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an.ājn~ānam.
vijn~apti—→jn~ānam.转识成智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一、颂前略说
刚才说过,唯有漏的末那识与意识才有我法妄执,因此,理所当然,转识成智无疑先是从有执识下手开始转化。又因为有漏的意识才是真正的造业主体,有一部分意识不是异熟生,是自由心识,听闻教法、修习种种加行观法,都离不开这个有漏的意识,因为唯有意识才与寻伺心所相应,所以意识不仅能助修,而且,在转识成智的历程中,还是一个最易起变化的心识。
二、释颂
(一)“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A1、明“二障”
烦恼障,就是指以人我见为中心的能障碍涅磐的法。此障包括有见修道所断的三界内的四个层次的烦恼法,它们能扰乱我们凡情众生的身心,由这烦恼障就会使我们不能得以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烦恼障能发业润生,是生死系缚法。关于这烦恼障所摄烦恼法的数目,大约有128个:见道所断分别烦恼障112(十使×三界×四谛-嗔×上二界×四谛=10×3×4-1×2×4=112)个,十修道所断俱生烦恼障16(前四本惑及前二见×三界-嗔×上二界=6×3-1×2=16)个,这一共就有128个。
所知障,就是指以法我见为中心的能障碍菩提智慧的法。此障不能发业润生,不碍生死解脱,其微细的烦恼的数目与烦恼障一样。又所知障与烦恼障的体是相同的,二障之所以同体,那是因为各自为中心的人我见与法我见是同体的,就是先要把缘起法认为是实有的,这是法我见,于是才在这基础上将这所谓实有的法固执是我所有,认为这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是人我见,既然人我见体同于法我见体,所以二障体亦应是同一的。
A2、颂文大意
修行人创入见道、根本智亲证真如,这即是进入欢喜地的入心——初心(每地有入、住、出三心),此时即有第六净识的出现,与之相应的就有下品的妙观察智的转成,所以颂文中说妙智的发起就在这初地的入心。又之所以把初地叫欢喜地,这是相对于见道以前来讲的,此时才最初透露出无漏智慧的光芒,由此自然就会有大法喜的生起,这不同于见道以前,所以叫极喜地或欢喜地。
又从伏断二障方面来说,创入见道,即可断除分别执障的种子,再不会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种种的错误妄执,不会再受邪教邪理邪师的迷惑,到此时才真正能做到明辨是非了。但是,这毕竟是初得转依,仍还有俱生二执障的现行,即使从初地一直到第八地以前,现行俱生二障逐渐有所隐伏,但是,仍有俱生障的时隐时现,尤其是俱生的烦恼障,缠绕行人修习正观,使妙观察智的出现有间断,仍还会间或有有漏意识的生起,这就是颂文中所说的“俱生犹自现缠眠”。
(二)“远行地后纯无漏”
意识从初地入心开始发生变化,已有下品妙智的出现。又从初地以后,虽然仍还有俱生二障的现行,仍有俱生二障种遇助缘现行的情形,但是,通过不断的止观修习,可以使得现行的二障逐渐隐伏。那么,从初地以上是如何修习止观的呢?就这笼统地讲,从初地至第五地,修的都是有相有功用行,做的多是无漏的有相观,在第六现前地,所做的才有较多的无漏的无相观,到了第七远行地,才完全是无相观的有功用行,就是说在此地虽仍然是有功用行,但可以长期无间地安住于无漏的无相观中,最后一直到了第八不动地时,才成为无相无功用行,既是无相观,又是无功用行,这种无相无功用行至此以后,才做到任运相续地生起。这就是从初地到第八地行人修习止观的情形。
到第八不动地时,虽然仍可有俱生所知障的现行,但是,那三界内的一切俱生的烦恼障就永不现行,从现行上可以说已永远伏灭,从妄执上来说也就是永远伏除了俱生的人我执的现行,所以在远行地后的不动地以上,永远都是纯无漏的第六净识的相续生起,绝无有漏的意识还间或生起,故此,在不动地以上,以前的下品妙观察智就一跃而成为中品的妙观察智。
(三)“观察圆明照大千”
A1、颂意
经第八不动地的无相无功用行,于是逐渐升进于善慧地、法云地,最后直至究竟位,一切执障及种永伏永断,不仅从现行上永伏,而且从种子上、从习气上永远断除,至此,与第六净识相应的中品妙智一跃而成为上品的妙智。在这个时候,妙智的功德圆满,自体明澈,能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此智为根本智和后得智所摄。
其中的所谓“大千”,即指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法对浩翰的宇宙所作的一个详细的说明。这在《华严经》卷十三中有非常明白的解说。经中认为,所谓一个世界,是指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山顶是忉利天所居。小忉利天,是译音,梵文是,义译三十三天。三界有二十八天,这是从四天王天算起。在须弥山下还有四大部洲,即北俱卢洲、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是娑婆世界,这是无量无数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具体来说就是处在这个小世界中的须弥山下的南赡部洲。
如这样的一千个小世界,就叫一个小千世界;又由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就叫一个中千世界;又由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于是就叫一个大千世界。至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层级的世界累积起来的,是小千、中千、大千而累积成的,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又叫三千大千世界,它实际有103×103×103=109个小世界。
A2、关于妙观察智的妙用
无漏智,是有为法,是一种极为殊胜之用。此智是虚浮的,故其必须有其所依附之处,这即是净识。智与净识一体,智为净识之用,且是殊胜之用,所以为了从称谓中体现出这一特点,故在习惯上是连着说“四智心品”,“智相应心品”,而不是单说,其目的就是要直接从称谓中体现出由净识所透露出来的殊胜的无漏智。
在唯识中,与八个净识相配的智有四种,此处所讲的是与第六净识相应的上品妙观察智,关于此妙智的业用,在《成唯识论》中是这样解说的:“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
论文中关于此妙智的业用有三点:第一,此妙智善于如理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其活动是无障碍的。第二,此妙智可以统摄观察一切无量的总持,比如摄观无量的事相,统归于一真如理,这表明妙智的观缘虽广博,但其心智却是专注的,不散漫。此智又可观察一切无量的定门,及由此所引发生起的一切的功德珍宝,因为在地前地后都要借助于第六识或妙智修习总持和心一境性,凝心专注的禅定,由此都可引发生起一切四无碍解及诸神通等功德珍宝。第三,此妙智具足一切功德珍宝,即四无碍解(法义词辨)和诸神通,这体现在能说法利生,慧辨无量,威力无边,能在大众法会中,说法逗机,有无边的不同差别,一时即可示现种种教授教诫,断种种众生一切疑惑,从而使得大众有情皆获利乐,皆得自在,能作如此的无有违失的方便善巧,这也就体现出妙智的业用的一个方面。
A3、关于妙观察智的相应法
如果仅就妙观察智来讲,它有多少个相应法呢?一般说来有22个,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六净识,可是不定心所中的寻伺心所,按《成唯识论述记》中所说,它既可通于有漏,又可通于无漏,所以,此妙智的相应法总说起来,就应有24个相应法。(《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五九九中)
下面就此24个相应法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何妙智会有这些相应法呢?因为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有遍行5。又因常乐证知所观境故有欲;于所观境恒印持、故有胜解;于曾习境恒明记,故有念;无漏智中无有不定心,故有定;于一切法常抉择,故有慧。既是无漏智,那么就必然有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有善11。在菩萨之因位,需要有寻伺修观,故寻伺亦可与妙智相应,但在佛果位就不必有。其中要清楚的是:有清净位,5别境中的慧心所,即是那已转成的智,并且还应知道,净识与所有的相应心所,都是随智转,以智为主。
第二,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妙智相应?因为妙智无染污,故无烦恼心所。又因为妙智没有散动,是一种如理智、无漏智,所以既不存在前作后悔的问题,也不存在观缘一切法时有昏重的现象,也就是不可能有悔眠心所;又在佛果位,连寻伺心所也没有。
A4、关于妙智的境量性缘
B1、境:妙智双观真俗二谛,能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妙智没有妄执,佛的妙智就更不用说了。也可以说妙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妙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妄法无有自性,是虚幻法。在这里不说带质境,因为凡是带质境都是不如实的。
B2、量:妙智唯是现量,因为妙智缘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对于诸事诸理,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所以唯是现量。
B3、性类:因为妙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妙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妙智虽然能显现他心秽土,但却是从妙智净识所变的,所以摄归其本仍是善性的,道谛所摄。
B4、相应受:妙智在菩萨因位,依后得智,在求证后后的殊胜法中有愁戚,为利他有情众生而受有重苦,所以因位妙智有五受相应,但在佛位,妙智就唯有乐喜舍三受相应。
B5、智之缘:一刹那妙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妙智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 ↓妙智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