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的分别,这即是无记性的特点。可是,因为末那识刹那刹那执我的关系,不能正确地了解赖耶识,于是,由这染污的我执那就会影响到前六识,这染污我执能覆蔽自心,使自己的心不明净,也就是说,虽然第七识是无记性的,但它是有覆性的无记,所以,有漏的末那识的性类,严格说来就应该是有覆性无记性的。
A2、境
B1、通情本
这是逆着分析第七识的相分境产生的原因。第七识的相分境,是带质境,这是第七识于第八识上所变影而起的我相。所以,这相分境的特点是,既通于第七识见分情,又通于第八根本识之见分本,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相分境是由第七识的见分和第八识的见分这两个因素而有的。所以,在唯识三字经中有“中间相,两头生”之语,其文意图示如下:
ālayavijn~ānam. manah.
根本识 第七识
↑ ↑
┌——┴——┐ ┌——┴——┐
│ │b│ │ b”│ │
│ │ ├—┼———————————┼→│←┤a│
│ │ │ │ │ │
└—————┘ └—————┘
相 见 相 见
分 分 分 分
本(疏缘) 情(亲缘)
b”,这是一种我相境,是我们凡情众生的生死流转的根本。
在这里,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相分境既然由两方面的见分而有,那么,试问,第七相分境为何不叫带情境呢?的确不可!因为此相分境为见分情所变,是由第七见分情才使得相分带起第八识见分之质,所带之质只是具有与第八识见分相似的一些特点而已,而这相分境显示的是情带质,而不是质带情,所以,第七识的相分境,只能叫带质境,而不能叫带情境。
B2、通说“带质”
C1、真带质:凡是现行心识以其它现行心识作为疏缘,依此变影而缘的情形,就是心缘心的情形,都叫做真带质。就整个八识来看,赖耶识不能缘其它的现行识,前五识也不是以现行心识作为疏缘,只有以外界的色法疏缘而变影缘之,因此,在八识中就唯有第六识与第七识才可以现行心识作为疏缘而变影缘之,就是说,唯有这两个现行心识才有真带质的问题。二者不同的是:第六识心缘心,不是凡圣关的根本所在,并且还必然会伴随着有语言概念思维的渗入,它不仅缘心,还可缘色;但是,第七识就不一样,第七识唯以第八现行识作为疏缘而变影缘之,不缘别的什么法,并且,它还是凡情众生的凡圣关的症结处。因此,现在就可以知道,这“真”字义就是指疏缘是现行心识,而心识又是唯识佛法的中心、重心。
C2、似带质:凡是现行心识以色法作为疏缘,并且又是透过变影而缘之,其影像的特点是似带于色法疏缘,这样的相分境,就叫似带质。那么,试问,在整个八识中,什么样的心识缘色才有似带质呢?在八识中,第八识不存在疏缘的问题,第七识不缘现行色法,唯有前六识缘现行色法,但前五识缘现行色法,是挟带其疏缘色法之质,是性境,没有似带义,于是最后就只剩下第六识,它不仅缘现行色法,并且其相分境还具有似带其疏缘之质,所以,这似带质是专指第六识缘色法而言。
A3、识量:praman.a
第七识的识量是非量。那么,试问,为何说第七识的识量是非量呢?因为第七识恒时把第八识执为常一不变的我相,而实际上第七识的相分境,是由第七识的见分托第八识见分生起的,是依他起的,是无主宰义的。再则,这第八识虽是恒时一类相续的,这“一类”义虽有点与“我”义相似,但这第八识是刹那生灭的,这根本就不符合“我”之四义:永恒、不变、独一、自主,所以第七识将恒时一类相续、刹那生灭的第八识执为“我相”,这无疑是错误的,其识量就只能是非量。
(二)“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A1、为何会有此18个相应心所?
为何八大随烦恼能与第七识相应呢?下面就来分别说明之所以有这大随的原因。第一,就昏沉心所来讲,如果没有此烦恼,那么有漏的第七识在其所缘境上,就应具有堪任性,就应能认清楚这个所缘境,可是,第七识是任运缘境的,自己毫无力量正确分辨所缘境,所以第七识是有昏沉心所的。第二,就散乱心所来讲,有漏的第七识如果没有此烦恼,那么它就应没有流荡性,不向外妄执疏缘见分为我,可实际上这有漏的第七识,无始以来都在向外妄执这个疏缘见分为我,所以有漏的第七识是有散乱心所的。第三,就掉举心所来讲,第七识若无此烦恼,那么它就应没有嚣动性,就应不具有使前六识成为杂染心识的作用,而实际上第七识就是前六识的染净依,所以有漏的第七识是有掉举心所的。第四,就余下的五个心所来讲,一切的烦恼可以说都是由不信、懈怠、放逸所造成的。也正因为有此不信烦恼,所以才会忘失正念、邪念充斥,由此也必然会对其所缘境发生谬解,第七识就是谬解其所缘境为常一不变的我相,这即是失念与不正知心所。由以上可知,有漏的第七识也必有此五个大随烦恼相应。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识必有大随烦恼与之相应。
为何第七识有别境中的慧心所与之相应呢?因为末那识妄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即是我见。此我见之见,即是慧心所中的一分——染慧,在心所里面它即本惑中的一个烦恼,在此为了显示它亦是慧心所中的一分,故此开出这可通于三性的慧心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两个慧体与第七识相应,其体只有一个,我见染慧只不过是在慧心所一分中别开出来的,所以这没有一刹那二慧体并生的过失。
为何第七识有四根本烦恼相应?因为第七识无始以来都妄执这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即是我见,也就是萨迦耶见。也正因为有此我见,那就必然会有自恃高举的心理反应,这即是我慢。又由此我见,体现出第七识染著于能作为一期生命体的东西,这即是贪爱,也就是我贪。又有漏的第七识之所以会有我见、我慢、我爱,那就是因为有无明的存在,有这恒行不共无明的存在,此即是我痴。所以,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识应有此四惑烦恼相应。
A2、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有漏的第七识相应?
有漏的第七识为何没有相应的中随烦恼?因为有漏第七识的性类恒时一类都是有覆无记性的,非是善不善性,所以它没有不善心所中随烦恼与之相应。
为何没有十小随烦恼与之相应?因为十小随烦恼中有七个是不善性的,并且,小随烦恼的行相都是粗猛的,而第七识的行相是细微的,没有粗动性,也不是造业之识,所以第七识没有小随烦恼与之相应。
为何没有慧心所以外的别境心所相应?因为有漏第七识但缘现在境,对所缘境不需要印可任持,不需要有一个决定性的了解,也不存在对未来境生希望、更不存在回忆曾经历的所缘境,并且,这有漏的第七识本身即是向外流荡的散心,所以没有欲、胜解、念、定四个别境心所与之相应。
为何没有根本烦恼中的疑嗔心所与有漏的第七识相应?因为一般说来,我见不仅是妄执,而且是一个已表明疏缘是什么的妄执,而疑,是犹豫,不存在判断问题,没有是与非的判断,所以疑与我见的行相正好相反,二者必然不会并起。这个我见是爱著于我,而嗔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欲厌弃的心理,二者行相也正好相反,故二者亦不能并生。
为何没有善十一相应于有漏的第七识?因为信等唯是善性的,而有漏第七识是杂染的,所以有漏的第七识不可能有此善心所与之相应。
为何没有不定心所与之相应?因为悔心所,即是对过去所做的事生起厌弃的心理反应,而眠心所,身心重昧疲惫,缘境显得很困难。可第七识缘的是现在境,不造业,能任运缘境,所以有漏的第七识不可能有此悔眠心所。又寻伺心所,是针对意言境而设的,其本质是一种语言概念的浅深推度,可末那识不缘意言境,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所以末那识也没有寻伺心所。合而言之,有漏的第七识没有不定心所与之相应。
为何无身见之外的四见相应呢?这有三点理由:第一,若有余见,那么就会有两个慧体并生的过失,因为五见都是以慧为体的。第二,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在第六意识的分别下产生的,唯是见道所断,而与末那相应的烦恼心所,必须要是俱生的,为修道所断。第三,我所与边见,皆是依我见而有的,与第七识相应的我见不依我所、边见而起,我见是由恒内执我而有我见,所以恶见中唯有我见与有漏第七识相应,其余的四见都不与之相应。
(三)“恒审思量我相随”
A1、通说“恒审”义
恒,即恒常,没有间断,有漏的第七识永远都是相续的。审,即审细,表明有漏的第七识有深度细微的计度分别。正因为第七识具有此“恒审”义,所以,若以此第七识若作为助缘,那是非常殊胜的,不同于一般的助缘。
关于八识的恒与审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前五识,不恒不审,前五识不能恒时相续,有间断,并且没有计度分别。其次,意识,审而不恒,虽然有显明的计度分别,但意识容易间断,特别是在五无心位,所以意识是不能恒时相续的。又就第八识来讲,恒而不审,赖耶识虽然能恒时缘现在境,但却没有计度分别。而就第七识来讲,是既恒且审,赖耶识既能恒时相续,又有深度的计度分别。
A2、何谓“思量”?
广义地讲,思量可以通于整个八识,即是缘境义,但是恒审的思量,这乃是第七识独自具有的特点。此恒审思量可通于染净,有染思量与净思量之分。染思量,染末那思量是有我之相,净末那思量是无我之相。所以就染末那来讲,彼所思量的就是有我之相,故颂中言“我相随”。
A3、何谓“我相”?
有漏第七识所思量的我相,是俱生我相,是凡夫从无始以来都具有的。这有两种:第一,俱生的人我执,pudgala,译音补特伽罗,义译为数…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