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没有得到、没有证到,却妄说自己已得到、已证到,或许少有所得,却无限夸大它,认为自己已成为全知全能的人,是人群中的圣者、智人,由此而生起的气势高举之心,就是增上慢。

  第六,卑慢,ūnamānah.,就是若从学佛修行的功德上来讲,他人多分胜过自己,而自己却认为不过就差那么一点点,由此而生起的气势高举之心,就是卑慢。依此推之,有些人的这样一种心态:有没有学问、有没有知识都一样生活,学佛与不学佛也一样都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逃离不了这个社会,学习教理与不学教理都一样当和尚,如此等等,由此而生起的气势高举的心态,也是卑慢。

  第七,邪慢,mithyāmānah.,自己本来没有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功德,认为自己与佛菩萨无异,要求他人要像礼佛一样来礼敬他,这是在慢上起邪,这样的心态,如此邪乎气势高举的心态,就叫邪慢。

  E5、疑,vicikitsā,对于佛法所显示出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生活中明显的事理,没有一个肯决的认识,没有一个决定的认为,老是犹豫狐疑,这种心态就是疑烦恼心所,这种疑不能深化我们对真理、事理的认识,却反而使我们显得无所适从。至于对某些事理发起的疑问,由疑起悟,深化认识,所谓不疑不悟、大疑大悟,这种疑就不是此疑烦恼的内容。

  E6、恶见(不正见),dr.s.t.ih.,恶见也叫不正见,由染污慧对于真理生起的一种相反的颠倒的见解,由此凸显出来的心态就叫恶见。此能障碍属于正慧之善见的生起。此中之“恶”字,不是行为伦理上的善恶之恶,此“恶”就是不正确、错误的意思。此不正见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五类:

  第一,萨迦耶见,sathādr.s.t.ih.,此名是译音,大乘义译为移转见(经部师为“身见”,有部师为“有身见”),如理的《义演》中说我境有转变,所以能缘我见得移转名,就是凡夫众生把众缘和合移转之身执为我及我所,这种错误的见解就是我见,或萨迦耶见。

  第二,边见,amtagrāhadr.s.t.ih.,边就是断与常两边,即断见与常见。那么,试问,是谁在断?谁在常呢?那就是在前面我见的基础上,才说我们在生生世世、贯串一个不灭的东西,这是常见;或者认为在我们这个肉身毁灭之后,在今生之后,能代表我的东西就永远断灭,人死如灯灭,这即是断见。由此二见就可以推知,会有如下的过失:常见会导致是凡夫的永远是凡夫,不能修证圣果,因为“我”字的意义即是恒时常住不变的,连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没有,又断见即是拨无因果,善恶因果的报应就没有承受的主体,就会有可以不对今生的行为负责的过失。

  第三,邪见,mithyādr.s.t.ih.,如谤无因果,无作用,无实事。谤无因果,即是认为我们的行为,无论怎么做,也不会构成善恶业因,这是谤因,并且认为,我们的行为也不存在未来能导致善恶苦乐的果报,这是谤果。谤无作用,否认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能够有从今生延续到来生及未来久远之生的作用,否认有所谓结生相续的作用。谤无实事,就是否认世间有阿罗汉等无漏果圣者的存在,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圣者。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除其余诸见之外,余下的一切不正的见,种种邪解的见解,都属于这邪见的范围。

  第四,见取见,dr.s.t.iparāmars”ah.,“取”即坚执义,就是把前面本身已是错误见解的我见(身见)、边见、邪见,坚执为是一种最殊胜因,由此能得清净的涅磐,于是唯识就把这所谓殊胜的清净因叫做见取见。因此,这是在不正确之见上取见,如果不坚执为殊胜清净因,那么,其“见”就仅是边见、邪见、身见等,而不是见取见。

  第五,戒禁取见,s”īlavrataparāmars”ah.,戒禁,戒即是禁,就是对具体行为的明文规定,要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因为执此戒的有情凡夫众生认为,此类具体行为是最殊胜真实的,是得清净涅磐之因,或认为是成仙得道之因,如外道把吃草、吃粪当作生天的殊胜真实的清净因,所以唯识就把这种对具体行为的坚执的见解叫做戒禁取见。

  D2、随烦恼

  随从根本烦恼而起,就叫随烦恼。这有两种类型:一是下面这些随烦恼,仅是在根本烦恼的基础上,从不同程度及不同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分位假立,小随及大随中的妄念、不正知、放逸即是;一是这些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同流类,即指随惑受同类的本惑的牵引而生起,中随及大随中的掉举、昏沉、散乱、不信、懈怠即是。

  E1、小随惑,小随惑都是假有的,即是依根本烦恼分位假立的,只是在程度及表现形式上与本惑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此小随烦恼彼此之间,在同一刹那是不能一块生起的,如忿恨恼嫉等,都是以嗔烦恼为体。又此小随烦恼,在行相上是粗猛的,故此唯有意识才有此小随烦恼心所相应。此中的“小”字,是指此类烦恼心所生起的范围狭小,唯与意识相应,这就是小的意思。

  F1,忿,krodhah.,就是在我们遭遇逆境时,对于我们有违害,有不适意的感受,而我们又不能忍受,于是,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中就生起一股怨气,从情绪上表现出极度的不悦、不高兴,唯识就把这样的心理现象叫做“忿”。这是嗔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F2,恨,upanāhah.,一时的忿,一时的怨气,过去了就自然消失了,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若将忿转化为仇怨,怀恶不舍,结怨在心,怀恨不已,时时在心中来回倒腾,待机报复,于是唯识就把这种我们凡夫众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叫做“恨”。这恨亦属于嗔心的范围。

  F3,恼,pradāsah.,回想过去所经历的忿恨的情景,又接触到现前不如意的事,即现前遭遇逆境,于是心情便变得狠戾乖张,心中生起暴热,会勃然大怒,随即,就有可能会有粗俗的语言、暴恶的行为发出,唯识就把此时的心态,叫做“恼”。这也是以嗔心为体。

  附:因遇逆境而嗔,因遇不顺己意之境而嗔,这还不是最大的伤害,若由嗔演变到忿,对逆境不能忍受而表现出极度的不悦,甚至动身发语,并且,还将所经历的怀怨在心,时不时的在心中来回上演,气得急火攻心,从而使我们的身心遭受扭曲,变得狠戾乖张,一遇上不顺心之事,就会勃然大怒(恼)。

  F4,嫉,trs.yā,因他人在学问、品貌等方面比我们强、好、优越,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表现出忧戚不乐的情绪,这种心理现象,在唯识上叫做“嫉”。嫉的对象范围很广,如才能、长相、名利等等都是。这也是嗔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嗔的范围。

  F5,害,vihim.sa,没有慈悲心,没有悲悯之心,故意损害逼恼他人,由此行为所呈显出来的心态,唯识把它叫做“害”。害烦恼的生起,有的是因长期结怨而害,有的是因一时的利益及欲望而害。此害烦恼亦属于嗔心的范围。

  F6,覆,mraks.ah.,就是隐藏,自己做了罪恶之事,因害怕受到惩罚而失去已有的财利名誉等,于是就设法隐藏罪过,不让他人知晓,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自己心理不平衡,生起忧悔热恼,身心不能安稳。这种极力隐藏罪恶的心态,唯识就把它叫做“覆”。这是从贪与痴两烦恼上所分立起来的,因为不惧将来的苦果即是痴,恐失利誉这即是贪,所以,覆乃是以贪痴烦恼为体。

  F7,悭,mātsaryam.,就是对自己的东西过分贪爱、吝惜,不愿施与他人,这种心态就叫悭。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贪心作怪,故此烦恼是从贪烦恼中分立出来的,属于贪的范围。

  F8,忄乔,madah.,对于自己已拥有的如权势、名誉、财富、美貌等等,深深贪爱执着,其心处于一种昏迷傲逸的状态,就是于己如意之事,陶醉其中,傲然自得,唯识上叫“贪爱自盛事”,这傲然自得的心态就叫“忄乔”。这是由贪爱而起,所以忄乔也属于贪的范围。

  F9,诳,s”āt.hyam.,在我们这个凡夫当中,有些人为了获得财利、名誉、地位等等,不靠自身的才能、实力、实在的品德来获得,而是采用一种虚伪的手段,在大众面前,诈术行骗,谎言欺人,伪显高明、有才能,诈现有德,迷惑他人,如在气功界有的自封圣者,说自己是玉皇大帝、是王母娘娘,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一种邪命的生活方式,所凸显出来的心态就叫诳。诳的目的就是为了贪得利誉等,其本身也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种邪命。所以,诳属于贪与痴两烦恼的范围。

  F10,谄,māyā,为了贪爱名利,于是对于富贵有势的人、对于有德有能的人恭维巴结,取好于他,或者为了取悦于人而掩藏自己的缺点,而表现出种种蒙蔽他人的行为,如伪作威仪、诈现恭顺,如此等等。由这些行为所凸显出来的心态就叫谄,这是我们凡夫众生或多或少都有的毛病。总之,为了贪爱名利而谄媚于人,为取好于人,伪现诚实恭顺而藏其自身的缺点。此烦恼是属于贪痴烦恼的范围,因为贪名利取悦人,这就是贪,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愚痴的表现。不过,这里要清楚,为了饶益大众,调和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温和的行为、柔和的语言,那就不是谄。

  D2、中随烦恼

  此类烦恼不依本惑为体,而是自有其体,可以同时生起,并可遍于一切不善之心,且是唯能如此。又可与小随或大随同时生起。“中”字的意思是指,此类烦恼生起的范围,既不狭小,也不宽泛,这即是“中”。

  F1,无惭,ahrtkyam.,在我们凡夫众生当中,有的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却不知羞耻过恶,不知忏悔,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作为一个学佛人,那就有违于佛法的真理,这在唯识里面叫做“不顾自法”。因此,一个不知羞耻过恶的人,不知忏悔的人,必然会与有贤德的人相远…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