常之勝妙的淨色根,它也是色法,而識是心法,識與“根”本應該是不一樣的,是有本質區別的。淨色根雖極爲清淨,扶根塵雖能映攝外塵境像,但是,它們都沒有覺知了別的能力,而只有心識才是以覺知爲其自性的,才能了別諸塵境。再則,一般人憑肉眼、憑淺薄的智慧,對浮塵根和淨色根的組織結構及生理作用都難以知曉,更不用說能分清根與識的區別了。就根與識的區別,甚至連二乘人也分不清楚了別五塵境界的到底是根,抑或是識。就此點,這也是體現凡夫之愚與小乘之愚的一方面。所以就凡愚來講,就必然會存在與大乘佛法識見說相對應的根見說。

  又從東西方文化傳統來看,就識與根,大致也會有如下叁種觀點:第一,唯物論者,一般社會大衆都持“根見”說,即沒有心識存在,各種神經功能及各種感覺中心即是能認識者。第二,西方的極端唯心主義,以意識爲主,識即是根,否認有獨立于意識之外的根境,認爲除意識之外,根本就沒有根境的存在。這不是根見,也不是識見,是一種顯而易知的錯誤觀點。第叁,唯識家的“識見”說。此識見既不同于極端的唯心哲學,也不同于唯物的觀點,不同于一般常識的看法。識有識種,根有根種,但識種隨逐于根種,所以,識依根種子現行而現行,並以疏境之相爲緣而起自己的親相分境,就根與疏境而成就內外十處。

  A2、識見與常識之根見對辯(常識家:a,唯識家:b)

  a(常識家):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看法,心識無非即是生理感官作用而已,因爲現在可以通過電腦、通過精密儀器測知人的腦部各種司管功能的確切位置,能測知所司管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語言思惟、記憶、運動等等的確切位置,于是就認爲不存在眼等五識,認爲除了浮塵根及淨色根之外,如認爲除眼球與視覺神經以外,沒有別的能見外界事物的東西,沒有所謂的前五心識。如果硬說有前五心識的話,那也是身根之用。人的這個物質有機體,由物成身,由身生起識,于是常識者就說,那也是身用,即物質色法之用,即言世間,但有物質色法存在。

  就眼睛而言,從生理學、解剖學、尤其是神經學上可以了解到眼珠的構造,就好象一架照像機一樣,能攝外境色影,並使之達于視神經網之上,最終傳至腦部皮層的視覺中心,于是由視神經網、視覺中心而有紅黃方圓等感覺,就是說,感覺事物,認識外境的機能,不是“識”,而是“根”。(這是常識家的看法、一般人的看法。根即是能認識者,沒有識的存在。)

  b(唯識家)駁斥:第一,眼珠就如一架照像機,這是沒有錯的。說得簡單一點,眼珠就如一個凸透鏡,問題是,外物通過眼球在視覺神經網上的投影,是倒置的,而實際上的感覺,外物是正相,這一正一倒,彼此不一致,根見如何成立?第二,信息收攝功能再大,也有局限。色法必然會有大小範圍的問題,必然要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于是就會追尋出這樣一個過失,視覺神經網面積小,此網上所現之像,就不超過神經網,然而,實際所見的山河色相,大至無量,對此,根見又如何成立?第叁,視覺神經網在眼珠後面,而實際感覺所見到的,不在身內,而是在身外,可淨色根視覺神經網上的相,是眼珠內的投影,如此,一在身內,一在身外,根見又如何成立?第四,若是根見的話,那麼,能覺的根與所覺的山河等外境,彼此之間就是分離的、隔離的,能覺在內,所覺在外。

  A3、唯識家的“識見”

  B1、識如何見?

  視覺神經網等淨色根與浮塵根,都是根。如眼識,這眼識的生起,就“根”而言,是由浮塵根眼珠映攝外境影像,將其投置于淨色根即視覺神經網上,由此視覺神經網上之相,就使眼識能得以生起,具體地說,就是眼識依神經網上之相而變起自己的相分。此相分影像即是根上影像,此與外界境色相似,以此來反應外色,與外色相應。因此,眼識所生起的這個感覺相——相分影像,既非是神經網上之根相,亦不是外色相,只是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

  眼識生起了別作用,僅把外界境色的根上相,作爲一個疏所緣,因爲唯識不許根即是識,也不許識能親緣外境色。眼識是以根上之外色影像而生起自己的親相分境,心識是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來了解外界境色的。因此,識所相對的境,是相分境,是不離于識的,能見與所見同屬識的範圍,是渾然一體的。識與親所緣境之間不存在內外的問題。

  B2、識見與根見之區別

  根見:作爲能見的視神經等淨色根在身內,而由根隔著一段距離覺照樹木等外境,就明顯知道所覺之境是外,能所覺彼此是分離的。再則,皆是物質色法,既然是色法,那麼就必…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