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24

  ..續本文上一頁善的分別,這即是無記性的特點。可是,因爲末那識刹那刹那執我的關系,不能正確地了解賴耶識,于是,由這染汙的我執那就會影響到前六識,這染汙我執能覆蔽自心,使自己的心不明淨,也就是說,雖然第七識是無記性的,但它是有覆性的無記,所以,有漏的末那識的性類,嚴格說來就應該是有覆性無記性的。

  A2、境

  B1、通情本

  這是逆著分析第七識的相分境産生的原因。第七識的相分境,是帶質境,這是第七識于第八識上所變影而起的我相。所以,這相分境的特點是,既通于第七識見分情,又通于第八根本識之見分本,也就是說,第七識的相分境是由第七識的見分和第八識的見分這兩個因素而有的。所以,在唯識叁字經中有“中間相,兩頭生”之語,其文意圖示如下:

   ālayavijn~ānam.    manah.

   根本識    第七識

   ↑    ↑

   ┌——┴——┐   ┌——┴——┐

   │  │b│   │  b”│ │

   │ │ ├—┼———————————┼→│←┤a│

   │  │ │   │  │ │

   └—————┘   └—————┘

   相 見    相 見 

   分 分    分 分 

   本(疏緣)   情(親緣)

  b”,這是一種我相境,是我們凡情衆生的生死流轉的根本。

  在這裏,又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這個相分境既然由兩方面的見分而有,那麼,試問,第七相分境爲何不叫帶情境呢?的確不可!因爲此相分境爲見分情所變,是由第七見分情才使得相分帶起第八識見分之質,所帶之質只是具有與第八識見分相似的一些特點而已,而這相分境顯示的是情帶質,而不是質帶情,所以,第七識的相分境,只能叫帶質境,而不能叫帶情境。

  B2、通說“帶質”

  C1、真帶質:凡是現行心識以其它現行心識作爲疏緣,依此變影而緣的情形,就是心緣心的情形,都叫做真帶質。就整個八識來看,賴耶識不能緣其它的現行識,前五識也不是以現行心識作爲疏緣,只有以外界的色法疏緣而變影緣之,因此,在八識中就唯有第六識與第七識才可以現行心識作爲疏緣而變影緣之,就是說,唯有這兩個現行心識才有真帶質的問題。二者不同的是:第六識心緣心,不是凡聖關的根本所在,並且還必然會伴隨著有語言概念思維的滲入,它不僅緣心,還可緣色;但是,第七識就不一樣,第七識唯以第八現行識作爲疏緣而變影緣之,不緣別的什麼法,並且,它還是凡情衆生的凡聖關的症結處。因此,現在就可以知道,這“真”字義就是指疏緣是現行心識,而心識又是唯識佛法的中心、重心。

  C2、似帶質:凡是現行心識以色法作爲疏緣,並且又是透過變影而緣之,其影像的特點是似帶于色法疏緣,這樣的相分境,就叫似帶質。那麼,試問,在整個八識中,什麼樣的心識緣色才有似帶質呢?在八識中,第八識不存在疏緣的問題,第七識不緣現行色法,唯有前六識緣現行色法,但前五識緣現行色法,是挾帶其疏緣色法之質,是性境,沒有似帶義,于是最後就只剩下第六識,它不僅緣現行色法,並且其相分境還具有似帶其疏緣之質,所以,這似帶質是專指第六識緣色法而言。

  A3、識量:praman.a

  第七識的識量是非量。那麼,試問,爲何說第七識的識量是非量呢?因爲第七識恒時把第八識執爲常一不變的我相,而實際上第七識的相分境,是由第七識的見分托第八識見分生起的,是依他起的,是無主宰義的。再則,這第八識雖是恒時一類相續的,這“一類”義雖有點與“我”義相似,但這第八識是刹那生滅的,這根本就不符合“我”之四義:永恒、不變、獨一、自主,所以第七識將恒時一類相續、刹那生滅的第八識執爲“我相”,這無疑是錯誤的,其識量就只能是非量。

  (二)“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A1、爲何會有此18個相應心所?

  爲何八大隨煩惱能與第七識相應呢?下面就來分別說明之所以有這大隨的原因。第一,就昏沈心所來講,如果沒有此煩惱,那麼有漏的第七識在其所緣境上,就應具有堪任性,就應能認清楚這個所緣境,可是,第七識是任運緣境的,自己毫無力量正確分辨所緣境,所以第七識是有昏沈心所的。第二,就散亂心所來講,有漏的第七識如果沒有此煩惱,那麼它就應沒有流蕩性,不向外妄執疏緣見分爲我,可實際上這有漏的第七識,無始以來都在向外妄執這個疏緣見分爲我,所以有漏的第七識是有散亂心所的。第叁,就掉舉心所來講,第七識若無此煩惱,那麼它就應沒有囂動性,就應不具有使前六識成爲雜染心識的作用,而實際上第七識就是前六識的染淨依,所以有漏的第七識是有掉舉心所的。第四,就余下的五個心所來講,一切的煩惱可以說都是由不信、懈怠、放逸所造成的。也正因爲有此不信煩惱,所以才會忘失正念、邪念充斥,由此也必然會對其所緣境發生謬解,第七識就是謬解其所緣境爲常一不變的我相,這即是失念與不正知心所。由以上可知,有漏的第七識也必有此五個大隨煩惱相應。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識必有大隨煩惱與之相應。

  爲何第七識有別境中的慧心所與之相應呢?因爲末那識妄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這即是我見。此我見之見,即是慧心所中的一分——染慧,在心所裏面它即本惑中的一個煩惱,在此爲了顯示它亦是慧心所中的一分,故此開出這可通于叁性的慧心所。但這並不意味著有兩個慧體與第七識相應,其體只有一個,我見染慧只不過是在慧心所一分中別開出來的,所以這沒有一刹那二慧體並生的過失。

  爲何第七識有四根本煩惱相應?因爲第七識無始以來都妄執這第八識的見分爲我,這即是我見,也就是薩迦耶見。也正因爲有此我見,那就必然會有自恃高舉的心理反應,這即是我慢。又由此我見,體現出第七識染著于能作爲一期生命體的東西,這即是貪愛,也就是我貪。又有漏的第七識之所以會有我見、我慢、我愛,那就是因爲有無明的存在,有這恒行不共無明的存在,此即是我癡。所以,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識應有此四惑煩惱相應。

  A2、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有漏的第七識相應?

  有漏的第七識爲何沒有相應的中隨煩惱?因爲有漏第七識的性類恒時一類都是有覆無記性的,非是善不善性,所以它沒有不善心所中隨煩惱與之相應。

  爲何沒有十小隨煩惱與之相應?因爲十小隨煩惱中有七個是不善性的,並且,小隨煩惱的行相都是粗猛的,而第七識的行相是細微的,沒有粗動性,也不是造業之識,所以第七識沒有小隨煩惱與之相應。

  爲何沒有慧心所以外的別境心所相應?因爲有漏第七識但緣現在境,對所緣境不需要印可任持,不需要有一個決定性的了解,也不存在對未來境生希望、更不存在回憶曾經曆的所緣境,並且,這有漏的第七識本身即是向外流蕩的散心,所以沒有欲、勝解、念、定四個別境心所與之相應。

  爲何沒有根本煩惱中的疑嗔心所與有漏的第七識相應?因爲一般說來,我見不僅是妄執,而且是一個已表明疏緣是什麼的妄執,而疑,是猶豫,不存在判斷問題,沒有是與非的判斷,所以疑與我見的行相正好相反,二者必然不會並起。這個我見是愛著于我,而嗔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極欲厭棄的心理,二者行相也正好相反,故二者亦不能並生。

  爲何沒有善十一相應于有漏的第七識?因爲信等唯是善性的,而有漏第七識是雜染的,所以有漏的第七識不可能有此善心所與之相應。

  爲何沒有不定心所與之相應?因爲悔心所,即是對過去所做的事生起厭棄的心理反應,而眠心所,身心重昧疲憊,緣境顯得很困難。可第七識緣的是現在境,不造業,能任運緣境,所以有漏的第七識不可能有此悔眠心所。又尋伺心所,是針對意言境而設的,其本質是一種語言概念的淺深推度,可末那識不緣意言境,唯緣第八識的見分,所以末那識也沒有尋伺心所。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識沒有不定心所與之相應。

  爲何無身見之外的四見相應呢?這有叁點理由:第一,若有余見,那麼就會有兩個慧體並生的過失,因爲五見都是以慧爲體的。第二,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在第六意識的分別下産生的,唯是見道所斷,而與末那相應的煩惱心所,必須要是俱生的,爲修道所斷。第叁,我所與邊見,皆是依我見而有的,與第七識相應的我見不依我所、邊見而起,我見是由恒內執我而有我見,所以惡見中唯有我見與有漏第七識相應,其余的四見都不與之相應。

  (叁)“恒審思量我相隨”

  A1、通說“恒審”義

  恒,即恒常,沒有間斷,有漏的第七識永遠都是相續的。審,即審細,表明有漏的第七識有深度細微的計度分別。正因爲第七識具有此“恒審”義,所以,若以此第七識若作爲助緣,那是非常殊勝的,不同于一般的助緣。

  關于八識的恒與審的情形,大致是這樣的:前五識,不恒不審,前五識不能恒時相續,有間斷,並且沒有計度分別。其次,意識,審而不恒,雖然有顯明的計度分別,但意識容易間斷,特別是在五無心位,所以意識是不能恒時相續的。又就第八識來講,恒而不審,賴耶識雖然能恒時緣現在境,但卻沒有計度分別。而就第七識來講,是既恒且審,賴耶識既能恒時相續,又有深度的計度分別。

  A2、何謂“思量”?

  廣義地講,思量可以通于整個八識,即是緣境義,但是恒審的思量,這乃是第七識獨自具有的特點。此恒審思量可通于染淨,有染思量與淨思量之分。染思量,染末那思量是有我之相,淨末那思量是無我之相。所以就染末那來講,彼所思量的就是有我之相,故頌中言“我相隨”。

  A3、何謂“我相”?

  有漏第七識所思量的我相,是俱生我相,是凡夫從無始以來都具有的。這有兩種:第一,俱生的人我執,pudgala,譯音補特伽羅,義譯爲數…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