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

  第二,满业,把影响别报果能否圆具的业,叫满业。象我们凡情众生彼此之间,虽然都同感得人身,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胖瘦、贫富、相好相丑等等的差异,这都是由于满业所使然,并且是我们现今各自正承受着的。又就满业而言,在《那先比丘经》中有一段经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文如下:

  a.弥兰陀王说:“世间人头面耳目、身体四肢皆完具,何故有长命者短命者、有多病者少病者、有贫者富者、有长者卑者、有端正者丑恶者、有为人所信者有为人所疑者、有明者有暗者?何以故不同?”

  b.那先比丘说:“譬如众树木生果,有酢者,有苦者,有辛者,有甜者。此等树木何不同?”

  a.弥兰陀王说:“不同者,本栽各异。”

  b.那先比丘说:“人所作各各异不同,故有长命短命、有多病少病、有富有贫、有贵有贱、有端正有丑恶、有语用者有语不用者、有明者有暗者。”他又接着说:“佛经说,豪贵贫穷、好丑,皆自宿命所作善恶,自随行得之。”

  a.弥兰陀王说:“善哉!善哉!”

  (《那先比丘经》卷上《大正藏》卷三十二,P六九八下)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满业,现今就可以通过努力,使之发生变化,如穷的有可能变为富者,不会永远受穷,少知的可以变成博学的人。但人类所承受的满业,要使之发生变化,那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要看所生活的大社会环境、群体环境,并且,不同的满业,使之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其差别是很大的。

  A4、点明谁是主导者

  引业满业必然是善恶业,因为无记业不仅对于自己与他人没有损益,就是对于今世他世,也没有损益,这无记业是不能招感后后之果报的。又引满业,还必须是有强胜势用的善恶业,因为势力劣弱的善恶业,如前五识,虽然也有善心所或烦恼与之相应,能造善恶业,但其势力劣弱,没有胜用,不能为主;虽然也能以习气的形式将五识所造的善恶业摄植于赖耶识中,但是,它不会有引满未来生的作用。然而意识就不一样,它能动身发语,造作有强胜势用的引满业,由此招感总别报果。因此可以说,我们凡夫有情生死相续,轮转五趣皆是由此意识的思心所所造就的业力所牵引,并且,意识还能受业,即承受业报,作为异熟生,自作自受。由此可知,意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行人修学佛法,修习无漏圣道,都需要这意识作主导。所以,若能很好地利用它,那么我们这些凡情众生有朝一日就有可能超凡入圣,转识成智,得二转依果,让生命有一个质的飞跃——成佛。总之,造业的主体是意识,而不是其余的什么心识,前五识仅能随转发业,就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第二节 前五识

  性境现量能三性, —境、量、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界地

  遍行别境善十一, ┐

  中二大八贪嗔痴。 ┴助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依缘

  九缘七八好相邻, ┘

  合三离二观尘世, ┐

  愚者难分识与根。 ┴五识缘境的特性

  一、颂前略说

  (一)议说前五识

  在前五识中,识与根之间是相顺的,根助识生,根能发识,五识通过各自的“根”而知觉分别不同的境界,即眼识具有分别色相的能力、耳识具有分别声音的能力、鼻识具有分别香味的能力、舌识具有分别味道的能力、身识具有分别触觉的能力。在一般情形之下,五识各自的作用是不相错乱的,这是因为根与根之间存在着障隔。根有障隔,识就没有互用的现象,只能各守自性,眼只能见色、耳只能闻声。可是,若根与根之间的障隔打开,如眼根与耳根之间除去了障隔,那么就会出现眼能闻声、耳能辨色辨字,会出现这种能互用的现象。

  (二)前五识之立名

  A1、前五识既可从根立名,即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可从境立名,即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可是,一般说来,不从境立名,仅是从根立名,因为“根”较之于境,有五种殊胜义,而作为所缘的“境”却没有此五义。并且,不论是有漏的心识,还是无漏的心识,依根立名都无相滥的过失,就是指依根立名在任何情形下都不会发生混乱,如在互用时,一根发识可缘一切境,依根立名就不会有立名的过失,但若依境那就会发生混乱,如眼根发识缘声境色境,若依境立名,那么这了别识到底是叫色识,还是叫声识呢,这就出现不能确定的现象。

  A2、根之五义

  B1、依:识是依附于不共俱有根而住的。“根”所具有的“依”义,在梵文文法中,在名词八种格中叫依格,即第七格,在《成唯识论述记》中叫第七啭。而英语关于名词或人称代词的“格”只有三种:主格、宾格、所有格。梵文的名词或代词的依格,就相当于英语中的一个介词短语,如on the wall。 in the room.梵文格的变化是通过名词或代词的词尾的变化来构成的。

  那么,试问,是怎么知道识是依附于根而住的,而不是依境的呢?因为我们可从事实上推知,只要有根,必然就会有识生起的可能,如眼根与眼识,眼见色,一种色境消失了,没有了,眼识还可以见别的色境,可是,如果“根”坏了,无论是净色根坏了,还是扶根尘坏了,那都不可能见到外面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如瞎子,有的是视觉神经有问题,有的是眼球问题,这都致使眼不能看见外界的事物。所以,由此就完全可以推知,眼识是依附于根而住的,是依附于净色根而住的,前五识都是依附于各自的净色根而住的。

  B2、发:识是根之所发,因为根若变异了,变坏了,那么识就会发生变异,就会失去了别的作用,而五尘境的变化绝不会致使心识丧失了别的作用。又如睁眼瞎一类的人,眼球虽然是好的,但视神经有病或坏了,因而就不能看视外物。我们由这一事例也可以推知,眼识是由净色根所发。根所具有的“发”义,这在梵文文法上来讲,即是具格,这是用来表示原因的。

  B3、属:识是属于根的,这是从隐性种子上讲,前五识之识种随逐于各自的根种,眼之识,所以叫眼识。在阿赖耶识中,识有识种,根有根种,根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赖耶识中,识种随逐于根种,一旦根的作用显示出来,于是就会有识的生起。在这里,说识种随逐于根种,如说眼识种随逐于眼根种,所以说眼识是属于眼根的。这“属”义,即是属格,第六格。

  B4、助:识助于根,如眼识与眼根,这依眼根而起的眼识,对于所依的根,也有一定的助力,因为识在分别尘境时,与之相应的苦忧等受,这对“根”有所影响,如若心识领纳的是苦忧受,那么对于“根”就会有或多或少的损伤,如眼睛盯着强烈的灯光及仰视猛烈的阳光,那就会有难受的感受,这也必然会刺伤眼睛——眼根;又如,若心识领受的是乐喜受,那么对于“根”就会有滋润的作用。可是,前五识却不能使外在的尘境有所损益,如眼识不可能使外境有所变化。所以,就色境与根而言,识唯能助于根,不能助于色境。

  B5、如:识如于根,如根能照黄色境,识亦能缘这黄色境,即根照什么境,识就缘虑什么境;又根是有情生命全上的东西,识亦是有情生命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识与根就有这样的一些相同点,识是如于根的,而识与色境就没有,因为色境是无生命的。

  A3、立名与六离合释

  离合释,这是从梵文语法上来分析每一个词是如何构成的。在梵文里面,每一个复合词,可以将之分开来看各部分的意思,这是离义,也可将各部分合起来看其代表的意义,这是合义。这种分析词的方式,就叫离合释。又依其具体的情形,大致有六种: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类释、邻近释、带数释。在这里只介绍依主释,其余的以后再介绍。

  正因为“根”具有五个殊胜义,所以唯识典籍中的心识,都是依根而有的名称,前六识都是如此。这种立名的方式,在梵文文法中,叫依主释,这是离合释中的一种,如眼识:

  眼根 + 识 = 眼识

  属格  业格  业格

  眼根是能发,是主,识是所发,是宾,所以眼识的立名是依眼根主而立名眼识的。

  小乘认为心外有法,心识可以直接了别外境,所以识之立名,常是依境立名,如眼识,若依境立名即是色识,识是能缘,境是所缘,能缘是主,色境是子(士),色识即是取所缘境而得名,依劣而得名,叫依士释。

  二、释颂文

  (一)“性境现量通三性”

  A1、类境:前五识所缘的境都是性境,这种性境,都是粗显性境,是世俗性境,无为真如才是胜义性境。说性境,是因为前五识不缘过去未来的一切境界,但缘现前之境,并且,在这现境之上,没有名言概念的分别,只能分别色法上的“自相”。更主要的是,见相分是不同种的,是异种而生的,就是说见相分有各自的种子。又前五识各自的了别行相是有局限的,如眼识唯了色境,不了别其余的境界。五识中的其它的心识,也是如此。

  A2、识量:因为前五识是缘显现于当前的现在之境,并且,没有名言概念的分别思维,能够得其所缘境的自相,这是一种自性分别。在其同时,唯有五俱意识而没有计度分别意识的渗入。所以前五识的识量,唯是现量,而无比量与非量可言。

  A3、性类:通三性,表明任运而起的前五识,其本身不具有三性,是在意识的影响下,是在有三性变化的计度分别的意识的影响,才义说这前五识也通于三性。具体来讲,虽然前五识必由五俱意识引导,才能使五识生起缘境,并且使之缘境更为明了,但这只是前五识生起的第一刹那,其性类是无记的,前五识若要通于三性,那就需要前五识多刹那的相续,在相续的过程中,受有三性变化的计度分别意识的影响,于是前五识才会有通三性的可能。

  (二)“眼耳身三二地居”

  A1、议说三界九地:三界九地是凡情众生心识活动的领域,世间众生的…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