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是我們的內心自然就會生起一種深厚的信仰快樂及希望能得成就善法的一種善法欲。純潔清明的信仰,能給我們的身心帶來無比的快樂,並能促使我們去追求最高的成就——就是成佛。
D2、慚:hrīh.,人們做了錯事、壞事之後,在自己的內心之中生起的一種覺得羞恥的心理反應,這就是“慚”。試問,爲什麼會有慚心所的生起呢?那是因爲我們長期以來受社會環境熏習而成的崇重賢善、向聖賢看齊的心理素質,在犯了錯誤之後,自然就會喚起慚心,會羞恥過惡,會感覺到所做錯事傷及到了自己的人性和自尊心,會感覺到在自己的心上留下了一個汙點,這就是唯識上所說的慚心。因此,一旦慚心被喚起,惡行自然就會被止息,就會不再繼續下去了。
D3、愧:apatrapyam.,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大衆意識,反對損害他人社會人群的暴惡的錯誤行爲,大多數人都具有這種心理素質,因此在一旦做了損害社會及他人的錯事的時候,內心自然就會生起一種內疚感,感覺到對不住他人,對不住社會,甚至會覺得無顔見人,害怕受到社會輿論及他人的斥責,這就是愧心。此愧心一旦被喚起,惡行自然就會被終止。
D4、精進:vīryam.,精是精純不雜,進是升進不退,就是在人們心中,有這樣一種心理:對于善事,樂于勤苦修習,對于惡法、不好的習性,能勤勇去斷除,就是能保持這種努力爲善、努力斷惡的心態。而且這種精進的心理,指的是我們在由染轉淨的過程中,即在修學佛法、在聖潔之路上行進時,所反映出來的這種心理現象。
D5、無貪:alobhah.,對于財色名利表現出一種淡泊平實的心理現象,不會亟亟去追求,不會過分非義地索取,只是隨遇而取,可有可無。唯識所言的“無貪”,其心理表現,不是指連有情衆生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絲一毫都沒有才叫無貪,而是指只要不過分、不是非義的,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淡泊物欲的心理,這裏有一個度的把握,這就叫無貪。
D6、無嗔:adyesah.,就是在違逆境之中,對于他人,對于環境,在內心仍然以一種溫和清涼的態度來對待,沒有熱惱,不會惱怒于他人或環境,在違逆境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心理現象就叫無嗔。
D7、無癡:amohah.,心念清澈明淨,不迷惑,能知事達理,這種心態,就是無癡。
D8、輕安:prasrabdhih.,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輕快安樂安祥的這樣一種心態,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它來自于禅定,由定滋養而表現出的身心調暢的心理現象就叫輕安。
D9、不放逸:apramādah.,在社會生活中,在修習佛法的道路上,內心始終在防止惡法的生起,並且還要努力增長善法。防止惡法生起、沒有放蕩奔逸的那種心態,就叫不放逸,但要清楚,這要在精進叁善根的前提下才會有。
D10、行舍:upeks.ā,這是就沒有執著來講,而不是就心裏的苦樂等感受來講。此中的“行”字,即遷流義、造作義,所以行舍的意思就是指舍去高下不平等的遷流心、造作心,並遠離那著力的加行,離分別作意的偏曲相。總的說來,就是一種沒有執著的心理現象,善心能平等自然相續,心得無功用住,這樣的心態就是行舍。在修學佛法的曆程中,能步步舍棄,才有可能地地升進,直至成佛。
D11、不害:ahim.sā,對于違逆自己的事和人,表現出一種慈愍的心態,沒有損惱殘害之念,更不會由貪愛而起殘害之念,如對他人不做生命的損害,財産的損害,名譽的诋毀,如此等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心理現象就叫不害。
C4、煩惱心所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煩擾惱亂我們有情凡夫衆生的身心,使有情恒處生死、不得解脫。總之,煩惱是一種不善法,此類心所更能體現出凡夫之所以爲凡夫的衆生心理現象。煩惱心所四一切義都沒有。
與前面一樣,不善法也分爲四類:第一,自性不善,就是自己本身是惡,不是受他法影響而成惡,在二十六個煩惱心中,唯嗔、忿、恨、惱、嫉、悭、害、覆、無慚、無愧這十法才是真正的不善法。(《大正藏》卷六十七,P叁五○中)此類自性不善的煩惱心所,能引發惡業。第二,相應不善,本身雖是染法,即可以著色,但自身卻不是定性的不善法,它之所以有不善性,那是受無慚等十個自性不善煩惱心所影響所致。除無慚等十個自性不善煩惱心所之外,其余的煩惱心所屬相應不善。第叁,等起不善,就是由自性不善和相應不善煩惱心所影響而成的不善的色法及不相應行法都是,並且亦包括種子。試問,爲何不說色法等是相應不善?因爲心所法與色等法之間不存在相應義,色法等不能充當能緣。第四,勝義不善,就是指的生死法(種種順于流轉生死的有漏法)。此處所講的煩惱心所只涉及自性不善和相應不善兩類。煩惱有兩大類:一是本惑,二是隨惑。
D1、根本煩惱
何謂根本?就是說此貪等六煩惱心所,不隨于其余的煩惱心所法生起,獨自有體,並且可以在此本惑上差別假立其它的煩惱心所,所以,此六煩惱心所就叫根本煩惱。就倫理價值來講,唯嗔煩惱心所是自性不善,其余的貪等煩惱,若在上二界,則唯是無記性的,若在欲界,就分別起的貪等煩惱而言,乃是相應不善。若就俱生起而言,能發惡行的貪等煩惱是相應不善,否則,即是無記。所以,嗔唯在欲界,其余的貪等煩惱則通于叁界。
E1、貪:rāgah.,貪,就是貪愛,對于順境、處于適意的對象境才能使我們凡夫産生貪愛。這是一種過分的追求,甚至會變成非義的獲取。如果更具體地講,貪就是貪求、渴求,表示內心裏面缺了點什麼,而向外追求,來滿足這種渴望,如沒有名求名,沒有利求利。此煩惱心所所表現的心態,即是貪求外境和外物,執著于它,並且這種貪愛是沒有止境、沒有限度的,即我們常說的貪得無厭。那麼,試問,對佛法真理的追求,對生命價值意義的追求,算不算是貪愛呢?不是!因爲清明純正的追求,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它不是一種物欲,不是尋求一種低劣的感官刺激,而是爲了提升自身的精神品位,因此,這樣的追求是聖潔的,這種追求不是貪。
E2、嗔:pratighah.,就是對于逆境,對于不適意的對象,在我們凡夫的心中生起一種憎恚的心理反應,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這種心態就叫嗔。此嗔煩惱,還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形式,那就是隨煩惱了,如忿恨惱嫉等。就此煩惱,我們可以感覺到,一旦引起嗔心,我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苦痛不快的心緒,如果演變成極度憤恨的怒火,那麼,它所給與人的灼痛將是巨大的。前面的貪煩惱,不一定是惡的,貪即愛,有時也有好的一面,然而嗔煩惱卻不一樣,其本質是惡意的,只是在表現形式上,有程度不同的區別罷了。惡意對待他人,無論是否明顯,在無形中,也會反作用傷害到自己,所以平常有句通俗語“一念嗔心火,焚燒功德林”。因此,如果從大處而言,嗔恨心發展到最高度,就會影響到共業,如形成戰爭,給整個有情界帶來災難;若從小處來講,嗔心多的人,在人與人之間,會破壞本來應是和諧的關系,難以與人相處。故此,我們作爲學佛人,雖然凡夫衆生之間免不了有嗔心,但卻可以使它對我們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因爲,嗔心是一種修行的重大障礙,內心長期充滿嗔心的人,肯定不能如法如理地修行辦道,而大乘菩薩的根本,就是要有菩提心,在智慧的普照下,要有慈悲濟物之心,所以,作一個菩薩,嗔心是必須要破除滌盡的。于是,這就提醒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寬容心,通過寬容他人而培養出自己那種恢弘的氣度。總之,佛教的思想,佛教的精神,就是揚慈棄嗔,倡導和平,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和睦共處,共同構畫自己美好的人生藍圖。
E3、癡:avidyā,癡,就是無明,就是不能知事達理。我們凡夫衆生長期在無明煩惱的籠罩下,在日常生活中,其表現,看似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實際上,從佛教的思想來講,那仍然是顛倒的、不正確的。又無明大致有兩類:一是先天的俱生無明,這是與生俱來的,牢不可破的無明。一是後天所形成的分別無明,這是通過環境、錯誤的教育及錯誤的訓練所形成的無明。
┌相應無明——與貪等共起的無明。
無明┤ ┌不共無明——與意識相應,有間斷。
└不共無明┴恒行不共無明——與末那識相應,恒時相續不斷。
E4、慢:mānah.,籠統地講,慢,就是指在待人接物上,沒有謙和之心,心常高舉,就是以一種高舉的氣勢來待人接物。就那心高舉的不同表現形式而言,大致有七種:
第一,是慢,“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前者“于劣計己勝”,就是本來自己在學問等方面超過他人,在看法上認爲自己勝過他人;後者“于等計己等”,本來彼此之間都一樣,在內心的看法上也認爲是一樣。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這就是慢。
第二,過慢,adhimānah.,“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就是本來自己在學問等方面與他人都差不多,卻認爲自己比他人強;或者本來他人比自己強,卻錯誤認爲彼此之間都一樣。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就是過慢。
第叁,慢過慢,mānatimānah.,“于勝計己勝”,就是本來他人在學問等諸多方面比自己強好,但自己卻錯誤地認爲、沒有自知之明地認爲自己比他人強、好。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就是慢過慢。
第四,我慢,asmimānah.,就是在自己這五蘊和合的身上,認爲這代表我,這爲我所有,于是在身高、長相、如此等等方面,與他人比較,若比他人的身體高、好、強,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就是我慢。
第五,增上慢,abhimānah.,有的學佛者,氣功界有的練功者,對于超于常人的殊勝法,如五眼六通,以及無漏聖果…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