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與它性類相反的種子。又若賴耶識真的是善性的或不善性的,那麼我們凡情衆生的生死流轉與生命更新的還滅就無從建立。如《成唯識論》卷二所說:“異熟若是善染者,流轉還滅不得成。”故此,爲了如實體現流轉還滅,那作爲有情的趣生的真異熟果報體的賴耶識,必須要是無記性的才行,只有這種性類才能既可容納善性的種子,又可容納不善性的種子;這賴耶的無記性不會影響到其它心識的種子的性類。
第二,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上來看,無論什麼東西,彼此互相對立的,肯定不能相互共存,更不能彼此作爲依止處,如非常惡臭的東西,用好香來熏它,過後,再嗅,其氣味或許仍舊是臭的,或許已變成香的了,但它絕不會既有臭味,又有香味,這兩種氣味不可能在一件東西上並存,這表明香和臭彼此是不能作爲依止處的。而那性質相反的善與不善也是這樣,善法不可能爲不善法(染法)作所依止,不善法也不可能爲善法作所依止,那必須要是中庸無記性的心識,才能接受善染現行所熏習成的種子,也就是說,第八識必須要是無記性的,才能如《識論》所說“此識是善染依故”。
A2、關于第八識的助伴
第八識有五個遍行心所與它相應,因爲此五種心所是遍行于整個八識的。不過,此遍行中的受心所,是舍受而非其余的受。其中要注意的是,說第八識只有五個遍行心所與之相應,這是從有漏的現行角度來講的,而並不意味著第八識已是純淨之識了,因爲在現行上,雖沒有煩惱心所與之相應,特別是沒有無明與第八識相應,但是,要清楚,一切有漏心識的種子、煩惱的種子、無明的種子,都是貯存于賴耶識中的,所以不以能說賴耶無煩惱相應即是顯明了純淨之識,而仍是有漏的心識。
那麼,試問,爲何第八識的受心所只能是舍受呢?因爲第八識行相深隱微細,不明了,所以阿賴耶識分別順違境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又苦樂受,其領納的行相容易改轉,一會兒領納順境,一會兒領納違境,並且,這也說明其相應的心識的活動也是有間斷的。因爲苦受與樂受是較明顯強烈的感受,唯有粗了別的前六識,才有此強烈的感受,而前六識是有間斷的。然而,第八識是恒時相續的,不可能有間斷。簡單地就一期生死來講,第八識的存在,體現的是有情衆生一期生命的現象,這要是被我們此界的凡夫清楚地了解到有間斷,那就只能說明我們的生命終結了。又更爲深刻地講,賴耶有間斷,這會影響到整個有情界的成立。所以唯有無轉易的舍受才能體現阿賴耶識是沒有間斷的,在一期生命才是恒時相續的。故此,阿賴耶識唯有舍受相應。
那麼,又試問,第八識爲何沒有別境心所與之相應?因爲賴耶識是任運緣于現在之境的,並且是一類相續的,這與別境心所的各別緣境而又變易不定的性質是不一致的,所以第八識沒有別境心所與它相應。
那麼,又試問,爲何第八識沒有四不定心所相應?因爲賴耶識沒有造作,不是造業識,故此它就不會有追悔的惡作與之相應。又賴耶識是一類任運緣現在之境,不緣過未境,而眠心所緣于過去境,所以,這賴耶識也不會有眠心所與之相應。又賴耶識于一切的言詞概念之上,根本就不可能會有淺深粗細的尋伺推度,這只是與意識的尋伺心所的作用,因此尋伺心所也不會與第八識相應。合而言之,不定心所不與第八識相應。
那麼,又試問,爲何賴耶識沒有善心所與煩惱心所相應?因爲這些心所的自體,不是善性的,就是不善性的,而這善惡性必須要由現行造作種種的業才能得以體現出來,可是第八識是但隨業生,不造業,不是造業識,所以無覆無記性的第八識沒有這兩類心所與之相應。
B3、第八識的境量
因爲第八識是無覆的,是任運緣境的,是自性分別,所以賴耶識的所緣境——種子根身器界,唯是屬于性境,于是,由此亦可知道,其量就必定是現量。
(二)“界地隨他業力生”
A1、頌意
頌中的“生”字,表明一期的生命現象是從無而有的,第八識隨引業現起一期命根就叫生,這一期命根朽壞完結,這就是死。
其中的“他”字,是指前六識,因爲前六識是造業識,尤其是第六識,它是真正的造業的主體。有情衆生的種種業,都是在他的主使下,通過前五識的隨轉發業而造作形成的。所以,第八識所生的界地,是隨于前六識所造的善惡來上升下沈的,它可遍通于叁界九地,造善業,可以生欲界之人天及上界地,造惡業的就會墮于欲界的叁惡趣。
由此可知,業力和自己的心識的關系極爲密切,因爲業力即是心識的活動所産生的力量和效果。心是業力的原動力。心造作業,業又回過頭來束縛心。我們凡夫衆生在自身的意識的驅使下,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這所造作的種種業,尤其是共業,由此就會變成具有極大束縛的現實世界,所以有情衆生各自所處的世界及苦樂諸相,雖然皆是唯心所變,幻化無實,但對各各我們這樣的凡情衆生而言,則具有極大的束縛力,在衆生的心目中,都是極端真實的事。
于是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業力對凡夫衆生的心識具有極強的束縛力,又是虛幻不實的,這看似矛盾的觀點,如何融通?說業力虛幻不實,是指業力畢竟是由心識所造,如果所變現的世界是絕對真實的話,那麼,我們凡情衆生就不可能有解脫的那一天,成佛亦不會有,因此,說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真實的,因那是一種共業的束縛力,自界地的衆生所接觸的自地世界當然是真實的,但是一旦我們在此界地的一期生命完結以後,由業力又感生于其他界地,那麼我們又會感覺他界地的世界是真實的,而過去的那一界地的世界又變成虛幻的了。由此可知,世界的真實性,這只是相對的,相對于某一界地的共業束縛力而言的,不可能是絕對的。
A2、第八識與前六識各自在界地中的活動情形有何不同?
第八識與前六識在界地中,其活動情形是有著本質差異的。第八識這個真異熟報體,一旦生于某界地,就必須要待此界地的一期生命結束時,才能離開此界地,才不系屬于此界地。就是說,賴耶識在一期生命中,是不能隨便自由地變換其所居界地的。然而,前六識就不一樣,尤其是意識,可通過修習禅定、修習止觀,那居于欲界五趣雜居地的意識,不但可在欲界五趣中來回跳躍,並且,還可離于欲界而活動于其它的界地,造作其它界地的業。
A3、關于真異熟與異熟生
B1、真異熟
第八識純粹是隨業而生的,所以叫真異熟,它有四個含義:第一,實有,就是說果報識的識體,是凡聖同具、真實而有的。此識雖有染淨的不同分別,但是,就識體而言,無論凡聖,都是具有的。就一個有情來講,從無始以來的凡夫至最終成佛,盡未來際,這第八識的識體都是有的,沒有間斷的。第二,恒相續,第八識從無始之始,總是在相續無間地活動著,沒有刹那的間斷,一直到成佛,盡未來際都是如此。在一期生命中更是如此,它不象轉識那樣,在五無心位就沒有了,就間斷了。第叁,能遍,第八識可遍生于叁界九地、六道四生,沒有那一界趣不可以遍生。第四,無雜,第八識中,雖然攝藏有叁界九地一切染淨諸法的種子,但是,異熟識自身從無始以來至成佛以前,卻永遠守著一個本性——無記性,它不會被染淨種子雜亂而失去自身應有的性類,也不會象意識那樣,可以在各界地中來回遊曆。
B2、異熟生
這是指前六識中隨業而生的部分。它不能造作善惡業,屬于異熟無記性。正因爲它是酬滿業,從真異熟上生起的別報果體,所以才叫異熟生。因爲異熟生不具真異熟的四個含義,前五識不遍于叁界,前六識在五無心位又有間斷,所以異熟生不是真異熟。
前六識有不隨業生和隨業生兩部分。不隨業生的一部分,是造業的心識,而隨業生的部分,即是無記的異熟生,就不能造業。
(叁)“二乘不了因迷執”
頌中的“迷執”二字,總說起來有兩種:第一,增益執,就是把本來沒有的東西認爲是實有的,如屬于遍計執的我法執即是。第二,損減執,就是把本來有的東西認爲是沒有的,如凡夫二乘撥無第八識的存在,就是屬于損減執。
凡夫爲何很難如實確信阿賴耶識的存在呢?因爲凡夫不僅有分別我法執,而且還有俱生的我法執,執障非常之牢固,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少,所以凡夫只能反省把握到前六識的存在,無法了解到深隱幽微的第八識。
那麼,試問,二乘人斷執方面,已斷除了人我執,在悟理方面,已體得我空真如,已證得偏空涅磐,爲何二乘人認爲除了常識上的六識以外,就沒有別的什麼心識了?這說明二乘對全體的心識,還沒有理透。這就是因爲二乘還沒有究竟其執障,還沒有斷除俱生的法我執和所知障,所以二乘人無法理透這賴耶識,認識不了它。故此,在《解深密經》、《楞伽經》中,都有頌偈說:第八識是甚深微細的,凡夫二乘都無法了解,因此之故,佛不爲凡夫二乘作關于第八識的明白開示,只是密意的、較隱晦地附帶一下,這就是因爲恐怕凡夫二乘,不僅不能了解、而且還有可能在這所說的賴耶識上,起種種的分別,將此執爲“我”,執爲永恒不變的“靈魂”主體,因此關于賴耶,不說比說要好。
開悟,就是在大乘佛法中,若能如實地知曉自心,這就是開悟,這就是悟道。心是修學佛法的起點和終點,如實知曉自心,即是真實地了達自心的全貌,這才是佛法中最根本、最緊要的問題。而一般人所知曉的心,只是心的小部分,心的大部分還隱在深處,不易洞察,就象海洋中的冰山,我們所看見的僅是露出來的一小部分而已,要能切實地覺了那隱藏在深處的的全部,那就必須要開悟見道,這是二乘人無法做到的。
(四)“由此能興論主诤”
A1、頌意
第八識不會因爲二乘人程度不夠,不能了解,于是賴耶識就不存在。而事實上,賴耶識是存在的,二乘人理不透大乘佛經,就否認…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