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26

  ..續本文上一頁s.an.ājn~ānam.

  vijn~apti—→jn~ānam.轉識成智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一、頌前略說

  剛才說過,唯有漏的末那識與意識才有我法妄執,因此,理所當然,轉識成智無疑先是從有執識下手開始轉化。又因爲有漏的意識才是真正的造業主體,有一部分意識不是異熟生,是自由心識,聽聞教法、修習種種加行觀法,都離不開這個有漏的意識,因爲唯有意識才與尋伺心所相應,所以意識不僅能助修,而且,在轉識成智的曆程中,還是一個最易起變化的心識。

  二、釋頌

  (一)“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A1、明“二障”

  煩惱障,就是指以人我見爲中心的能障礙涅磐的法。此障包括有見修道所斷的叁界內的四個層次的煩惱法,它們能擾亂我們凡情衆生的身心,由這煩惱障就會使我們不能得以出離生死苦海,所以煩惱障能發業潤生,是生死系縛法。關于這煩惱障所攝煩惱法的數目,大約有128個:見道所斷分別煩惱障112(十使×叁界×四谛-嗔×上二界×四谛=10×3×4-1×2×4=112)個,十修道所斷俱生煩惱障16(前四本惑及前二見×叁界-嗔×上二界=6×3-1×2=16)個,這一共就有128個。

  所知障,就是指以法我見爲中心的能障礙菩提智慧的法。此障不能發業潤生,不礙生死解脫,其微細的煩惱的數目與煩惱障一樣。又所知障與煩惱障的體是相同的,二障之所以同體,那是因爲各自爲中心的人我見與法我見是同體的,就是先要把緣起法認爲是實有的,這是法我見,于是才在這基礎上將這所謂實有的法固執是我所有,認爲這與我的生命息息相關,這是人我見,既然人我見體同于法我見體,所以二障體亦應是同一的。

  A2、頌文大意

  修行人創入見道、根本智親證真如,這即是進入歡喜地的入心——初心(每地有入、住、出叁心),此時即有第六淨識的出現,與之相應的就有下品的妙觀察智的轉成,所以頌文中說妙智的發起就在這初地的入心。又之所以把初地叫歡喜地,這是相對于見道以前來講的,此時才最初透露出無漏智慧的光芒,由此自然就會有大法喜的生起,這不同于見道以前,所以叫極喜地或歡喜地。

  又從伏斷二障方面來說,創入見道,即可斷除分別執障的種子,再不會因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産生種種的錯誤妄執,不會再受邪教邪理邪師的迷惑,到此時才真正能做到明辨是非了。但是,這畢竟是初得轉依,仍還有俱生二執障的現行,即使從初地一直到第八地以前,現行俱生二障逐漸有所隱伏,但是,仍有俱生障的時隱時現,尤其是俱生的煩惱障,纏繞行人修習正觀,使妙觀察智的出現有間斷,仍還會間或有有漏意識的生起,這就是頌文中所說的“俱生猶自現纏眠”。

  (二)“遠行地後純無漏”

  意識從初地入心開始發生變化,已有下品妙智的出現。又從初地以後,雖然仍還有俱生二障的現行,仍有俱生二障種遇助緣現行的情形,但是,通過不斷的止觀修習,可以使得現行的二障逐漸隱伏。那麼,從初地以上是如何修習止觀的呢?就這籠統地講,從初地至第五地,修的都是有相有功用行,做的多是無漏的有相觀,在第六現前地,所做的才有較多的無漏的無相觀,到了第七遠行地,才完全是無相觀的有功用行,就是說在此地雖仍然是有功用行,但可以長期無間地安住于無漏的無相觀中,最後一直到了第八不動地時,才成爲無相無功用行,既是無相觀,又是無功用行,這種無相無功用行至此以後,才做到任運相續地生起。這就是從初地到第八地行人修習止觀的情形。

  到第八不動地時,雖然仍可有俱生所知障的現行,但是,那叁界內的一切俱生的煩惱障就永不現行,從現行上可以說已永遠伏滅,從妄執上來說也就是永遠伏除了俱生的人我執的現行,所以在遠行地後的不動地以上,永遠都是純無漏的第六淨識的相續生起,絕無有漏的意識還間或生起,故此,在不動地以上,以前的下品妙觀察智就一躍而成爲中品的妙觀察智。

  (叁)“觀察圓明照大千”

  A1、頌意

  經第八不動地的無相無功用行,于是逐漸升進于善慧地、法雲地,最後直至究竟位,一切執障及種永伏永斷,不僅從現行上永伏,而且從種子上、從習氣上永遠斷除,至此,與第六淨識相應的中品妙智一躍而成爲上品的妙智。在這個時候,妙智的功德圓滿,自體明澈,能光照叁千大千世界。此智爲根本智和後得智所攝。

  其中的所謂“大千”,即指大千世界或叁千大千世界,這是佛法對浩翰的宇宙所作的一個詳細的說明。這在《華嚴經》卷十叁中有非常明白的解說。經中認爲,所謂一個世界,是指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爲四天王所居,山頂是忉利天所居。小忉利天,是譯音,梵文是,義譯叁十叁天。叁界有二十八天,這是從四天王天算起。在須彌山下還有四大部洲,即北俱盧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我們人類所處的世界是娑婆世界,這是無量無數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具體來說就是處在這個小世界中的須彌山下的南贍部洲。

  如這樣的一千個小世界,就叫一個小千世界;又由一千個這樣的小千世界,就叫一個中千世界;又由一千個這樣的中千世界,于是就叫一個大千世界。至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叁個層級的世界累積起來的,是小千、中千、大千而累積成的,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又叫叁千大千世界,它實際有103×103×103=109個小世界。

  A2、關于妙觀察智的妙用

  無漏智,是有爲法,是一種極爲殊勝之用。此智是虛浮的,故其必須有其所依附之處,這即是淨識。智與淨識一體,智爲淨識之用,且是殊勝之用,所以爲了從稱謂中體現出這一特點,故在習慣上是連著說“四智心品”,“智相應心品”,而不是單說,其目的就是要直接從稱謂中體現出由淨識所透露出來的殊勝的無漏智。

  在唯識中,與八個淨識相配的智有四種,此處所講的是與第六淨識相應的上品妙觀察智,關于此妙智的業用,在《成唯識論》中是這樣解說的:“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

  論文中關于此妙智的業用有叁點:第一,此妙智善于如理觀察諸法的自相和共相,其活動是無障礙的。第二,此妙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比如攝觀無量的事相,統歸于一真如理,這表明妙智的觀緣雖廣博,但其心智卻是專注的,不散漫。此智又可觀察一切無量的定門,及由此所引發生起的一切的功德珍寶,因爲在地前地後都要借助于第六識或妙智修習總持和心一境性,凝心專注的禅定,由此都可引發生起一切四無礙解及諸神通等功德珍寶。第叁,此妙智具足一切功德珍寶,即四無礙解(法義詞辨)和諸神通,這體現在能說法利生,慧辨無量,威力無邊,能在大衆法會中,說法逗機,有無邊的不同差別,一時即可示現種種教授教誡,斷種種衆生一切疑惑,從而使得大衆有情皆獲利樂,皆得自在,能作如此的無有違失的方便善巧,這也就體現出妙智的業用的一個方面。

  A3、關于妙觀察智的相應法

  如果僅就妙觀察智來講,它有多少個相應法呢?一般說來有22個,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第六淨識,可是不定心所中的尋伺心所,按《成唯識論述記》中所說,它既可通于有漏,又可通于無漏,所以,此妙智的相應法總說起來,就應有24個相應法。(《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五九九中)

  下面就此24個相應法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爲何妙智會有這些相應法呢?因爲與一切心恒相應故有遍行5。又因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有欲;于所觀境恒印持、故有勝解;于曾習境恒明記,故有念;無漏智中無有不定心,故有定;于一切法常抉擇,故有慧。既是無漏智,那麼就必然有極淨信等常相應,故有善11。在菩薩之因位,需要有尋伺修觀,故尋伺亦可與妙智相應,但在佛果位就不必有。其中要清楚的是:有清淨位,5別境中的慧心所,即是那已轉成的智,並且還應知道,淨識與所有的相應心所,都是隨智轉,以智爲主。

  第二,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妙智相應?因爲妙智無染汙,故無煩惱心所。又因爲妙智沒有散動,是一種如理智、無漏智,所以既不存在前作後悔的問題,也不存在觀緣一切法時有昏重的現象,也就是不可能有悔眠心所;又在佛果位,連尋伺心所也沒有。

  A4、關于妙智的境量性緣

  B1、境:妙智雙觀真俗二谛,能緣一切境。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這是因爲無漏的妙智沒有妄執,佛的妙智就更不用說了。也可以說妙智的所緣境是獨影境,因爲妙智能如實了知凡夫所執的妄法無有自性,是虛幻法。在這裏不說帶質境,因爲凡是帶質境都是不如實的。

  B2、量:妙智唯是現量,因爲妙智緣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對于諸事諸理,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所以唯是現量。

  B3、性類:因爲妙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妙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妙智雖然能顯現他心穢土,但卻是從妙智淨識所變的,所以攝歸其本仍是善性的,道谛所攝。

  B4、相應受:妙智在菩薩因位,依後得智,在求證後後的殊勝法中有愁戚,爲利他有情衆生而受有重苦,所以因位妙智有五受相應,但在佛位,妙智就唯有樂喜舍叁受相應。

  B5、智之緣:一刹那妙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妙智

   ●作意  △tn-1 等無間緣

   │   |

   │  ┌—┼————————┐

   │   增上緣   │ ↓妙智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