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P10

  ..續本文上一頁循環的原因,就是造成我們不能認識真實,不能從無明殼裏出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

  十二支緣起,就是十二因緣,緣無明而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是佛教最早的四谛的一個基礎。這基礎造成我們的原因跟結果不一致,就是剛才說的有點兒曲折,就是得到愛非愛果。中國的苦樂觀,先苦後甜,先甜後苦就是這個問題,現在的人都貪圖今朝有酒今朝醉,造因的時候很惬意,快樂一時,不管以後,槍斃就完了,是不是能完呢?總是相似相續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斷不了,哪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所以這善趣、惡趣,這趣是趣往的意思,你的生活還有個去向,有個繼續下去,哪能說造了因沒結果呢?有沒有結果的原因嗎?

  這個十二支緣起,是增上緣生起的。這無明啊,是根子,很厲害,是叁界的成因,所有使我們造成種種光怪陸離、種種花樣翻新。無明對行呢,有增上的作用,所有愚癡,它都能引起這個不善行、惡行,引起了煩惱跟業,在我們日常生活裏頭占了主要的地位,這些又使我們獲得異熟果,就是由過去的煩惱、業感來現在的異熟果,再由現在的煩惱、業感引起將來的異熟果,這就引起了愛非愛的果。這個煩惱跟業,都是生起愛非愛果的增上緣。

  兩種緣起,一種是自性,名言種子,就是執著有能取、所取的分別,再一種就是種種的煩惱跟種種的業,能引起後來的異熟果。這兩種緣起錯綜在一起,就形成現在我們所有的雜染品法,無論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我們自己的宇宙完全是由這個來決定的。

  “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或有分別實我爲因,”

  對于第一緣起不能理解,于是乎,造成不同的執著。

  “或有分別自性爲因,”

  有的認爲有自性是因,他不理解阿賴耶識的真正的情況,認爲宇宙人生都由自性生起的,也叫勝性生起,認爲阿賴耶識就是自性,這麼一種認識。本來阿賴耶識跟雜染品法是互相依靠、互相爲因的,我們知道所有的原因都是無常、無我的,必須無常、無我才能構成真正的原因,可是他這一誤會,把阿賴耶識當成自性,那麼這就把阿賴耶識原來的那個性質完全變了。

  實際上它是不能作原因的,前邊我們已經講到了,常法、或者自己獨立存在的法,都不可能作原因,因爲它本來不變,它不是依靠旁的東西生起,是依靠它自己生起,這種法,就不可能與其它産生作用,使其它東西生起。

  “或有分別宿作爲因,”

  宿作,就是現在的宿命論。如果我們所有的原因都歸于過去的造業,那麼我們現在的觀點行爲也就不能起作用了,只是認爲一切都是命定的,這種也是錯誤的。並且,它的這個宿作,也是改變了阿賴耶識原來的性質,把生生不息的變成了死氣沈沈,都成固定的了。

  “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

  它這個自在就是大自在天,他能變化一切萬有,類似于上帝,造物主,旁的東西可以由他自在變化,可是他本身呢,是永恒存在,本身是個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這跟阿賴耶識的生起一切法的情況完全不同。

  “或有分別實我爲因,”

  實我,就是有一個實在的、永久不變的我作爲作者,所謂“梵我合一”,我就是萬有的本質,有人認爲必須以這實我才能爲因。

  “或有分別無因無緣,”

  ,這個幹脆,認爲根本就沒因沒緣,都是自然如此,本來就應該這樣。實際上,無論是實我爲因、或是宿作爲因,都是無因無緣。前頭我們講過了,它能生起一切法,但它自己呢,不是被生起的,這不滅的東西就是沒原因的,因爲它要有原因的話,它不會不滅,任何有原因的東西都會滅,它是所造作成的、各種條件決定的,那它一定是要滅的。

  佛教哲學裏頭講,刹那刹那生滅,滅不待因,當下生起當下就滅。所以你講以不滅爲因、以實我爲因、以常一不變爲因,這實際上就是主張無因。所以,找了半天還是找不著原因,當你找著最後的原因時候,已經沒有原因了。這也很奇怪,這個矛盾不好解除,按佛教裏頭說,這就是顛倒、這就是無明,找了半天原因,到頭來還是放棄了原因,斷送了原因,要不然就是找起來沒完,不甘心,還得找,還沒走到頭兒呢,非得頭兒才是原因。

  所以阿賴耶識跟其它的法,跟前七識或是雜染品法,它們互相爲因緣,無所謂頭兒,也無所謂常一不變,也沒有獨立存在的性質,看起來找原因只能這麼找。

  “若愚第二緣起,複有分別我爲作者,我爲受者。”

  第二緣起,是分別愛非愛緣起,用現在的話,就是你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他對阿賴耶識第二緣起的作用弄不清楚,就認爲我是作者,我是受者,所有的東西都我一人負責任。我們普通都認爲,我可以造作一切、擔負一切、領受一切,于是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完成所謂自己的理想,自己一定得努力。這個自己看怎麼說了,他不能是常一不變的,也不能是獨立存在的,常一不變和獨立存在的東西根本沒有一點兒存在的可能。一個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它能有所作爲嗎?它能有所承受嗎?可是要是不獨立存在、常一不變,那還是“我”嗎?

  總之,發揮作用跟承受作用,一定是第八識,是這麼一種相似相續的一種體態,也就是一個依他起的東西,不是依自起的東西。不能有一個東西貫穿始終,這只是人自己異化的、增加上的東西。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

  拿這個象作比喻,生盲就是生下來就是瞎子。佛家哲學裏認爲我們都是生下來就是瞎子。就是無明生盲,因爲無明所盲,生下來就看不見東西,就是一種顛倒錯亂,這種認識把我們的眼睛蒙閉了,所以你根本看不見真正的原因,也看不見真正的自己。“未曾見象”,沒有看見過象,拿象來譬喻阿賴耶識。

  “複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爲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把象帶到瞎子跟前,瞎子不能用眼睛看,只能用手摸,摸著什麼他就認爲是什麼,這個故事大家都了解,用現在的說法,摸象身上的塵土的話,可以認爲它是原子。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複如是。”

  不能了解這二種緣起的無明生盲,不了解這個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的。

  “或有計執自性爲因,或有計執宿作爲因,或有計執自在爲因,或有計執實我爲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爲作者,我爲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不了解阿賴耶識跟這個雜染品法互爲因緣,就好象不了解象的體性,要找原因呢,一定是對阿賴耶識的一種錯誤地猜測,因爲這猜測裏頭又增加了自己的看法,所以這也就是“或有計執自性爲因”等等,就像摸象一樣,這計執,就是增益,堅信有個東西是實實在在的,用馬克思的話,就是異化。

  阿賴耶識,是個能動狀態,是一個潛在的東西,它甚深細,有點兒不可認識,不容易認識,用現在的話就是虛無飄渺。可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裏、身體裏,又每時每刻都發揮很大的作用,而我們是無明生盲,每時每刻都不能認識它。按中國哲學裏頭,還是能猜測出來這個恍兮惚兮的混沌狀態,好像能夠摸索一點。對于我們來說,也只能根據佛菩薩的教導來推測,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只能待到我們證真如以後,才可以真正認識。

  第七講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能攝叁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略說就是總略來說,就是結論的性質,阿賴耶識以異熟識一切種子爲自性。

  所謂叁界的一切自體,一切趣的自體,都是相似相續的東西,不是一直不變的,這相似相續,一種是由異熟的緣起,一種是由分別自性的緣起,這樣綜合起來構成的。所以這兩種緣起就構成了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宇宙,無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

  “此中五頌:”

  底下它總起來談種子的問題。有五個頌子,首先講種子的種類差別。

  “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勝義。”

  種子有外種子、內種子兩類。外種子就是指的稻、麥這些種子,那麼還應該包括動物的種子,胎、卵、濕、化,象人的卵子、精子,合起來胚胎,這也是外種子;內種子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又有點摸不著邊兒,猜測起來就跟無明生盲摸象一樣。

  不明了就是無記的意思,不能分別它是善是惡。無性的解釋認爲這個“于二”應該跟後面的“唯世俗,勝義”斷成一句,意思是外種子是世俗安立,內種子才是勝義有。普通的外種子是世俗,就是一般公認的,它不是真實的東西。這世俗對真實的東西有掩蓋作用,不能一下就看到真實。勝義種子是阿賴耶識,而外種子也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所以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才是一切法的真實種子,萬物生起的真實原因。

  “諸種子,當知有六種:刹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

  這是講種子的六種特征,1、刹那滅,2、俱有,3、恒隨轉,4、決定,5、待衆緣,6、引自果。無論是內種子,外種子,都要有這六種特點,它才能生起東西來。

  第一、刹那滅,種子都是生起以後,一刻也不能停留就滅了。這個說法大概跟一般常識很不相同,一般的科學家也不會承認,它剛生起就滅了,怎麼能生起東西呢?很納悶。而真正的原因必須如此,必須剛生起來就滅,它才能發揮一個種子的作用。這就是佛教說的滅不待因,事物生起是需要原因的,而滅掉一定是當生即滅不需原因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原理。關于這個,世親就說:“不應常法爲種…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生佛(大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