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那麼,我們應該是不必通過一步步的修證功夫,自然就可具足那“無倒的智慧”,也應不必經過努力即可自然得到解脫,可是,我們真的能自然得到解脫嗎?不能!不可能!。
第四,如果“根身器”真的是絕對實有的,那麼就會有如下之過失:其一,那早已證得心自在的人,具足有隨“自在者智轉智”,就是指這樣的人能夠隨己心想、能隨心念而轉變出外界的種種事物。可是,如果“根身器”是絕對實有的,那麼,試問,那怎可以隨心想而轉變出種種的事物?其二,那得殊勝禅定、修法空觀的人,具足有隨“觀察者智轉智”,就是指這樣的人隨觀一境,就能促使衆相現前,然而,如果境(根身器)是絕對實有的話,那又怎麼能隨其觀心而轉現種種相?其叁,具足“無分別智轉智”的人,在根本智生起時,一切境相都不會現前,因爲根本智親證的是真如無爲法,即諸法性空,非是一切物質色法境,可是,若根身器是絕對實有的,試問,那物質色境根身器又爲何不顯現于前呢?這以上叁點就是執“根身器”爲絕對實有的過失。
綜上言之,“根身器”的真實是相對的,只是相對于衆生的共業束縛而言是真實的,而實際上,它是有虛幻的一面的。
(七)“去後來先作主公”
A1、頌意
有情衆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死生生,相續不斷,而在這個生死死生的相續交替中,最先來結生的與最後離開色身軀體的心識,就是那由黑白善不善業所感得的總報果——第八真異熟識。下面我們分作叁位來講,即死有位、中有位(《俱舍論》卷十:欲色界有中有,無色界無中有)及生有位。其圖示如下:
(最後一刹那)死有(染汙非染汙)
————————○
前一期本有 tn 中有(染汙非染汙)
○————————○
tn+1(時間不定) tn+x 後一期之本有(染汙非染汙)
○————————
(染汙)生有tn+x+1 時間不定
(《俱舍論》卷十) (初一刹那)
第一、死有位:對即將進入此位的凡夫衆生來看,一般說來都是極度痛苦的,並且,還伴隨著悶絕的現象,這時絕沒有前六識的存在。凡情衆生在此界趣的業務終結之時,第八識就舍離此色身軀體,在色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征相,是色身軀體完全變冷、屍體僵硬,這個時刻才是第八識離身之時,在這個時候才可真正說得上凡情衆生是處于死位。
第二、在“中有”位:凡情衆生在一期生命完結之時,第八識就舍離此趣而處于未投胎前的“中有”,即“中陰身”,它是由微細物質色法所形成的“化生身”,其外形相似于生前之肉身,六根齊全,行動沒有阻礙,可以通行無礙。此“中陰身”,在最初的49天中,每7天一生死,要經過七番生死,待業緣成熟之時就可投生,形成新的一期生命(《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這中陰身大致有如下特點:其一、具有全部感官功能。其二、自行化生,全部肢體同時形成。其叁、極微細身,不被金剛所壞。其四、除母胎外,不被物體所礙。其五、憑藉業緣的力量,中陰身能刹那到達要到的地方,就是佛也不能阻止。又在“中有”時,有前六識的生起。正因爲有此前六識,所以處于中陰位的有情才能具備有特殊的神變能力,有異于一般常人的能力,而且,這前六識還可生起即將投生界趣的場景,這是由業力所感生的。
第叁、在生有位:在即將投生之時,也由“中陰身”中所起的意識,對投胎的對象生起貪愛和嗔恚,以促使第八識結生,執受那生命形成的最初色法羯羅藍(父精母血)kalalan,義譯雜穢,執此色法而住于母胎。在住胎之時,雖然在中陰身時所起的意識即滅,但還有那結生相續的賴耶識、末那識和受精卵等現行法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生命的初因在胎中逐漸生長,直至六根完具而成人形,到出胎時,隨其不同的情形,六識才會有生起的可能。
A2、關于死有命終暖觸的變化
人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身體上的暖觸是如何變化的呢?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隨于人在生前所造善惡業的分量程度的不同,暖觸在身體上的變化路線也就不同,如若在生前基本上是行善的,沒有極大的根本性的惡業,那麼,他在臨命終時,暖觸的變化就是先從腳板至心口,依次逐漸僵冷,但是,如果生前所造的惡業的分量很大,很嚴重,甚至是根本性的惡業,那麼,這樣的人在臨命終時,身體上暖觸的變化就是先從頭腦至心口。以上這兩種情形最後都是到心口,一旦到心口時,全身都已徹底冷透了,此當下即是第八識離開身體之時,它表明人已真正處于死位。這是從暖觸在身體上的變化方向來說明此人生前的善惡。
第二種說法是:“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頂聖”,是指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唯有頭頂才有暖觸,此一征相顯示了此臨終之人在未來世可成爲聖者。“眼生天”,如果臨終時唯有眼部位有暖觸,那麼,由此一征相就可推知此人下一生可成爲天人,生于天界。“人心離”,若臨命終時唯有心窩子有暖氣存在,那麼,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未來生將會投生于人間,重新做人。“餓鬼腹離”,若生命結束之時唯有腹部有暖觸存在,那麼,由此征相即可知道此人未來生將會墮變爲餓鬼。“旁生膝蓋離”,若臨命終時,此人唯有膝蓋處有暖氣存在,別的地方都全已冷僵,那麼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來生將會投生于畜生道。“地獄腳板出”,若臨命終人,唯有腳板有暖觸存在,那麼,由此征相即可推知此人來生就會墮入地獄。這是從暖觸最後離身之部位來判知有情衆生未來所感之界趣。
A3、釋疑難
就奘法師所做的“去後來先作主公”這一句頌文,對于那些不了解其本意的人,及對于不信奉唯識佛法的人,就很容易産生這樣的誤解或錯誤認識,即認爲此頌文那是在指出ālaya識是不變的靈魂,是常一不變獨立自存的我。而實際上這一句頌文的意圖在于表明這樣的兩層意思:第一,這ālaya識是總報真異熟果,它的界地所屬,能真正體現出有情的生命價值的優劣。第二,ālaya識,在即將離去色身的最後——死有,還在攝持色身;在來先之最初受生時——生有,也由它來攝持最初的色身生命體——受精卵。以上這才是“作主公”的本意。
所以,“作主公”,不是在承認ālaya識不是刹那生滅法,也不是在指出ālaya識有唯一存在之時。ālaya識在死有、中有與生有都是有其它的現行法與之並存的。在死有,有末那識、最後仍有體溫的部位的色身,及其它的現行法與之並存。在中有,有末那識、前六識及中陰身等現行法與ālaya識並存。在生有時,有末那識與受精卵等現行法與ālaya識並存。
第叁章 第七識 saptanvijn~ānam.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我們大家同處的山河大地,同聞的音聲、同嗅的香味,雖然同是一件事與物,但在我們內心的感覺上,卻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彼此之間僅是相似而非全同。還有,從每個人的心理上講,人的心理曆程即是各人的生命經驗,不身居其中,就不可能盡知其底蘊,如就人流淚與發笑這兩件事來看,極痛苦能流淚,狂歡時也能流淚,樂極之時固然可以發笑,但人在沈痛時也有可能發笑,就這兩件事,若只看淚痕與笑容,就決不可能透視其一個人的幽深的心緒。總而言之,以上這些現象都表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相隔別的內心世界,彼此之間雖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卻是各自獨立的,就凡夫來講,自他之間,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透過攝影像而緣的方式來達到相互之間的了解、溝通。那麼,在此就可提出一個問題,就心識上來講,這造成自他的隔別、物我的隔別的心識是誰呢?唯識認爲,它就是末那識,正因爲有此末那識,所以我們才會有帶有個體色彩的心靈世界,才有種種不同特色的人格的表現。
又從佛法上講,凡夫的我們,在生死流轉的長夢中,曾經屢屢投生在不同的世界裏,變成不同形態的衆生,那麼,試問,這究竟又是哪一個心識的力量,才使得我們長期恒時相續地流轉下去呢?在八識中,前六識常有間斷,賴耶識是流轉的心識,不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所以在八識中唯剩下這個第七識,唯有末那識這個執我之識,才是生死流轉因。末那識緊緊抓住第八識不放,把它作爲永恒不變的我,這是我執之根本,從而,才會有生死輪回的長期流轉,也就是說,唯有這個末那識,才是生死的根本心識。
一、關于末那之義與名
(一)末那之意義
梵文manah.,譯音“末那”,義譯“意”,即爲“思量”。此識的分別特點有別于其余的心識。第七識非常微細,不易覺察,唯有那具有高深定慧的修行人,才能經驗出第七識的存在,因此,要切斷執我之根,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二)末那識名稱之特點
“末那識”這個名稱,在六離合釋中,是持業釋。其中的“識”即識體,“末那”即是識體之用,識體能持“思量”這個用,所以,“末那識”名是持業釋。另外,要注意,“末那”爲意,那是指染汙意,klis.t.amanah.,而不是指的《攝論》中所說的“無間滅意”,實際上這“無間滅意”,指的是意識的等無間緣,前念心識,因此,第七識、染汙意、末那識,這都是同一個心識上的不同異名。
二、釋頌
(一)“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
A1、第七識的性類
此第七識不是造業識,它只一味地執第八識見分爲我,不分別色等境界,也不對他人造成善惡的損益,不存在善與不…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