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沒有得到、沒有證到,卻妄說自己已得到、已證到,或許少有所得,卻無限誇大它,認爲自己已成爲全知全能的人,是人群中的聖者、智人,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就是增上慢。
第六,卑慢,ūnamānah.,就是若從學佛修行的功德上來講,他人多分勝過自己,而自己卻認爲不過就差那麼一點點,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之心,就是卑慢。依此推之,有些人的這樣一種心態:有沒有學問、有沒有知識都一樣生活,學佛與不學佛也一樣都是處于社會生活當中,逃離不了這個社會,學習教理與不學教理都一樣當和尚,如此等等,由此而生起的氣勢高舉的心態,也是卑慢。
第七,邪慢,mithyāmānah.,自己本來沒有功德,卻認爲自己有功德,認爲自己與佛菩薩無異,要求他人要像禮佛一樣來禮敬他,這是在慢上起邪,這樣的心態,如此邪乎氣勢高舉的心態,就叫邪慢。
E5、疑,vicikitsā,對于佛法所顯示出來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對于生活中明顯的事理,沒有一個肯決的認識,沒有一個決定的認爲,老是猶豫狐疑,這種心態就是疑煩惱心所,這種疑不能深化我們對真理、事理的認識,卻反而使我們顯得無所適從。至于對某些事理發起的疑問,由疑起悟,深化認識,所謂不疑不悟、大疑大悟,這種疑就不是此疑煩惱的內容。
E6、惡見(不正見),dr.s.t.ih.,惡見也叫不正見,由染汙慧對于真理生起的一種相反的顛倒的見解,由此凸顯出來的心態就叫惡見。此能障礙屬于正慧之善見的生起。此中之“惡”字,不是行爲倫理上的善惡之惡,此“惡”就是不正確、錯誤的意思。此不正見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五類:
第一,薩迦耶見,sathādr.s.t.ih.,此名是譯音,大乘義譯爲移轉見(經部師爲“身見”,有部師爲“有身見”),如理的《義演》中說我境有轉變,所以能緣我見得移轉名,就是凡夫衆生把衆緣和合移轉之身執爲我及我所,這種錯誤的見解就是我見,或薩迦耶見。
第二,邊見,amtagrāhadr.s.t.ih.,邊就是斷與常兩邊,即斷見與常見。那麼,試問,是誰在斷?誰在常呢?那就是在前面我見的基礎上,才說我們在生生世世、貫串一個不滅的東西,這是常見;或者認爲在我們這個肉身毀滅之後,在今生之後,能代表我的東西就永遠斷滅,人死如燈滅,這即是斷見。由此二見就可以推知,會有如下的過失:常見會導致是凡夫的永遠是凡夫,不能修證聖果,因爲“我”字的意義即是恒時常住不變的,連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沒有,又斷見即是撥無因果,善惡因果的報應就沒有承受的主體,就會有可以不對今生的行爲負責的過失。
第叁,邪見,mithyādr.s.t.ih.,如謗無因果,無作用,無實事。謗無因果,即是認爲我們的行爲,無論怎麼做,也不會構成善惡業因,這是謗因,並且認爲,我們的行爲也不存在未來能導致善惡苦樂的果報,這是謗果。謗無作用,否認我們的行爲所造成的影響,能夠有從今生延續到來生及未來久遠之生的作用,否認有所謂結生相續的作用。謗無實事,就是否認世間有阿羅漢等無漏果聖者的存在,認爲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聖者。除以上叁個方面之外,除其余諸見之外,余下的一切不正的見,種種邪解的見解,都屬于這邪見的範圍。
第四,見取見,dr.s.t.iparāmars”ah.,“取”即堅執義,就是把前面本身已是錯誤見解的我見(身見)、邊見、邪見,堅執爲是一種最殊勝因,由此能得清淨的涅磐,于是唯識就把這所謂殊勝的清淨因叫做見取見。因此,這是在不正確之見上取見,如果不堅執爲殊勝清淨因,那麼,其“見”就僅是邊見、邪見、身見等,而不是見取見。
第五,戒禁取見,s”īlavrataparāmars”ah.,戒禁,戒即是禁,就是對具體行爲的明文規定,要遵守什麼樣的行爲,因爲執此戒的有情凡夫衆生認爲,此類具體行爲是最殊勝真實的,是得清淨涅磐之因,或認爲是成仙得道之因,如外道把吃草、吃糞當作生天的殊勝真實的清淨因,所以唯識就把這種對具體行爲的堅執的見解叫做戒禁取見。
D2、隨煩惱
隨從根本煩惱而起,就叫隨煩惱。這有兩種類型:一是下面這些隨煩惱,僅是在根本煩惱的基礎上,從不同程度及不同表現形式上的差別分位假立,小隨及大隨中的妄念、不正知、放逸即是;一是這些隨煩惱是根本煩惱的等同流類,即指隨惑受同類的本惑的牽引而生起,中隨及大隨中的掉舉、昏沈、散亂、不信、懈怠即是。
E1、小隨惑,小隨惑都是假有的,即是依根本煩惱分位假立的,只是在程度及表現形式上與本惑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此小隨煩惱彼此之間,在同一刹那是不能一塊生起的,如忿恨惱嫉等,都是以嗔煩惱爲體。又此小隨煩惱,在行相上是粗猛的,故此唯有意識才有此小隨煩惱心所相應。此中的“小”字,是指此類煩惱心所生起的範圍狹小,唯與意識相應,這就是小的意思。
F1,忿,krodhah.,就是在我們遭遇逆境時,對于我們有違害,有不適意的感受,而我們又不能忍受,于是,在我們凡夫衆生的心中就生起一股怨氣,從情緒上表現出極度的不悅、不高興,唯識就把這樣的心理現象叫做“忿”。這是嗔心的一種表現形式。
F2,恨,upanāhah.,一時的忿,一時的怨氣,過去了就自然消失了,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還不大,但若將忿轉化爲仇怨,懷惡不舍,結怨在心,懷恨不已,時時在心中來回倒騰,待機報複,于是唯識就把這種我們凡夫衆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叫做“恨”。這恨亦屬于嗔心的範圍。
F3,惱,pradāsah.,回想過去所經曆的忿恨的情景,又接觸到現前不如意的事,即現前遭遇逆境,于是心情便變得狠戾乖張,心中生起暴熱,會勃然大怒,隨即,就有可能會有粗俗的語言、暴惡的行爲發出,唯識就把此時的心態,叫做“惱”。這也是以嗔心爲體。
附:因遇逆境而嗔,因遇不順己意之境而嗔,這還不是最大的傷害,若由嗔演變到忿,對逆境不能忍受而表現出極度的不悅,甚至動身發語,並且,還將所經曆的懷怨在心,時不時的在心中來回上演,氣得急火攻心,從而使我們的身心遭受扭曲,變得狠戾乖張,一遇上不順心之事,就會勃然大怒(惱)。
F4,嫉,trs.yā,因他人在學問、品貌等方面比我們強、好、優越,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表現出憂戚不樂的情緒,這種心理現象,在唯識上叫做“嫉”。嫉的對象範圍很廣,如才能、長相、名利等等都是。這也是嗔心的一種表現形式,屬于嗔的範圍。
F5,害,vihim.sa,沒有慈悲心,沒有悲憫之心,故意損害逼惱他人,由此行爲所呈顯出來的心態,唯識把它叫做“害”。害煩惱的生起,有的是因長期結怨而害,有的是因一時的利益及欲望而害。此害煩惱亦屬于嗔心的範圍。
F6,覆,mraks.ah.,就是隱藏,自己做了罪惡之事,因害怕受到懲罰而失去已有的財利名譽等,于是就設法隱藏罪過,不讓他人知曉,其結果,必然會導致自己心理不平衡,生起憂悔熱惱,身心不能安穩。這種極力隱藏罪惡的心態,唯識就把它叫做“覆”。這是從貪與癡兩煩惱上所分立起來的,因爲不懼將來的苦果即是癡,恐失利譽這即是貪,所以,覆乃是以貪癡煩惱爲體。
F7,悭,mātsaryam.,就是對自己的東西過分貪愛、吝惜,不願施與他人,這種心態就叫悭。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的貪心作怪,故此煩惱是從貪煩惱中分立出來的,屬于貪的範圍。
F8,忄喬,madah.,對于自己已擁有的如權勢、名譽、財富、美貌等等,深深貪愛執著,其心處于一種昏迷傲逸的狀態,就是于己如意之事,陶醉其中,傲然自得,唯識上叫“貪愛自盛事”,這傲然自得的心態就叫“忄喬”。這是由貪愛而起,所以忄喬也屬于貪的範圍。
F9,诳,s”āt.hyam.,在我們這個凡夫當中,有些人爲了獲得財利、名譽、地位等等,不靠自身的才能、實力、實在的品德來獲得,而是采用一種虛僞的手段,在大衆面前,詐術行騙,謊言欺人,僞顯高明、有才能,詐現有德,迷惑他人,如在氣功界有的自封聖者,說自己是玉皇大帝、是王母娘娘,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一種邪命的生活方式,所凸顯出來的心態就叫诳。诳的目的就是爲了貪得利譽等,其本身也是一種愚癡的表現,因爲這是一種邪命。所以,诳屬于貪與癡兩煩惱的範圍。
F10,谄,māyā,爲了貪愛名利,于是對于富貴有勢的人、對于有德有能的人恭維巴結,取好于他,或者爲了取悅于人而掩藏自己的缺點,而表現出種種蒙蔽他人的行爲,如僞作威儀、詐現恭順,如此等等。由這些行爲所凸顯出來的心態就叫谄,這是我們凡夫衆生或多或少都有的毛病。總之,爲了貪愛名利而谄媚于人,爲取好于人,僞現誠實恭順而藏其自身的缺點。此煩惱是屬于貪癡煩惱的範圍,因爲貪名利取悅人,這就是貪,從另一角度來說就是一種愚癡的表現。不過,這裏要清楚,爲了饒益大衆,調和人際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溫和的行爲、柔和的語言,那就不是谄。
D2、中隨煩惱
此類煩惱不依本惑爲體,而是自有其體,可以同時生起,並可遍于一切不善之心,且是唯能如此。又可與小隨或大隨同時生起。“中”字的意思是指,此類煩惱生起的範圍,既不狹小,也不寬泛,這即是“中”。
F1,無慚,ahrtkyam.,在我們凡夫衆生當中,有的做了錯事、做了壞事,卻不知羞恥過惡,不知忏悔,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作爲一個學佛人,那就有違于佛法的真理,這在唯識裏面叫做“不顧自法”。因此,一個不知羞恥過惡的人,不知忏悔的人,必然會與有賢德的人相遠…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