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然会存在大小范围的问题,就必然会有一个极限,有一个局限。

  识见:能所缘浑然一体,彼此之间无所谓大小范围的问题,没有局限的问题,若说有,那么,亲所缘境相的大小不局限于根之相的大小,不局限于内根的大小范围,因为识是超于根与疏境的,非形量之物,不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能卷舒无碍,体量无方,能自在地扩大舒放,直至合符于外境的大小,所以这由眼根而起的眼识,不住于外境,亦不住于内身(相分境非即是根上相),它是随缘生起的,从感觉上遍住所缘(相分),而实无所住。

  因此,根能照疏境,识能缘亲境,然根识之别,非世智辨聪者所能了知。精神活动的心识,是卷舒自在无碍的,怎么可以象物质色法根那样呢?助生心识的净色根,虽然是最极微细的净色,但亦仅具有照境的作用,就是仅有映纳外境影像的作用,而没有知觉的作用,不能了别尘境。然而识就不一样,它是有情生命体上的精神活动,不但具有知觉的功能,而且亦能了别尘境。

  B3、经论中关于“根见”与“识见”之对辩

  现在我们所讲解的根见与识见两种观点,这在1500多年以前的印度,就早已在讨论了。在世亲菩萨所著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关于识见与根见,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文字。

  我们在观看外界事物的颜色形状等时,这个观看感觉的机能,是属于眼睛这个生理器官呢?抑或是属于心识呢?对此,由《俱舍论》可知,小乘论师世友主张“根见”,而法救论师主张“识见”,其辩论之文如下:

  a:(法救)识见:认为能见到感觉到事物颜色形状的机能是心识,这是五俱意识帮助引起的前五识。

  b:(世友)根见:认为能见到感觉到事物颜色形状的机能是根,即眼睛这个生理器官,包括视神经、脑部视觉中心。

  a:“若尔,眼根不能决定(缘境),云何名见?”(色根不是能驱动者,而“见”有能驱动者之意。)

  b:“以能明利观照诸色故,亦名见。”

  a:“若眼(根)见者,余识行时,(眼根)亦应名见。”(根恒相续,此见应无间断。)

  b:“非一切,眼皆能现见。”

  a:“谁能现见?”

  b:“谓同分眼与识,合(识在其中只起任持作用,即增长资益根的俱生清净大种,使其起殊胜的根用,见种种色)位(根)能见,非余。”

  a:“若尔,则应彼能依识见色,非眼。”(根与识合方见,岂不正证明了能见色的是识,而非眼根?)

  b:“不尔,眼识定非能见,所以者何?传说(眼根)不能观障色故,现见壁等所障诸色则不能观。若识见者,识无对(无对碍,自在卷舒无碍)故,壁等无碍(眼识),应见障色。于被障色,眼识不生;识即不生,如何当见?”

  a:“眼识于彼何故不生?”

  b:“许眼(根)见者,眼(根)有对故,于彼障色无见功能。识与所依转故,可言于彼,眼识不生。”

  “许识见者,何缘不起?”

  a:“眼(根)岂如身根,境合(至境)方取,而言有对,故不见彼耶!又颇胝迦(sphat.ika)、琉璃、云母水等所障,云何得见?是故不由眼(根)有对故,于彼障色,无见功能。”

  b:“若尔,所执眼识云何?”

  a:“若于是处,光明无隔,于彼障色,眼识亦生;若于是处,光明有隔,于彼障色,眼识不生。识既不生,故不能见。”

  “然经说眼能见色者,是见所依,故说能见,如彼经言:意能识法。以过去故(无间灭意),何者能识?谓是意识,意是识依,故说能识。”

  “或就所依,说能依业,如世间说床座言声。又如经言:眼所识色,可爱可乐;然实非此可爱可乐色,是眼(根)所识。又如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故知眼识依眼门见,亦不应言门即是见。岂容经说,以眼为见,唯为(眼根)见色!”

  b:“若识能见,谁复了别?见与分别,二用何异?”

  a:“以即见色名了色故,譬如少分慧名能见,亦能简择,如是,少分识名能见,亦能了别。”

  “有余难言,若眼(根)能见,眼(根)是见者,谁是见用?”

  b:“此言非难!如共许识是能了别,然无了者了用不同,(根)见亦应尔。”

  a:“有余复言:眼识能见,是见所依故,眼亦名能见,如鸣所依故,亦说钟能鸣。”

  b:“若尔,眼根,识所依故(根能发识,根是识之所依),应名能识。”

  a:“无如是失!世间同许,眼识是见,由彼生时,说能见色,不言识色。”“毗婆沙中亦作是说:若眼所得,眼识所了,说名所见,是故但说眼名能见,不名能识。”“唯识现前,说名能识色。”“譬如说日,名能作昼。”

  世亲论师,依经部作最后评论:

  “经部诸师有作是说:如何(眼识与眼根,一能识,一能见)共聚?揸掣(zhāchè,此处指作用,眼识眼根这种共聚为能识能见的作用如)虚空。眼色等缘,生于眼识,此等于见,孰为能所?(根与识)唯法因果(根能发识,根是因,识是果),实无作用(根无能见的作用)。为顺世情,假兴言说,眼名能见,识名能了,智者于中,不应封著。如世尊说:方域言词,不应坚执,世俗名想,不应固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大正藏》卷二十九,P十下-十一上中)

  第二章 第八识ālayavijn~ānam.

  性界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人的根身、外界的山河大地以及浩瀚的天际宇宙等等,都不是属于前六识的范畴,而是属于第八识的范畴,所以,前六识讲解了以后,就应该讲第八识,以明前五识的疏所缘缘,亦是属于识的范畴——即第八识的相分境。

  一、关于赖耶与异熟的义与名

  (一)阿赖耶识的意义

  ālayavijn~ānam.,其中的ālaya,译音为“阿赖耶”,义译为“藏”。此第八识的作用就如仓库一样,是贮藏一切染净有无漏法种子的地方。赖耶识就象是一个巨大的、与宇宙同体的仓库,它能贮藏种种心识的习气,一切过去和现在世所造的业习气的种子都存放于此,我们的学问的积累与增长,才能的形成,都要藉此赖耶识保持习气种子才能得以成就。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有些人的确具有奇妙的本能,但其本能,不是完全靠现世今生学而呈显,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奇妙的能力,这也是因赖耶识摄藏有多生以来所造就的习气及业力种子,在今生因缘成熟而显现出来的。所以,唯识上把赖耶识作为宇宙人生的总枢纽、总根源,人生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藉此赖耶摄藏习气才得有的。赖耶识是我们凡情众, 生一期生命延续的总报体,从心法上真正体现了一期生命现象的存在。

  (二)阿赖耶识名称的特点

  ālayavijn~ānam.,在六离合释中,是持业释。持是执持,业是业用,即作用。ālaya,这体现了第八识的用,“识”字,这是第八识的体。第八识的体能执持ālaya这个用,于是就从体能持用这一点上来说,“阿赖耶识”立名的特点是持业释。

  又“阿赖耶识”这个名称还可分析成“同依释”,ālaya是第八识体之用,而“识”即了别义,亦是第八识体之用,前者是摄藏用,后者是了别用,这两个用都是依于第八识体的,用能显体,所以“阿赖耶识”这个名称的立名特点又是同依释。

  (三)异熟识之异熟义

  异熟识,是赖耶识的另一个异名、另一个不同的称呼。其中的“异熟”二字,表明这异熟识纯粹是由业力所感得的,若就已熟之果与因之间的比较而言,这“异熟”义大致有三点:第一,变异而熟,异熟果识虽是随业而感,但是,熟果的体与因的体之间,不是同一的,就是说,熟果是变异其业因而熟的,因灭果生,简单说来,就是变异而熟,此一层含义说明唯识佛法的因,是有生灭的,不象数论外道的自性因,虽能生万法,但自身无变化,永远不会消失。

  第二,异类而熟,现行所造业因是有善恶的,而业所感的果却无善恶可言,是无记性的,这即是异类而熟。

  第三,异时而熟,此分从引业因与满业因两个方面来讲。异时,又可分为异刹那之时与异一期生死之世。先从引业因方面来讲,这引业因形成之时,即在造作强有势力的善恶业之时,绝不是引业因感果之时。如果引业因成就之时与异熟果同时,那么,第八识的界地所属就会发生混乱,无论是同刹那时,还是同一期生死世,都会发生混乱,总报体并有无穷之过。又从满业因方面来讲,此满业因成就之时虽然不与所感之果同时,但可以在造就满业因的那一期生命中感得满业果。然而引业就不同,造就引业因的那一期生命中,绝不可能感得此总报果异熟识,必须要在未来的一期生命才能感得总报果。所以,业果的成熟之时与业因的成就之时必然是异时的。并且,若细致地说的话,满业因感果,只要异刹那时同世异世皆可,引业感果则必须是异一期生死之世。

  以上就是将业因与其所感之果比较,表明了这“异熟”二字所具有的三层意思。

  二、释颂

  (一)“性为无覆五遍行”

  A1、关于第八识的性类

  因赖耶识不是造业识,因此,它没有善恶的性类,唯是无记性的。其次,赖耶识没有受到烦恼染污心所的干扰盖覆,既不障于圣道的修习,也不具有使心染污的作用,所以,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的。

  那么,试问,为何第八识一定要是无记的呢?这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因为作为我们凡夫众生一期生命的果报体的识,绝不可能唯是善性的,如果这生命果报识唯是善性的,那么现行的种种行为就不可能有不善性,那会永远是善性的;反之亦然。因为造业识的种子性类,易被那善性的赖耶或不善性的赖耶所同化,不如此,赖耶就无法摄…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