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与它性类相反的种子。又若赖耶识真的是善性的或不善性的,那么我们凡情众生的生死流转与生命更新的还灭就无从建立。如《成唯识论》卷二所说:“异熟若是善染者,流转还灭不得成。”故此,为了如实体现流转还灭,那作为有情的趣生的真异熟果报体的赖耶识,必须要是无记性的才行,只有这种性类才能既可容纳善性的种子,又可容纳不善性的种子;这赖耶的无记性不会影响到其它心识的种子的性类。
第二,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上来看,无论什么东西,彼此互相对立的,肯定不能相互共存,更不能彼此作为依止处,如非常恶臭的东西,用好香来熏它,过后,再嗅,其气味或许仍旧是臭的,或许已变成香的了,但它绝不会既有臭味,又有香味,这两种气味不可能在一件东西上并存,这表明香和臭彼此是不能作为依止处的。而那性质相反的善与不善也是这样,善法不可能为不善法(染法)作所依止,不善法也不可能为善法作所依止,那必须要是中庸无记性的心识,才能接受善染现行所熏习成的种子,也就是说,第八识必须要是无记性的,才能如《识论》所说“此识是善染依故”。
A2、关于第八识的助伴
第八识有五个遍行心所与它相应,因为此五种心所是遍行于整个八识的。不过,此遍行中的受心所,是舍受而非其余的受。其中要注意的是,说第八识只有五个遍行心所与之相应,这是从有漏的现行角度来讲的,而并不意味着第八识已是纯净之识了,因为在现行上,虽没有烦恼心所与之相应,特别是没有无明与第八识相应,但是,要清楚,一切有漏心识的种子、烦恼的种子、无明的种子,都是贮存于赖耶识中的,所以不以能说赖耶无烦恼相应即是显明了纯净之识,而仍是有漏的心识。
那么,试问,为何第八识的受心所只能是舍受呢?因为第八识行相深隐微细,不明了,所以阿赖耶识分别顺违境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又苦乐受,其领纳的行相容易改转,一会儿领纳顺境,一会儿领纳违境,并且,这也说明其相应的心识的活动也是有间断的。因为苦受与乐受是较明显强烈的感受,唯有粗了别的前六识,才有此强烈的感受,而前六识是有间断的。然而,第八识是恒时相续的,不可能有间断。简单地就一期生死来讲,第八识的存在,体现的是有情众生一期生命的现象,这要是被我们此界的凡夫清楚地了解到有间断,那就只能说明我们的生命终结了。又更为深刻地讲,赖耶有间断,这会影响到整个有情界的成立。所以唯有无转易的舍受才能体现阿赖耶识是没有间断的,在一期生命才是恒时相续的。故此,阿赖耶识唯有舍受相应。
那么,又试问,第八识为何没有别境心所与之相应?因为赖耶识是任运缘于现在之境的,并且是一类相续的,这与别境心所的各别缘境而又变易不定的性质是不一致的,所以第八识没有别境心所与它相应。
那么,又试问,为何第八识没有四不定心所相应?因为赖耶识没有造作,不是造业识,故此它就不会有追悔的恶作与之相应。又赖耶识是一类任运缘现在之境,不缘过未境,而眠心所缘于过去境,所以,这赖耶识也不会有眠心所与之相应。又赖耶识于一切的言词概念之上,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浅深粗细的寻伺推度,这只是与意识的寻伺心所的作用,因此寻伺心所也不会与第八识相应。合而言之,不定心所不与第八识相应。
那么,又试问,为何赖耶识没有善心所与烦恼心所相应?因为这些心所的自体,不是善性的,就是不善性的,而这善恶性必须要由现行造作种种的业才能得以体现出来,可是第八识是但随业生,不造业,不是造业识,所以无覆无记性的第八识没有这两类心所与之相应。
B3、第八识的境量
因为第八识是无覆的,是任运缘境的,是自性分别,所以赖耶识的所缘境——种子根身器界,唯是属于性境,于是,由此亦可知道,其量就必定是现量。
(二)“界地随他业力生”
A1、颂意
颂中的“生”字,表明一期的生命现象是从无而有的,第八识随引业现起一期命根就叫生,这一期命根朽坏完结,这就是死。
其中的“他”字,是指前六识,因为前六识是造业识,尤其是第六识,它是真正的造业的主体。有情众生的种种业,都是在他的主使下,通过前五识的随转发业而造作形成的。所以,第八识所生的界地,是随于前六识所造的善恶来上升下沉的,它可遍通于三界九地,造善业,可以生欲界之人天及上界地,造恶业的就会堕于欲界的三恶趣。
由此可知,业力和自己的心识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业力即是心识的活动所产生的力量和效果。心是业力的原动力。心造作业,业又回过头来束缚心。我们凡夫众生在自身的意识的驱使下,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这所造作的种种业,尤其是共业,由此就会变成具有极大束缚的现实世界,所以有情众生各自所处的世界及苦乐诸相,虽然皆是唯心所变,幻化无实,但对各各我们这样的凡情众生而言,则具有极大的束缚力,在众生的心目中,都是极端真实的事。
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业力对凡夫众生的心识具有极强的束缚力,又是虚幻不实的,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如何融通?说业力虚幻不实,是指业力毕竟是由心识所造,如果所变现的世界是绝对真实的话,那么,我们凡情众生就不可能有解脱的那一天,成佛亦不会有,因此,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真实的,因那是一种共业的束缚力,自界地的众生所接触的自地世界当然是真实的,但是一旦我们在此界地的一期生命完结以后,由业力又感生于其他界地,那么我们又会感觉他界地的世界是真实的,而过去的那一界地的世界又变成虚幻的了。由此可知,世界的真实性,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某一界地的共业束缚力而言的,不可能是绝对的。
A2、第八识与前六识各自在界地中的活动情形有何不同?
第八识与前六识在界地中,其活动情形是有着本质差异的。第八识这个真异熟报体,一旦生于某界地,就必须要待此界地的一期生命结束时,才能离开此界地,才不系属于此界地。就是说,赖耶识在一期生命中,是不能随便自由地变换其所居界地的。然而,前六识就不一样,尤其是意识,可通过修习禅定、修习止观,那居于欲界五趣杂居地的意识,不但可在欲界五趣中来回跳跃,并且,还可离于欲界而活动于其它的界地,造作其它界地的业。
A3、关于真异熟与异熟生
B1、真异熟
第八识纯粹是随业而生的,所以叫真异熟,它有四个含义:第一,实有,就是说果报识的识体,是凡圣同具、真实而有的。此识虽有染净的不同分别,但是,就识体而言,无论凡圣,都是具有的。就一个有情来讲,从无始以来的凡夫至最终成佛,尽未来际,这第八识的识体都是有的,没有间断的。第二,恒相续,第八识从无始之始,总是在相续无间地活动着,没有刹那的间断,一直到成佛,尽未来际都是如此。在一期生命中更是如此,它不象转识那样,在五无心位就没有了,就间断了。第三,能遍,第八识可遍生于三界九地、六道四生,没有那一界趣不可以遍生。第四,无杂,第八识中,虽然摄藏有三界九地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但是,异熟识自身从无始以来至成佛以前,却永远守着一个本性——无记性,它不会被染净种子杂乱而失去自身应有的性类,也不会象意识那样,可以在各界地中来回游历。
B2、异熟生
这是指前六识中随业而生的部分。它不能造作善恶业,属于异熟无记性。正因为它是酬满业,从真异熟上生起的别报果体,所以才叫异熟生。因为异熟生不具真异熟的四个含义,前五识不遍于三界,前六识在五无心位又有间断,所以异熟生不是真异熟。
前六识有不随业生和随业生两部分。不随业生的一部分,是造业的心识,而随业生的部分,即是无记的异熟生,就不能造业。
(三)“二乘不了因迷执”
颂中的“迷执”二字,总说起来有两种:第一,增益执,就是把本来没有的东西认为是实有的,如属于遍计执的我法执即是。第二,损减执,就是把本来有的东西认为是没有的,如凡夫二乘拨无第八识的存在,就是属于损减执。
凡夫为何很难如实确信阿赖耶识的存在呢?因为凡夫不仅有分别我法执,而且还有俱生的我法执,执障非常之牢固,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所以凡夫只能反省把握到前六识的存在,无法了解到深隐幽微的第八识。
那么,试问,二乘人断执方面,已断除了人我执,在悟理方面,已体得我空真如,已证得偏空涅磐,为何二乘人认为除了常识上的六识以外,就没有别的什么心识了?这说明二乘对全体的心识,还没有理透。这就是因为二乘还没有究竟其执障,还没有断除俱生的法我执和所知障,所以二乘人无法理透这赖耶识,认识不了它。故此,在《解深密经》、《楞伽经》中,都有颂偈说:第八识是甚深微细的,凡夫二乘都无法了解,因此之故,佛不为凡夫二乘作关于第八识的明白开示,只是密意的、较隐晦地附带一下,这就是因为恐怕凡夫二乘,不仅不能了解、而且还有可能在这所说的赖耶识上,起种种的分别,将此执为“我”,执为永恒不变的“灵魂”主体,因此关于赖耶,不说比说要好。
开悟,就是在大乘佛法中,若能如实地知晓自心,这就是开悟,这就是悟道。心是修学佛法的起点和终点,如实知晓自心,即是真实地了达自心的全貌,这才是佛法中最根本、最紧要的问题。而一般人所知晓的心,只是心的小部分,心的大部分还隐在深处,不易洞察,就象海洋中的冰山,我们所看见的仅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而已,要能切实地觉了那隐藏在深处的的全部,那就必须要开悟见道,这是二乘人无法做到的。
(四)“由此能兴论主诤”
A1、颂意
第八识不会因为二乘人程度不够,不能了解,于是赖耶识就不存在。而事实上,赖耶识是存在的,二乘人理不透大乘佛经,就否认…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