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25

  ..续本文上一页取趣(旧译人或众生),数数取向于五趣轮回之途。这数取趣之我,也就是人我。第七识的人我执是这样的:由于赖耶识能往返生死诸趣,恒时相续,是舍生取生识,它体现了一期生命的真实存在,于是有漏的第七识就错误地把第八识妄执为生者、命者、受者,是我们有情众生个体生命永远不发生变化的东西,把它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来看待,可实际上,这阿赖耶识却是刹那生灭的,与根本不发生变化的灵魂说是两码事。第二,俱生的法我执,不达诸法如幻,执法为实有的,这即是法我执。这有漏的第七识不了解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相续法,是缘生法,是如幻法,于是就把恒时相续误认为是永远不变。

  下面提出一个问题,这人我执与法我执的生起关系与断灭关系如何?就生起关系来讲,生,要有实在不变的法,才能在此不变之实有法上附着有个“我”,如果我们明知此法不真实、是虚幻,那么我们绝不会将此法执为我、执为是我所拥有的,这是从一般世间常识上可以想到的,所以二者的生起关系即是:我执必依法执而起,有我执必有法执。又就二执的断灭次第来看,二乘人唯修人空观,唯能断灭人我执,菩萨能修人法二空观,不仅能断人执,就可断法执,所以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这个一句话,有法执不一定有人执,断我执不一定断了法执,如小乘人,但若是断了法执,那么我执就失去了依附处,那就必然是已断了我执,如深位菩萨就是如此。

  (四)“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

  颂意:镇昏迷,镇,时常义,表示整个的一段时间,有情众生的昏迷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得无想报的众生,虽没有意识的执着,但仍还有有漏第七识的存在,仍有俱生的人我执和法我执,还不是圣者,其原因那就是因为有染末那的存在。而且这个染污末那造成的影响是广泛的,如即使前六识修善法行布施时,由于受与四惑八大烦恼相应的染末那的影响,其所修之善就只能是有漏之善,还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所以,此颂文大意就是说,我们凡情众生之所以长期无间断地处于生死轮回的昏迷之中,那就是因为有这个带有四惑八大烦恼的染末那的存在,于是才致使我们凡情众生不能醒觉。此处即说明有漏的第七识是流转生死的根本症结所在,是生死关。

  (五)“六转呼为染净依”

  A1、颂意

  六转,即指六转识,“转”字即表明前六识不仅有间断,而且在性类、相应受上都可能会有往复更替的现象。六识的染净在于第七识,直接受第七识的影响,所以,六转识把末那识作为成染成净的所依。

  至于第七识,相对于一类恒时相续的第八识来说,它亦是转识,它是意识的意根。这第七识既是意识的染净依,又是它的不共俱有依根,意识是前五识的分别依——共俱有依,第七识亦是前五识的染净依——共俱有依。

  A2、末那识是如何生起的?

  每一刹那的末那识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助缘呢?下面就从末那识前后相续的无数刹那中,取出tn这一刹那来分析一下一刹那末那识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助缘。其图如下:

   │     ↓末那识

   ●⑤作意    △βtn-1 ⑥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末那识

   ├—————————————→ △βtn

   │ ┌————————————→│ 

   │ │ 第七识亲因缘种   ↑│

   │ │   │↓末那识

   │ │  所  │△βtn+1

  ┌——┼—┐  缘  ││

  根本依 ←┤  ● │  缘  │↓

  ālaya-  │  ●———————○——┘

   vijn~ānam. │  │ālaya

  └————┘的见分疏缘

  如上图可知,末那识的生起需要五个缘。

   第三篇 逆转清净分

  何谓逆转?逆转,是指逆于凡夫众生那向外寻求之心,而向内转向,也就是说,使向外攀缘之心,回光返照于内,故《宗镜录》序中说:“若能回光就面,返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这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艹雉妄草于真觉之源,愈入髓之沉疴,截盘根之固执。”如此洗涤心之尘垢,最终一定能达至识本真心,开显佛智。

  简单说来,“逆转”,就是逆凡成圣成佛,如果用唯识的语言表达,就是“转识成智”,这是我们大家学习佛法所应追求的结果,所以,佛学,实际上也就是一门探讨如何转识成智的出世学问——圣教量。

  那么,试问,我们为何要转识成智呢?我们在前面顺转杂染分中,对于有漏的八识已有了粗略的了解,知道我们凡情众生的心识是虚妄的,是染污的,有许多烦恼心所与它伴随着生起,知道了在八识中,与我法妄执有直接联系的意识与末那识,尤其是染污的末那识,它是一切妄执的根本,其固执非常之深细,所以意识与末那识是妄情识、是染污识,那是必然的了。又正因为有此两种妄情识,于是就使得本无迷执的前五识,也带有虚妄性、染污性。又阿赖耶识收藏的是前七转识所熏习成就的种种妄执习气种,所以赖耶识也具有虚妄性。因此,总的说来,有漏的八个识,都带有虚妄性,都有虚妄分别,这虚妄性也就使得有漏的心识盲目的向外攀缘,这就是一般人的心路为何常处于流荡状态的原因。

  然而,般若智、无漏的智慧,jn~ānam.,与这恰好相反,具体地说,如四智心品,就是由有漏的八识所转成的四智,是清净的,表示我们的心智已得到圆满的开显,心智明朗,能透彻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殊胜妙用,所以这就必须要通过转识成智,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我们内在蕴涵着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才能将我们的精神生命提高到极至。因此可以说,学佛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使得虚妄分别识向清净智转化,从而,能最终达成最高的目标——就是圆满佛果。

  于是,下面接着又可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试问,我们凡情众生从初发心到成佛,这整个历程中的修行次第及其它一些情形又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内容很多,并且这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重心,这在今后要深入细致地探讨,现在在这里只做一个粗略的介绍。关于刚才所提出来的问题,按照唯识佛法上讲,我们凡情众生从初发菩提心一直到成佛,这样一个历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或者说是五个位次,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图如下:

   资粮位  加行位  修道位(初地住心至十地出心)

  │←——→│←——→│←—————————————→│

  ------┴————○————○—————————┬—————○———————

  未学佛前  初  见  不  究 —→尽未来际

  发  道  动  竟

  心  位  地  位

   (初地入心)

  在整个成佛的历程中,所经历的时间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这阿僧祗劫是梵文asam.khyeya的译音,义译为无数劫。之所以无数,是因为其数比天文数字还要大,超出了常人思虑所及的范围。这三大阿僧祗劫在五位中的情形是这样的:从初发心的资粮位至最初悟入佛之知见——见道位,是初阿僧祗劫;又从初地到第七地,这是第二阿僧祗劫;又从第八地至佛位——究竟位,这是第三阿僧祗劫。

  在这修学佛法的历程中,所需要伏断的二障有俱生与分别之分。所谓“俱生”,就是指与生俱来的,纯是由内在的虚妄习气种子所引起的执障,这要在修道中才能断除;又所谓“分别”,就是指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妄习种子而引生的执障,这在见道时即可得到断除。

  总的来说,我们凡情众生从初发菩提心开始,通过正闻熏习种种圣教、种种清净的法,透过这些佛法的真理,藉此导引我们凡情众生广积无量无边的福德与智慧,多准备这样一些殊胜的助成未来成佛的食粮,做这样一些功夫的阶段就叫资粮位。又接着,依照佛法做创入见道的加行修习,就是在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善根位,做步步升进的止观修习,笼统地说就是修习生空观与法空观,到世第一最后一刹那即创入见道。这是第二阶段的加行位。

  其中所谓的“创入见道”,是指在我们自身心中初初透露出无漏智慧的光芒,由此无漏慧就能朗照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也就是指根本智亲证真如。这是非分别的、非对待的,是无分别的冥和、整体的圣现,具有所谓“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真实义蕴。

  以上两阶段,在这样的修习过程中,现行的分别执障,可以得到逐渐的隐伏,至见道位时,就可以一时顿断分别执障的种子。这以上就是转识成智的准备阶段。接着就应是关于有漏心识如何逐步转化的过程及变化后的情况。以下就分作四章来说明这个问题。

  至于下面四章的顺序,这也可以有一个说明。前面讲过,在整个有漏的八识中,能与我法妄执有直接联系的是有漏的意识与末那识,它们不仅影响了前五识,而且亦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妄执习气贮存于赖耶识中。所以,在有漏的八识中,先要转化这两个根本的妄执识。又在这两个有漏识中,唯有意识才可以作为止观修习的好帮手,所以在这两个心识中更应该首先明白的是有漏意识的转化情况,然后才是借此意识的转化力量,同时引发有漏的第七识也得到转化。又由这已得到转化的第六识与第七识,由这净识的熏习就可改变赖耶识中的种子习气的组成结构,使杂染种能逐步得到净化,于是最终也使得第八识能得到转化。又由这执持有色根身的第八识的转化,于是,这也就可导致依色根而起的前五识的转化,最终也就可导致整个有漏八识的转化,所以无漏八识的讲解顺序应是:第六净识—→第七净识—→第八净识—→前五净识。

  第一章 妙观察智(第六净识)

  pratyavek…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