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离,不思向贤善者看齐,否认善的价值意义,这样的心态就叫“无惭”。

  F2,无愧,anapatrāpyam.,在我们凡夫众生中,有些人做了损害他人的错事,却毫无感觉,不怕对不住别人,不知羞耻过恶,不怕他人及社会的斥责,不惧法律,不惧舆论,并且还崇敬品行暴恶的人,这样的凡夫众生所凸显出来的心态就叫无愧。

  D3、大随烦恼

  大随中的失念、放逸、不正知三个烦恼心所,其体是依本惑而立的,其余五个,皆各有其自体。此类烦恼,可以遍于一切染污心,可以通于不善及无记。又可与小随、中随同时生起。它有五种“受”相应。其中“大”字的意思是指此类烦恼生起的范围极为广泛,遍于一切染心,这就是“大”字的含义。

  大随┬欲界:不善(相应)

  └上二界:无记

  F1,不信,ās”raddhyam.,就是在我们凡夫众生中的有些人,心中没有纯洁的信念,没有纯洁的精神支柱,否认道德的价值意义,不承认有宇宙人生的真理,更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具有真实清净的功德,无疑,这样的内心世界是浑浊的,于是唯识就把这样的心态叫做“不信”。

  F2,懈怠,kaustdyam.,这里特别针对我们学佛人,在修习善法与断除恶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那种懒惰心理,于是,唯识就把它叫做“懈怠”。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不努力为善,不积极根除恶法染事,这也是懈怠。

  F3,放逸,pramādah.,就是放荡纵逸,恣肆于低劣的情趣之中,或使自己的心成为物欲的奴隶,倾心追求一些有损身心健康的东西,唯识就把这样的心理现象叫做放逸。不消说,这样的心理,是既不能防护不良因素的侵袭,更不能修习善法。这是因懈怠及贪嗔痴而不能防恶修善,故总叫放逸。

  F4,掉举,auddhatyam.,就是指心不安稳寂静,心念不恬静,对于同一个对象境、同一个所缘境,老是妄想纷飞,对它起种种不同的思维,唯识称作“一境多解”,这样的心理现象就叫掉举。此烦恼障碍修止,并障碍没有执著的行舍的生起。止,梵语s”amatha,译音叫“奢摩他”,“止”是义译,意思是凝摄其心,止息妄念。

  F5,昏沉,styanam.,就是身心疲乏,昏懵沉重,这当然就不能清晰地认识所缘的境界,唯识叫做“于境无堪任”,这样的心态就叫“昏沉”。此烦恼障碍修习观行,并障碍轻安善心的生起,使我们无法得到轻安。观,梵语vipas”yanā,译音叫“毗婆奢那”,义译为“正见”,“观”亦是义译,就是指观察事理。

  F6,失念,mus.itasmr.titā,就是忘失正念,失正受,对于善法,对于所缘的善法不能明记在心,不能忆持,唯是邪念充斥的心理现象,就叫失念。这是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才会致使正念丧失,所以,它乃是以痴烦恼为体,是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念烦恼能障碍正念的生起。

  F7,散乱,viks.epah.,其心向外奔逸流荡的状态,心念躁动,心志不能统一,天南海北,胡思乱想,在唯识学上叫做“一心易多境”,即易缘。这样的心理现象就叫散乱。恶慧、染污慧也就由此而生,当然散乱心肯定会妨碍禅定,障碍修静。

  F8,不正知,asam.prajanyam.,就是知见不正,对于所观的境界,错谬邪解,由此呈显出来的心态就叫不正知。就烦恼而言,此烦恼心所是依痴烦恼假立的。恶见中的邪见,非是处于所观中所生的见解,此乃是就所观而生的见解来开设的。

   ※   ※   ※

  后面五个烦恼心所是针对修习止观所出的病态来讲的,前三个烦恼心所是就一般情形来说的。

  C5、不定心所

  此类心所唯具性一切义,即可以有三性的变化。“不定”两字即是说,此类心所启遍通三性,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没有一定。又悔等四心所,唯在第六识中有,并且,悔眠二心所唯在欲界,寻伺二心所在二禅以上就没有了。

  D1,悔(恶作),kaukr.tyam.,“恶者悔性,即嫌恶所作业,诸所作业起心嫌恶已而追悔之,方是悔性。”(《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大正藏》卷四十三,P四六六中)

  悔,就是后悔、追悔,也就是厌恶先所作的种种事情而生起追悔懊恼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其性类可以通于三性,如厌恶过去先时所做的善事,那么由此而生起的懊悔的心理,那就是恶性的;若厌恶先时过去所做的恶事,那么由此而生起的懊悔的心理就是善性的;若厌恶先时所做的无记性的事,那么由此而生起的懊悔的心理就是无记性的。总之,悔心所的性类,事善悔恶,事恶而悔善,它的性类是不定的。

  D2,眠,middham.,眠,就是指的睡眠心理,其特征就是身体感觉不自在,不舒服,自己的心念极为昏重,根本无法思惟事理,睡着了之后,让他人如何推呼,有时都不会有反应,因此,在此心理状态之时,几乎是没有感觉的,而前面的昏沉烦恼,那是指在修定中的昏沉,那是有感觉的。关于眠心所的性类,试问,我们凡夫众生的睡眠心理怎么会有性类上的不定呢?因为若是正常的睡眠、正常的休息,它是为了使我们具有清醒的意识,是为了眠后更好地修持功德,调摄身心,更好地工作、学习,那么,这样的睡眠就是善性的;如果无所事事、睡眠过度,它不仅有损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可能会使学业荒废,道心退化,那么这眠心所就变成是不善性的了。

  D3,寻,vitarhah.,寻就是寻求,于诸事理,采取总的观察、粗略的观察,这是一种较为粗显的思惟,不是深深地推度,这就是寻。关于“寻”心所的性类,它亦是不定的,如果寻求的是一种美善的境界,那么寻心所就是善性的;若寻求的是一种邪恶的境界,那么寻心所就是不善性的。又唯识学上,把寻心所所缘取的境界,无论善恶,都叫做“意言境”,因为唯有意识才有这样的心所相应,所以,由此意识,就必然会对所缘境有名言概念的安立、名称的安立,这就是“意言境”。寻心所是思慧心所为体,不过,寻心所的思的作用强,慧的作用弱。

  D4,伺,vicārah,伺,就是伺察,于诸事理,精细观察,这是一种深度的思维推度。关于“伺”心所的性类,它亦是不定的:如若伺察的是一种美善的境界,那么伺心所就是善性的;若伺察的是一种邪恶的境界,那么伺心所就是不善性的。又唯识亦把伺心所缘取的境界,无论善恶,都叫做“意言境”,因为唯有意识才有伺心所,其余心识没有。此心所同样是以思慧两心所为体,不过,伺心所的思的作用弱,慧的作用强。

  B3、关于“心所”之性类

  由前面所讲的五类心所的内容,即遍行、别境、善、不定及烦恼,于是现在就可以对它们的性类作一个总结。遍行是通于三性的,它是随自性善恶之法而善恶。别境心所亦是通于三性的,亦是随自性善恶之法而善恶的。善心所,这是自性善。不定心所亦是通于三性的。

  最后,就烦恼心所来说性类:

  C1、本惑,第一,嗔唯在欲界,是自性不善。第二,贪等烦恼,在上二界是无记性。在欲界,若是分别的,就应是不善;俱生发恶行的亦是不善,俱生不发恶行的才是无记性的。

  C2、随烦恼,第一,小随忿等七烦恼是自性不善,唯在欲界。诳、谄在欲界是相应不善,在色界是无记。骄在欲界是不善,在上二界是无记性。第二,中随,唯在欲界,是自性不善。第三,大随,在欲界是不善,在上二界是无记性。

  ┌遍行┐

  |别境├通于三性

  |不定┘

  |善心所——自性善 

  |本惑┬嗔——唯欲界——自性不善

  六|   └贪等┬上二界——无记

  位┤  └欲界┬分别——不善

  心|  └俱生┬发恶行——不善

  所|     └不发恶行——无记

  |  ┌小随┬七——欲界——自性不善

  |  |  └诳谄┬欲界——相应不善

  └随惑┤  └色界——无记

  |中随——唯欲界——自性不善

  └大随┬欲界——不善

  └上二界——无记性

  染污心:不善性与有覆无记

   A3、色法,rūpa dharmāh.

  “色”,rūpa,就是质碍义,此类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此空间为一法所占有,在同时就不会被另一法所占据(方所示现),这就是质碍的意思。变坏义,色法非坚住,而是刹那灭坏。质碍与变坏,都是物质法的特征。这是由第八识所变起的物质色法,它不能被我们的前六识所直接了解,只能是间接的。又第八识所变起的物质色法,一是根,根有五类,即眼等五根。一是器界,前五识的疏所缘或本质。其中的器界,若要对之作分解的说明,那么就只能从前五识的亲所缘相分来说明器界,就是从色尘、声尘、味尘、香尘及触尘五方面来说明,可以说器界乃是这五方面的总和。另外把非由五根领纳收摄、唯由意识领略的无本质的色法,全部归入法处所摄色之中。下面就来逐一解释这三类。

  B1、根,indriyam.

  根,有增长义、出生义,由“根”这一有力的增上助缘,才能出生眼识等的了别作用。眼根能发眼识,鼻根能发鼻识,舌根能发舌识,身根能发身识。

  前面讲过,根有扶根尘及净色根,在唯识学上所称呼的根,特指的是净色根,即胜义根,这才是真正的根,而扶根尘就可纳入器界里面去。根有五,即眼等五根。

  B2、境(尘)arthā

  这是从前五识的亲所缘境五个方面分别来说明器世间的物质色法,为何这五个方面能用来作说明呢?因为前五识是以器世间作为疏缘,于是才有它的亲所缘的生起,并且还是带质而起,亲所缘与疏所缘之间有相似之处,所以用这五个方面来作说明,是不会有过失的。在解说时,只讲亲所缘就行了,因为它们的总和就是器世间的内容。

  C1、色境,这是眼识依眼根而缘取的境界,即亲所缘…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