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第八识的存在,这是一种迷执,所以无著、世亲等诸位论师,就针对此问题(迷执),利用佛说的经典正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借以开示二乘,破除二乘的错误迷执。

  A2、证成赖耶

  这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等唯识典籍中,都有广泛的阐说。在《成唯识论》中,有五教证和十理证两类。五教证就是引用五段大乘经文来给予证明;十理证就是从十方面运用比量推理进行证明。但由于五教证与十理证内容太多,故此,在这里只介绍十理证中的持种证,其文如下:

  “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一,P十五中)

  sūtra,音译素怛览,义译契经,指那些既能契会于众生的根机,又契合于佛法真理的经文。

  佛经上说,染净诸法的种子的积集处,染净诸法的现行生起之处,这就是心。因此,由此持种心,染净诸法的种子才能得以长期保持,也由此持种心,现行的染净诸法才能得以生起,那么,试问,这持种心在八识中是属于哪一个心识呢?若是有覆的转识,有善恶性类的转识,而染种不可能贮存在善心中,善种净种不可贮存在恶心中,二者相违故。又若是有间断的前六识,有间断的持种心就无法摄持种子,种子就会有散失的可能。所以在八识中,持种心只能是第八识。

  (五)“浩浩三藏不可穷”

  A1、三藏

  藏,ālaya的义译,就是仓库的意思。第八阿赖耶识就是贮藏种子的地方,第八识具有摄藏种子的功能。而“三藏”这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ālaya具足三个角色。此处依窥基法师的观点来讲解(相异的观点是西明圆测法师),基系唯识是就第八现行识来说三藏,不论“种子”。

  B1、能藏

  ┌—————┐   如图所示:从赖耶识具有

  │  —┼——→种子  贮藏种子的功能上来讲,这

  │  │  bījam.   赖耶识就是能藏,种子就是

  │  │  所藏。所以就赖耶识与种子

  │  ├——→ālaya  相望而言,赖耶识所充当的

  └—————┘  是能藏的角色。  

  B2、所藏

  ┌———┐  出生  ┌——┐七  如图所示:从第八阿赖耶 

  所│  │————→│  │转  识接受现行转识的熏习来讲, 

  熏│  │←————│  │识  转识是能熏,而赖耶识就是现 

  └—┬—┘  习熏  └——┘  行转识所熏习气的所藏处,所 

  ↓  能熏  以就赖耶与转识相望而言,赖 

  ālaya   耶识又充当习气所藏处的角色。

  B3、执藏

  如图所示:第七识恒时审思缘虑第

  ālaya  末那识  八识的见分,从而生起第七识自内的相

  ↑  manah.  分境。此相分境即是“我相”,因为末

  ┌—┴—┐  ┌————┐ 那有四惑相应,再加上第八识是恒时相

  │  ││  │  ││ 续的,于是第七识就把这个本是恒时刹

  ││ ├┼————┼→│←┤│ 那生灭的第八识当作永远不变化的东西

  │  ││  │  ││ ,当作恒常不变的“我相”,第七识就

  └———┘  └————┘ 是如此审思缘虑第八识。而这个第八识

  相 见  相 见  ,就成为第七识的执著处、执藏处,所

  分 分  分 分  以说,这阿赖耶识在此种关系下又充当

  了执藏的角色。

  A2、颂意

  赖耶识是人生宇宙的总根源,所以它的行相广大,识体遍于法界,不仅如此,此识的所缘也是没有边际的,所以颂中言之为“浩浩”。又“不可穷”是指此识的行相非常之微细,不仅凡夫不可穷,就是二乘人也无法了解,不可穷尽,唯有佛这样的一切智智者才能切实知晓。

  (五)“渊深七浪境为风”

  A1、颂意

  “境”字,总摄尽了帮助识生起的所有助缘。此助缘,就如旷漠中的风,就如海上之风一样,在这股“风”的吹动下,就从浩浩无际、深不可测的渊潭赖耶识中,翻起了七种转识的波浪。“渊深”,不仅说明了赖耶的行相微细幽隐,而且更说明了赖耶识中积集有无量的种子。此颂意有经为证,其文如下: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成唯识论》引于《楞伽经》,此乃是论文所引经文之大义)

  A2、第八识的助缘

  赖耶识虽说是真异熟识,是引业所感之识,但这是就业习气来讲的,是侧重于习气来说的。可是,若就名言习气来讲,就每一刹那来讲,这表现一期生命的赖耶识,每一刹那又是如何生起的呢?现在,我们从刹那相续的赖耶识中,选择tn这一刹那来分析,来看一看赖耶识的生起具体都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助缘。

  │  ālayavijn~ānam.

  │  ┌———┼—————————————┐

  │  │第八识|   │

  ○作意  │tn+1 ▲ 等无间缘  │

  │  │  │   │

  │  │第八识│   │

  │ 增上缘  │ tn ↓ 所缘缘┌——┐  │

  ├—————————┼——→▲←———┤ ●┼→余种  │

  │  │  │←———┼●●┼→根身器界│

  ○末那识  │  │ 亲因缘└┬—┘  │

  │ mana   │第八识↓  ↓  │

  │  │tn+1 ▲   相分     │

  └———┼—————————————┘

  |

  (六)“受熏持种根身器”

  A1、颂意,

  B1、受熏

  颂中的“受熏”二字,表明阿赖耶识是前七转识的受熏处,能接受转识的熏习,也就是说,ālaya是刹那生灭能熏转识的所熏处,接受转识所熏习成的习气,使未来的现行法在生起时有它的亲因缘种。

  “受熏”的意义,这可以从三点来说明。第一,我们的记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种种事或所学的各类知识,都已在当时熏习贮存于八识心田中,在未来一旦遇到某种助缘的击发,那么这过去所成就的习气种就会浮现于脑际,这就是常说的记忆现象。

  第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造作,无论是善业,抑或是恶业,都是刹那生灭的,是不能延续至未来的,只有通过善的行为所转化成的习气,或恶的行为所转化成的习气,才能将现在与未来沟通起来,就是在过去与现在,我们在造作种种业的时候,必然就会有习气熏成贮存于赖耶识中,到未来的某一个时候,一旦等流的习气成熟,于是就可在未来生招感异熟果,形成另一新的生命体。

  第三,三乘圣道也要熏习才能引发无漏,就是通过正闻熏习、熏修那法界等流之法,就是通过听闻世尊所宣说的佛法的真理,研读佛经,学修圣教,因为这佛法真理是佛所宣说的,所以是法界等流正法,我们凡情众生若能听闻,那么即可熏习成就无漏的种子寄居于赖耶识中,因此之故,在习气成熟时,就必然会有无漏的现行。

  以上这三点都离不开熏习,离不开第八识这个受熏处,离不开习气。这就是熏习的大致意义。

  B2、持种

  第八识能摄持世出世间的种子,使种子不致散失。它能作为受熏处,就必能持种,这是八识中的其它心识所不能具有的作用。这赖耶不仅能摄持无始以来的新熏种,而且即使是法尔本有的种子,一样也要由第八识来摄持。正因为如此,第八识才能成为万法所依,成为一切宇宙人生的总根源。所以,佛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磐证得。”

  B3、根身与器界

  根身器,这都是种子功能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宇宙。在赖耶识中根身器都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的,但仍叫根身器,不叫种子。这现行“根身”是正报,器界是依报。第一,根身,有情众生的根身,是由第八识所变生的,并且,又为第八识所执受。赖耶识与根身,在一期生命中,是不相分离的。根身有了赖耶识的执持(受),在寿命未终结时,即便是处于睡眠及闷绝的状态,人的身体色身都还是活鲜鲜的,不会僵死腐朽,可是一旦第八识与根身分离,那么这即标志着有情的一期生命已经结束了。所以根身是内,第八识内变根身。

  五趣四生的有情,都可以从根身上显示出果报的差别。如畜生道的有情,虽然所依的器界相同,然而从根身上来看,它与人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二,器,即器界,具有资助有情众生的生活之用,所以叫器。人的生活环境、山河大地、广大的宇宙,都是第八识所变。第八识不执受器界,不执持器界。山河大地、外界的事物、无垠的宇宙,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所以器是外,故说第八识外变器界。

  关于这根身器,下面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来探讨。试问,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可知道“根身器”是处于识的范畴呢?

  第一,如果具备了“相违识相智”,那么,就能够透过共业的束缚,知晓根身器是属于识的范畴。如人所见的真真实实的江河流水,而在天人看来,却是琉璃,鬼趣众生见之,是秽浊的浓血或火焰,傍生界的有情见之(鱼虾),是其安身立命的水晶宫,是它的整个生活空间。因此,由这“一境应四心”的现象,就说明了“根身器”不是绝对真实的,只相对于共业的束缚来讲是真实的。而业是由心识所造就的,所以,“根身器”是属于识的范畴。

  第二,心识在缘过去境、未来境及梦境等时,其境不是离识实有的,这样的境在心识上有分明的显现,如做梦,在梦中有象真的一样的感觉、经历,醒来以后,才知道那是梦境。象这样的“无所缘识智”一般人都有。但是,就“根身器”这个所缘境而言,凡夫众生是不会把它当作梦境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无法透脱出物质色法的束缚力,而实际上“根身器”的确不是绝对真实的,如果我们一旦具有了“无所缘识智”时,那就能知晓这一点,就能知道根身器是处于识的范畴。

  第三,凡夫的我们,如果所见到的“根身器”的确是绝对真实的…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