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會存在大小範圍的問題,就必然會有一個極限,有一個局限。
識見:能所緣渾然一體,彼此之間無所謂大小範圍的問題,沒有局限的問題,若說有,那麼,親所緣境相的大小不局限于根之相的大小,不局限于內根的大小範圍,因爲識是超于根與疏境的,非形量之物,不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能卷舒無礙,體量無方,能自在地擴大舒放,直至合符于外境的大小,所以這由眼根而起的眼識,不住于外境,亦不住于內身(相分境非即是根上相),它是隨緣生起的,從感覺上遍住所緣(相分),而實無所住。
因此,根能照疏境,識能緣親境,然根識之別,非世智辨聰者所能了知。精神活動的心識,是卷舒自在無礙的,怎麼可以象物質色法根那樣呢?助生心識的淨色根,雖然是最極微細的淨色,但亦僅具有照境的作用,就是僅有映納外境影像的作用,而沒有知覺的作用,不能了別塵境。然而識就不一樣,它是有情生命體上的精神活動,不但具有知覺的功能,而且亦能了別塵境。
B3、經論中關于“根見”與“識見”之對辯
現在我們所講解的根見與識見兩種觀點,這在1500多年以前的印度,就早已在討論了。在世親菩薩所著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中,關于識見與根見,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辯論文字。
我們在觀看外界事物的顔色形狀等時,這個觀看感覺的機能,是屬于眼睛這個生理器官呢?抑或是屬于心識呢?對此,由《俱舍論》可知,小乘論師世友主張“根見”,而法救論師主張“識見”,其辯論之文如下:
a:(法救)識見:認爲能見到感覺到事物顔色形狀的機能是心識,這是五俱意識幫助引起的前五識。
b:(世友)根見:認爲能見到感覺到事物顔色形狀的機能是根,即眼睛這個生理器官,包括視神經、腦部視覺中心。
a:“若爾,眼根不能決定(緣境),雲何名見?”(色根不是能驅動者,而“見”有能驅動者之意。)
b:“以能明利觀照諸色故,亦名見。”
a:“若眼(根)見者,余識行時,(眼根)亦應名見。”(根恒相續,此見應無間斷。)
b:“非一切,眼皆能現見。”
a:“誰能現見?”
b:“謂同分眼與識,合(識在其中只起任持作用,即增長資益根的俱生清淨大種,使其起殊勝的根用,見種種色)位(根)能見,非余。”
a:“若爾,則應彼能依識見色,非眼。”(根與識合方見,豈不正證明了能見色的是識,而非眼根?)
b:“不爾,眼識定非能見,所以者何?傳說(眼根)不能觀障色故,現見壁等所障諸色則不能觀。若識見者,識無對(無對礙,自在卷舒無礙)故,壁等無礙(眼識),應見障色。于被障色,眼識不生;識即不生,如何當見?”
a:“眼識于彼何故不生?”
b:“許眼(根)見者,眼(根)有對故,于彼障色無見功能。識與所依轉故,可言于彼,眼識不生。”
“許識見者,何緣不起?”
a:“眼(根)豈如身根,境合(至境)方取,而言有對,故不見彼耶!又頗胝迦(sphat.ika)、琉璃、雲母水等所障,雲何得見?是故不由眼(根)有對故,于彼障色,無見功能。”
b:“若爾,所執眼識雲何?”
a:“若于是處,光明無隔,于彼障色,眼識亦生;若于是處,光明有隔,于彼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故不能見。”
“然經說眼能見色者,是見所依,故說能見,如彼經言:意能識法。以過去故(無間滅意),何者能識?謂是意識,意是識依,故說能識。”
“或就所依,說能依業,如世間說床座言聲。又如經言:眼所識色,可愛可樂;然實非此可愛可樂色,是眼(根)所識。又如經說:梵志當知,以眼爲門,唯爲見色,故知眼識依眼門見,亦不應言門即是見。豈容經說,以眼爲見,唯爲(眼根)見色!”
b:“若識能見,誰複了別?見與分別,二用何異?”
a:“以即見色名了色故,譬如少分慧名能見,亦能簡擇,如是,少分識名能見,亦能了別。”
“有余難言,若眼(根)能見,眼(根)是見者,誰是見用?”
b:“此言非難!如共許識是能了別,然無了者了用不同,(根)見亦應爾。”
a:“有余複言:眼識能見,是見所依故,眼亦名能見,如鳴所依故,亦說鍾能鳴。”
b:“若爾,眼根,識所依故(根能發識,根是識之所依),應名能識。”
a:“無如是失!世間同許,眼識是見,由彼生時,說能見色,不言識色。”“毗婆沙中亦作是說:若眼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是故但說眼名能見,不名能識。”“唯識現前,說名能識色。”“譬如說日,名能作晝。”
世親論師,依經部作最後評論:
“經部諸師有作是說:如何(眼識與眼根,一能識,一能見)共聚?揸掣(zhāchè,此處指作用,眼識眼根這種共聚爲能識能見的作用如)虛空。眼色等緣,生于眼識,此等于見,孰爲能所?(根與識)唯法因果(根能發識,根是因,識是果),實無作用(根無能見的作用)。爲順世情,假興言說,眼名能見,識名能了,智者于中,不應封著。如世尊說:方域言詞,不應堅執,世俗名想,不應固求。”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大正藏》卷二十九,P十下-十一上中)
第二章 第八識ālayavijn~ānam.
性界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人的根身、外界的山河大地以及浩瀚的天際宇宙等等,都不是屬于前六識的範疇,而是屬于第八識的範疇,所以,前六識講解了以後,就應該講第八識,以明前五識的疏所緣緣,亦是屬于識的範疇——即第八識的相分境。
一、關于賴耶與異熟的義與名
(一)阿賴耶識的意義
ālayavijn~ānam.,其中的ālaya,譯音爲“阿賴耶”,義譯爲“藏”。此第八識的作用就如倉庫一樣,是貯藏一切染淨有無漏法種子的地方。賴耶識就象是一個巨大的、與宇宙同體的倉庫,它能貯藏種種心識的習氣,一切過去和現在世所造的業習氣的種子都存放于此,我們的學問的積累與增長,才能的形成,都要藉此賴耶識保持習氣種子才能得以成就。在大千世界的芸芸衆生中,有些人的確具有奇妙的本能,但其本能,不是完全靠現世今生學而呈顯,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奇妙的能力,這也是因賴耶識攝藏有多生以來所造就的習氣及業力種子,在今生因緣成熟而顯現出來的。所以,唯識上把賴耶識作爲宇宙人生的總樞紐、總根源,人生宇宙間的種種事物,都是藉此賴耶攝藏習氣才得有的。賴耶識是我們凡情衆, 生一期生命延續的總報體,從心法上真正體現了一期生命現象的存在。
(二)阿賴耶識名稱的特點
ālayavijn~ānam.,在六離合釋中,是持業釋。持是執持,業是業用,即作用。ālaya,這體現了第八識的用,“識”字,這是第八識的體。第八識的體能執持ālaya這個用,于是就從體能持用這一點上來說,“阿賴耶識”立名的特點是持業釋。
又“阿賴耶識”這個名稱還可分析成“同依釋”,ālaya是第八識體之用,而“識”即了別義,亦是第八識體之用,前者是攝藏用,後者是了別用,這兩個用都是依于第八識體的,用能顯體,所以“阿賴耶識”這個名稱的立名特點又是同依釋。
(叁)異熟識之異熟義
異熟識,是賴耶識的另一個異名、另一個不同的稱呼。其中的“異熟”二字,表明這異熟識純粹是由業力所感得的,若就已熟之果與因之間的比較而言,這“異熟”義大致有叁點:第一,變異而熟,異熟果識雖是隨業而感,但是,熟果的體與因的體之間,不是同一的,就是說,熟果是變異其業因而熟的,因滅果生,簡單說來,就是變異而熟,此一層含義說明唯識佛法的因,是有生滅的,不象數論外道的自性因,雖能生萬法,但自身無變化,永遠不會消失。
第二,異類而熟,現行所造業因是有善惡的,而業所感的果卻無善惡可言,是無記性的,這即是異類而熟。
第叁,異時而熟,此分從引業因與滿業因兩個方面來講。異時,又可分爲異刹那之時與異一期生死之世。先從引業因方面來講,這引業因形成之時,即在造作強有勢力的善惡業之時,絕不是引業因感果之時。如果引業因成就之時與異熟果同時,那麼,第八識的界地所屬就會發生混亂,無論是同刹那時,還是同一期生死世,都會發生混亂,總報體並有無窮之過。又從滿業因方面來講,此滿業因成就之時雖然不與所感之果同時,但可以在造就滿業因的那一期生命中感得滿業果。然而引業就不同,造就引業因的那一期生命中,絕不可能感得此總報果異熟識,必須要在未來的一期生命才能感得總報果。所以,業果的成熟之時與業因的成就之時必然是異時的。並且,若細致地說的話,滿業因感果,只要異刹那時同世異世皆可,引業感果則必須是異一期生死之世。
以上就是將業因與其所感之果比較,表明了這“異熟”二字所具有的叁層意思。
二、釋頌
(一)“性爲無覆五遍行”
A1、關于第八識的性類
因賴耶識不是造業識,因此,它沒有善惡的性類,唯是無記性的。其次,賴耶識沒有受到煩惱染汙心所的幹擾蓋覆,既不障于聖道的修習,也不具有使心染汙的作用,所以,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的。
那麼,試問,爲何第八識一定要是無記的呢?這有兩點理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因爲作爲我們凡夫衆生一期生命的果報體的識,絕不可能唯是善性的,如果這生命果報識唯是善性的,那麼現行的種種行爲就不可能有不善性,那會永遠是善性的;反之亦然。因爲造業識的種子性類,易被那善性的賴耶或不善性的賴耶所同化,不如此,賴耶就無法攝…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