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第八識的存在,這是一種迷執,所以無著、世親等諸位論師,就針對此問題(迷執),利用佛說的經典正理,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借以開示二乘,破除二乘的錯誤迷執。

  A2、證成賴耶

  這在《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及《成唯識論》等唯識典籍中,都有廣泛的闡說。在《成唯識論》中,有五教證和十理證兩類。五教證就是引用五段大乘經文來給予證明;十理證就是從十方面運用比量推理進行證明。但由于五教證與十理證內容太多,故此,在這裏只介紹十理證中的持種證,其文如下:

  “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若無此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卷叁十一,P十五中)

  sūtra,音譯素怛覽,義譯契經,指那些既能契會于衆生的根機,又契合于佛法真理的經文。

  佛經上說,染淨諸法的種子的積集處,染淨諸法的現行生起之處,這就是心。因此,由此持種心,染淨諸法的種子才能得以長期保持,也由此持種心,現行的染淨諸法才能得以生起,那麼,試問,這持種心在八識中是屬于哪一個心識呢?若是有覆的轉識,有善惡性類的轉識,而染種不可能貯存在善心中,善種淨種不可貯存在惡心中,二者相違故。又若是有間斷的前六識,有間斷的持種心就無法攝持種子,種子就會有散失的可能。所以在八識中,持種心只能是第八識。

  (五)“浩浩叁藏不可窮”

  A1、叁藏

  藏,ālaya的義譯,就是倉庫的意思。第八阿賴耶識就是貯藏種子的地方,第八識具有攝藏種子的功能。而“叁藏”這個概念,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ālaya具足叁個角色。此處依窺基法師的觀點來講解(相異的觀點是西明圓測法師),基系唯識是就第八現行識來說叁藏,不論“種子”。

  B1、能藏

  ┌—————┐   如圖所示:從賴耶識具有

  │  —┼——→種子  貯藏種子的功能上來講,這

  │  │  bījam.   賴耶識就是能藏,種子就是

  │  │  所藏。所以就賴耶識與種子

  │  ├——→ālaya  相望而言,賴耶識所充當的

  └—————┘  是能藏的角色。  

  B2、所藏

  ┌———┐  出生  ┌——┐七  如圖所示:從第八阿賴耶 

  所│  │————→│  │轉  識接受現行轉識的熏習來講, 

  熏│  │←————│  │識  轉識是能熏,而賴耶識就是現 

  └—┬—┘  習熏  └——┘  行轉識所熏習氣的所藏處,所 

  ↓  能熏  以就賴耶與轉識相望而言,賴 

  ālaya   耶識又充當習氣所藏處的角色。

  B3、執藏

  如圖所示:第七識恒時審思緣慮第

  ālaya  末那識  八識的見分,從而生起第七識自內的相

  ↑  manah.  分境。此相分境即是“我相”,因爲末

  ┌—┴—┐  ┌————┐ 那有四惑相應,再加上第八識是恒時相

  │  ││  │  ││ 續的,于是第七識就把這個本是恒時刹

  ││ ├┼————┼→│←┤│ 那生滅的第八識當作永遠不變化的東西

  │  ││  │  ││ ,當作恒常不變的“我相”,第七識就

  └———┘  └————┘ 是如此審思緣慮第八識。而這個第八識

  相 見  相 見  ,就成爲第七識的執著處、執藏處,所

  分 分  分 分  以說,這阿賴耶識在此種關系下又充當

  了執藏的角色。

  A2、頌意

  賴耶識是人生宇宙的總根源,所以它的行相廣大,識體遍于法界,不僅如此,此識的所緣也是沒有邊際的,所以頌中言之爲“浩浩”。又“不可窮”是指此識的行相非常之微細,不僅凡夫不可窮,就是二乘人也無法了解,不可窮盡,唯有佛這樣的一切智智者才能切實知曉。

  (五)“淵深七浪境爲風”

  A1、頌意

  “境”字,總攝盡了幫助識生起的所有助緣。此助緣,就如曠漠中的風,就如海上之風一樣,在這股“風”的吹動下,就從浩浩無際、深不可測的淵潭賴耶識中,翻起了七種轉識的波浪。“淵深”,不僅說明了賴耶的行相微細幽隱,而且更說明了賴耶識中積集有無量的種子。此頌意有經爲證,其文如下:

  “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成唯識論》引于《楞伽經》,此乃是論文所引經文之大義)

  A2、第八識的助緣

  賴耶識雖說是真異熟識,是引業所感之識,但這是就業習氣來講的,是側重于習氣來說的。可是,若就名言習氣來講,就每一刹那來講,這表現一期生命的賴耶識,每一刹那又是如何生起的呢?現在,我們從刹那相續的賴耶識中,選擇tn這一刹那來分析,來看一看賴耶識的生起具體都需要一些什麼樣的助緣。

  │  ālayavijn~ānam.

  │  ┌———┼—————————————┐

  │  │第八識|   │

  ○作意  │tn+1 ▲ 等無間緣  │

  │  │  │   │

  │  │第八識│   │

  │ 增上緣  │ tn ↓ 所緣緣┌——┐  │

  ├—————————┼——→▲←———┤ ●┼→余種  │

  │  │  │←———┼●●┼→根身器界│

  ○末那識  │  │ 親因緣└┬—┘  │

  │ mana   │第八識↓  ↓  │

  │  │tn+1 ▲   相分     │

  └———┼—————————————┘

  |

  (六)“受熏持種根身器”

  A1、頌意,

  B1、受熏

  頌中的“受熏”二字,表明阿賴耶識是前七轉識的受熏處,能接受轉識的熏習,也就是說,ālaya是刹那生滅能熏轉識的所熏處,接受轉識所熏習成的習氣,使未來的現行法在生起時有它的親因緣種。

  “受熏”的意義,這可以從叁點來說明。第一,我們的記憶,我們過去所經曆的種種事或所學的各類知識,都已在當時熏習貯存于八識心田中,在未來一旦遇到某種助緣的擊發,那麼這過去所成就的習氣種就會浮現于腦際,這就是常說的記憶現象。

  第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造作,無論是善業,抑或是惡業,都是刹那生滅的,是不能延續至未來的,只有通過善的行爲所轉化成的習氣,或惡的行爲所轉化成的習氣,才能將現在與未來溝通起來,就是在過去與現在,我們在造作種種業的時候,必然就會有習氣熏成貯存于賴耶識中,到未來的某一個時候,一旦等流的習氣成熟,于是就可在未來生招感異熟果,形成另一新的生命體。

  第叁,叁乘聖道也要熏習才能引發無漏,就是通過正聞熏習、熏修那法界等流之法,就是通過聽聞世尊所宣說的佛法的真理,研讀佛經,學修聖教,因爲這佛法真理是佛所宣說的,所以是法界等流正法,我們凡情衆生若能聽聞,那麼即可熏習成就無漏的種子寄居于賴耶識中,因此之故,在習氣成熟時,就必然會有無漏的現行。

  以上這叁點都離不開熏習,離不開第八識這個受熏處,離不開習氣。這就是熏習的大致意義。

  B2、持種

  第八識能攝持世出世間的種子,使種子不致散失。它能作爲受熏處,就必能持種,這是八識中的其它心識所不能具有的作用。這賴耶不僅能攝持無始以來的新熏種,而且即使是法爾本有的種子,一樣也要由第八識來攝持。正因爲如此,第八識才能成爲萬法所依,成爲一切宇宙人生的總根源。所以,佛經上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磐證得。”

  B3、根身與器界

  根身器,這都是種子功能所表現出來的人生宇宙。在賴耶識中根身器都是以種子的形式存在的,但仍叫根身器,不叫種子。這現行“根身”是正報,器界是依報。第一,根身,有情衆生的根身,是由第八識所變生的,並且,又爲第八識所執受。賴耶識與根身,在一期生命中,是不相分離的。根身有了賴耶識的執持(受),在壽命未終結時,即便是處于睡眠及悶絕的狀態,人的身體色身都還是活鮮鮮的,不會僵死腐朽,可是一旦第八識與根身分離,那麼這即標志著有情的一期生命已經結束了。所以根身是內,第八識內變根身。

  五趣四生的有情,都可以從根身上顯示出果報的差別。如畜生道的有情,雖然所依的器界相同,然而從根身上來看,它與人是有著明顯的差異。

  第二,器,即器界,具有資助有情衆生的生活之用,所以叫器。人的生活環境、山河大地、廣大的宇宙,都是第八識所變。第八識不執受器界,不執持器界。山河大地、外界的事物、無垠的宇宙,是由衆生的共業所感,所以器是外,故說第八識外變器界。

  關于這根身器,下面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來探討。試問,我們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可知道“根身器”是處于識的範疇呢?

  第一,如果具備了“相違識相智”,那麼,就能夠透過共業的束縛,知曉根身器是屬于識的範疇。如人所見的真真實實的江河流水,而在天人看來,卻是琉璃,鬼趣衆生見之,是穢濁的濃血或火焰,傍生界的有情見之(魚蝦),是其安身立命的水晶宮,是它的整個生活空間。因此,由這“一境應四心”的現象,就說明了“根身器”不是絕對真實的,只相對于共業的束縛來講是真實的。而業是由心識所造就的,所以,“根身器”是屬于識的範疇。

  第二,心識在緣過去境、未來境及夢境等時,其境不是離識實有的,這樣的境在心識上有分明的顯現,如做夢,在夢中有象真的一樣的感覺、經曆,醒來以後,才知道那是夢境。象這樣的“無所緣識智”一般人都有。但是,就“根身器”這個所緣境而言,凡夫衆生是不會把它當作夢境的,那是因爲我們還無法透脫出物質色法的束縛力,而實際上“根身器”的確不是絕對真實的,如果我們一旦具有了“無所緣識智”時,那就能知曉這一點,就能知道根身器是處于識的範疇。

  第叁,凡夫的我們,如果所見到的“根身器”的確是絕對真實的…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