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那么,我们应该是不必通过一步步的修证功夫,自然就可具足那“无倒的智慧”,也应不必经过努力即可自然得到解脱,可是,我们真的能自然得到解脱吗?不能!不可能!。
第四,如果“根身器”真的是绝对实有的,那么就会有如下之过失:其一,那早已证得心自在的人,具足有随“自在者智转智”,就是指这样的人能够随己心想、能随心念而转变出外界的种种事物。可是,如果“根身器”是绝对实有的,那么,试问,那怎可以随心想而转变出种种的事物?其二,那得殊胜禅定、修法空观的人,具足有随“观察者智转智”,就是指这样的人随观一境,就能促使众相现前,然而,如果境(根身器)是绝对实有的话,那又怎么能随其观心而转现种种相?其三,具足“无分别智转智”的人,在根本智生起时,一切境相都不会现前,因为根本智亲证的是真如无为法,即诸法性空,非是一切物质色法境,可是,若根身器是绝对实有的,试问,那物质色境根身器又为何不显现于前呢?这以上三点就是执“根身器”为绝对实有的过失。
综上言之,“根身器”的真实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众生的共业束缚而言是真实的,而实际上,它是有虚幻的一面的。
(七)“去后来先作主公”
A1、颂意
有情众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死生生,相续不断,而在这个生死死生的相续交替中,最先来结生的与最后离开色身躯体的心识,就是那由黑白善不善业所感得的总报果——第八真异熟识。下面我们分作三位来讲,即死有位、中有位(《俱舍论》卷十:欲色界有中有,无色界无中有)及生有位。其图示如下:
(最后一刹那)死有(染污非染污)
————————○
前一期本有 tn 中有(染污非染污)
○————————○
tn+1(时间不定) tn+x 后一期之本有(染污非染污)
○————————
(染污)生有tn+x+1 时间不定
(《俱舍论》卷十) (初一刹那)
第一、死有位:对即将进入此位的凡夫众生来看,一般说来都是极度痛苦的,并且,还伴随着闷绝的现象,这时绝没有前六识的存在。凡情众生在此界趣的业务终结之时,第八识就舍离此色身躯体,在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征相,是色身躯体完全变冷、尸体僵硬,这个时刻才是第八识离身之时,在这个时候才可真正说得上凡情众生是处于死位。
第二、在“中有”位:凡情众生在一期生命完结之时,第八识就舍离此趣而处于未投胎前的“中有”,即“中阴身”,它是由微细物质色法所形成的“化生身”,其外形相似于生前之肉身,六根齐全,行动没有阻碍,可以通行无碍。此“中阴身”,在最初的49天中,每7天一生死,要经过七番生死,待业缘成熟之时就可投生,形成新的一期生命(《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这中阴身大致有如下特点:其一、具有全部感官功能。其二、自行化生,全部肢体同时形成。其三、极微细身,不被金刚所坏。其四、除母胎外,不被物体所碍。其五、凭藉业缘的力量,中阴身能刹那到达要到的地方,就是佛也不能阻止。又在“中有”时,有前六识的生起。正因为有此前六识,所以处于中阴位的有情才能具备有特殊的神变能力,有异于一般常人的能力,而且,这前六识还可生起即将投生界趣的场景,这是由业力所感生的。
第三、在生有位:在即将投生之时,也由“中阴身”中所起的意识,对投胎的对象生起贪爱和嗔恚,以促使第八识结生,执受那生命形成的最初色法羯罗蓝(父精母血)kalalan,义译杂秽,执此色法而住于母胎。在住胎之时,虽然在中阴身时所起的意识即灭,但还有那结生相续的赖耶识、末那识和受精卵等现行法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生命的初因在胎中逐渐生长,直至六根完具而成人形,到出胎时,随其不同的情形,六识才会有生起的可能。
A2、关于死有命终暖触的变化
人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身体上的暖触是如何变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随于人在生前所造善恶业的分量程度的不同,暖触在身体上的变化路线也就不同,如若在生前基本上是行善的,没有极大的根本性的恶业,那么,他在临命终时,暖触的变化就是先从脚板至心口,依次逐渐僵冷,但是,如果生前所造的恶业的分量很大,很严重,甚至是根本性的恶业,那么,这样的人在临命终时,身体上暖触的变化就是先从头脑至心口。以上这两种情形最后都是到心口,一旦到心口时,全身都已彻底冷透了,此当下即是第八识离开身体之时,它表明人已真正处于死位。这是从暖触在身体上的变化方向来说明此人生前的善恶。
第二种说法是:“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顶圣”,是指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唯有头顶才有暖触,此一征相显示了此临终之人在未来世可成为圣者。“眼生天”,如果临终时唯有眼部位有暖触,那么,由此一征相就可推知此人下一生可成为天人,生于天界。“人心离”,若临命终时唯有心窝子有暖气存在,那么,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未来生将会投生于人间,重新做人。“饿鬼腹离”,若生命结束之时唯有腹部有暖触存在,那么,由此征相即可知道此人未来生将会堕变为饿鬼。“旁生膝盖离”,若临命终时,此人唯有膝盖处有暖气存在,别的地方都全已冷僵,那么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来生将会投生于畜生道。“地狱脚板出”,若临命终人,唯有脚板有暖触存在,那么,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来生就会堕入地狱。这是从暖触最后离身之部位来判知有情众生未来所感之界趣。
A3、释疑难
就奘法师所做的“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一句颂文,对于那些不了解其本意的人,及对于不信奉唯识佛法的人,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或错误认识,即认为此颂文那是在指出ālaya识是不变的灵魂,是常一不变独立自存的我。而实际上这一句颂文的意图在于表明这样的两层意思:第一,这ālaya识是总报真异熟果,它的界地所属,能真正体现出有情的生命价值的优劣。第二,ālaya识,在即将离去色身的最后——死有,还在摄持色身;在来先之最初受生时——生有,也由它来摄持最初的色身生命体——受精卵。以上这才是“作主公”的本意。
所以,“作主公”,不是在承认ālaya识不是刹那生灭法,也不是在指出ālaya识有唯一存在之时。ālaya识在死有、中有与生有都是有其它的现行法与之并存的。在死有,有末那识、最后仍有体温的部位的色身,及其它的现行法与之并存。在中有,有末那识、前六识及中阴身等现行法与ālaya识并存。在生有时,有末那识与受精卵等现行法与ālaya识并存。
第三章 第七识 saptanvijn~ānam.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我们大家同处的山河大地,同闻的音声、同嗅的香味,虽然同是一件事与物,但在我们内心的感觉上,却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彼此之间仅是相似而非全同。还有,从每个人的心理上讲,人的心理历程即是各人的生命经验,不身居其中,就不可能尽知其底蕴,如就人流泪与发笑这两件事来看,极痛苦能流泪,狂欢时也能流泪,乐极之时固然可以发笑,但人在沉痛时也有可能发笑,就这两件事,若只看泪痕与笑容,就决不可能透视其一个人的幽深的心绪。总而言之,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相隔别的内心世界,彼此之间虽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却是各自独立的,就凡夫来讲,自他之间,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透过摄影像而缘的方式来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沟通。那么,在此就可提出一个问题,就心识上来讲,这造成自他的隔别、物我的隔别的心识是谁呢?唯识认为,它就是末那识,正因为有此末那识,所以我们才会有带有个体色彩的心灵世界,才有种种不同特色的人格的表现。
又从佛法上讲,凡夫的我们,在生死流转的长梦中,曾经屡屡投生在不同的世界里,变成不同形态的众生,那么,试问,这究竟又是哪一个心识的力量,才使得我们长期恒时相续地流转下去呢?在八识中,前六识常有间断,赖耶识是流转的心识,不是造成生死流转之因,所以在八识中唯剩下这个第七识,唯有末那识这个执我之识,才是生死流转因。末那识紧紧抓住第八识不放,把它作为永恒不变的我,这是我执之根本,从而,才会有生死轮回的长期流转,也就是说,唯有这个末那识,才是生死的根本心识。
一、关于末那之义与名
(一)末那之意义
梵文manah.,译音“末那”,义译“意”,即为“思量”。此识的分别特点有别于其余的心识。第七识非常微细,不易觉察,唯有那具有高深定慧的修行人,才能经验出第七识的存在,因此,要切断执我之根,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二)末那识名称之特点
“末那识”这个名称,在六离合释中,是持业释。其中的“识”即识体,“末那”即是识体之用,识体能持“思量”这个用,所以,“末那识”名是持业释。另外,要注意,“末那”为意,那是指染污意,klis.t.amanah.,而不是指的《摄论》中所说的“无间灭意”,实际上这“无间灭意”,指的是意识的等无间缘,前念心识,因此,第七识、染污意、末那识,这都是同一个心识上的不同异名。
二、释颂
(一)“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A1、第七识的性类
此第七识不是造业识,它只一味地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不分别色等境界,也不对他人造成善恶的损益,不存在善与不…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