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一集) 201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六二頁第四行,科題,「堂舍樓觀」。
【堂舍樓觀第十六】
念老有個簡單介紹。「本品有二」,這個二就是內容,本品內容有兩樁事。第一,佛及菩薩住處,這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生活、居處。「二、菩薩隨意修習」,這是說他們在那邊學習、用功,「從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歡喜」,說明那個地方修行、學習的狀況,在那邊學習一點壓力都沒有。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有很多壓力,西方極樂世界學習沒有壓力。法門無量無邊,你喜歡學哪個法門,佛就教你哪個法門。佛教你,有大菩薩擔任助教,這些大菩薩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指的是等覺菩薩,後補佛,這些人擔任輔導,所以你不會有困難。在那邊得佛力的加持,這些大菩薩們的加持,所以進度非常快速。我們現在看第一,「教主居處」。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複有白珠摩尼以爲交絡。明妙無比。】
『講堂』是說法的地方、教學的地方,這講堂,說法講經的堂舍。『精舍』是「寺院之異名」,寺院也叫做精舍。「《新譯華嚴經音義》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爲精舍」,不是這個意思,「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謂之精舍」。精練,練是鍛煉。這些修行人,精,專精,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精練,是這些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爲精舍。換句話說,學得很多,學得很雜,那就不叫精,那不是精練。所以這個地方就有差別。『樓觀』,樓,兩層以上的稱爲樓;觀,也是樓,「臺榭也」。『欄楯』就是欄檻,我們稱柵欄,縱的叫欄,橫的叫楯,叫欄楯。
「極樂殿閣皆從彌陀淨心流現」,前面說得詳細,阿彌陀佛的真心,清淨心、智慧、願行功德之所成就,「衆寶所成,非從木石」。我們這個地方建築木結構的多,有石結構的。「不假斤斧」,這就表示人工,它不需要人工去建造。「隨機應現」,這四個字好,機是衆生根機。衆生的心清淨,衆生的願宏大,衆生的行前面講的精練,他居住的地方就格外殊勝。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狀況特殊,它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所以極樂世界是個平等世界。至于你居住的地方是隨你的意願,你住的房子,想大它自然會變大,想小它自然變小。換句話說,都能滿每個人的意,想在地面,它就在地面;想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到十方世界去禮佛、聞法,宮殿隨身,宮殿就像你的飛行工具一樣。它跟著你的身,你坐在這個裏面不動,就去了,就到了,所以也是自己的交通工具。隨機應現好,平等又隨機,這個才叫做圓滿。故曰也是『七寶自然化成』。
『白珠』,就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中所生,白潔者貴」,白珍珠是最名貴的,「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說過,叫如意寶,是如意寶。『交絡』,互相網絡。「如《漢譯》曰:複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爲交絡,覆蓋其上。」這些珠被穿起來,像網一樣,做爲裝飾品,在樓閣之上,有這些裝飾品。「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網絡」,像羅網一樣,「覆于七寶樓觀欄楯之上」,樓頂上用這個做裝飾,欄杆上面也用這個裝飾,「極爲明妙」,這些寶珠都有光明,都能夠變化無量的色彩。
「又《往生論》曰」,《往生論》贊歎的,關于佛菩薩居住的地方,「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這個贊歎裏面,有這裏沒有說到的,觀十方無礙。前面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寶樹,寶樹裏面有羅網、有光明,光明當中能夠看到十方諸佛刹土。宮殿這裏也不例外,宮殿樓閣裏頭也能看到十方諸佛世界,就好比我們現在的電視一樣,到處都有。十方世界的衆生都能在這些地方看到,與自己有緣的,就會受感動,有緣的就能收到他的信息,就有能力應化身去幫助他。我們與極樂世界有緣分,沒有緣分,聽不到佛名,遇不到經典。遇到經典能夠生歡喜心,能夠發心學習,緣分就很深。所以我們知道,大家都很有緣分。我們的信息,極樂世界這些天人大衆、佛菩薩們,他們統統都收到。不管我們有意無意、有心無心,這個波動的現象,念頭才動周遍法界。我們身體每個細胞,現在曉得,都是一千六百兆這個頻率在波動。
所以不但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佛知道,極樂世界人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狀況他們也知道。他對我們加不加持?加持,肯定加持。這個加持是自然的,他也不起心、不動念,自自然然。爲什麼?因爲我們是一體,這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不承認是一體,他們承認,每個人都承認。爲什麼?他看到事實真相,一切衆生、一切萬物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只是聽說,人家證得了,一點不假,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我們今天這麼多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沒有感覺,這什麼原因?疑心。我們煩惱裏頭,根本煩惱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我們有愚癡、有懷疑,因爲這兩個煩惱障礙了,所以沒有感覺。如果我們不愚癡,不愚癡就是有智慧,不懷疑就是有信心,肯定有感應。這樁事情我們的確要常常提起,多多的薰習。到我們心定了,不懷疑了,真相信了,真相信就是智慧,真實智慧,我們就能得到受用,現前得受用。雜樹異光色,奇異的光明、色彩,寶欄遍圍繞,超過人間天上。
「均表極樂之宮殿樓觀,皆如明鏡,照納十方」,這比喻。宮殿樓觀,就是所有這些居住環境的建築,都像明鏡一樣。爲什麼?全是珍寶,無量珍寶成就,珍寶都放光,光中顯現十方世界。「故昙師曰」,昙鸾法師說的,「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寶樹寶欄,互爲映飾。可見極樂之明妙,無能比者,故雲明妙無比」。十方世界諸佛刹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這個原因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初學的時候,當比丘,發的大願,用五劫的時間,參訪、學習、考察、觀摩一切諸佛刹土之成就。這個意思要常常說、常常提到。廣學多聞,不是自己在家裏閉門造車。
我們讀到這些經文,自然也就想到四大天王,你看四大天王給我們的表法,前面兩位是教導我們確立人生的方向跟目標。東方持國天王,持國裏頭所含的意思,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這麼多意思在裏頭。怎樣才真正能做得好?只掌握著一個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對人處事不偏不邪,我們用心,心用得正,沒有偏心、沒有邪惡;不過,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處。這是大智慧,這是真學問,這中庸之道。這部四書古時候中國人必讀。四書,四種,前面兩種,《禮記》裏頭的兩篇,「大學」這一篇,「中庸」一篇。「中庸」是哲學、哲理,理論,「大學」是方法,你看有理論、有方法。
大乘佛法裏面講中道,中道就是中庸。持國天王手上拿的琵琶是表法的,怎樣才是中?琵琶是弦樂器,演奏的時候要調,太緊了它就斷掉了,太松了就彈不響,一定要調到適中,音色才美。這個意思就是說,處事待人接物要行中道。太過了,就是太緊了,它就斷掉了,太松了就不響,一定要調到中庸,音色就美。大乘佛法講中道,二邊不著,這是中道的意思。但是中道有,不能執著,執著,它就又變成邊了,中道跟二邊不又對立了嗎?永遠沒有對立。所以,中道這個念頭也沒有,是真中道;執著有個中道是假中道,不是真的。就是告訴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中道,不可以執著。
爲什麼不能執著?自性裏頭沒有東西。真的,科學家所說的零點能量場,跟佛法講的自性、講的中道很接近,零點。但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在佛法上講不通。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有,這是佛法裏頭講的真正的中道。什麼都沒有是體,什麼都有是相,《華嚴經》上講的體、相、作用,一即是叁,叁即是一,這叁個根本離不開的,一體,你看體、相、作用。知道體是空寂的,裏頭什麼沒有,相是幻相,什麼都有,它不是真的。體是真的,永恒不變,不生不滅,一塵不染。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講的體。相千差萬別,整個宇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是相。相裏面就有用,這個作用有順性德的,順性德的美好,不順性德的就醜陋。順性德順到極處的是實報莊嚴土,違背性德也達到極處的就是無間地獄。無間地獄跟實報莊嚴土都不是定法,隨著你念頭變。一念善,一念佛,佛境界現前;一念瞋恚,地獄現前;一念貪婪,餓鬼現前。所以,這一切相叫幻相,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一點都不假。
我們今天的念頭,好像不像經上講的那麼靈感,我一個念頭善,善境界變現出來,我也沒覺察到。有沒有變現?真有。爲什麼沒有覺察到?你的心太雜了、太亂了,心浮氣躁。而且你的念不純、不一,雖然這個善念,當中還有許多不善夾雜在裏頭,所以不純不淨,是這麼個原因。如果是很純很淨,符合佛在經上講的製心一處,那個感應就明顯了。我們現在不是把心放在一處,放在很多處,你有多少念頭就有多少處,這個處所可以達到無量無邊。怎麼樣把它回歸到一處,那個作用可就大了。這個我們一定要明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這一段,「菩薩居處」。
【諸菩薩衆。所居宮殿。亦複如是。】
「至于菩薩所居之宮殿,亦複如是明妙。深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個「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一句,是極樂世界的特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成就。法藏比丘早年在十方世界考察,看到諸佛刹土裏頭有不平等,這個不平等是煩惱、業障的根源,所以他說這不是好現象。如果平等,大家心就平了,妄念就沒有了,沒有不平的念頭,沒有好勝的念頭,沒有競爭的念頭。這許許多多的念頭引起很多的罪業、罪行,都是從不平來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貧富,極樂世界沒有貴賤,極樂世界人相貌都一樣。這都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